尚俊平 劉合兵 席磊
摘? 要:通過計算機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模式的研究,將信息素質培養(yǎng)融入計算機課程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引入信息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精品課程或MOOC資源、論壇板塊等拓展學習空間。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將信息技術教育和培育學生信息素質并舉,不僅提高了計算機課程教學質量,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質與學習能力。
關鍵詞:課程教學;教學設計;信息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8-0058-03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introduce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and guides students to retrie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uch as libraries, online courses and forums and use them for extended learning. Develo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quality in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not on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mputer course, 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當今社會,信息化技術向各行業(yè)領域縱深發(fā)展,計算機技術和眾多專業(yè)深度融合,善于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課程學習、解決專業(yè)或工作中的問題已成為大學生必備的素質。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研究,探討了計算機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針對計算機課程特點,從計算機課程教學層面探索了有效提高學生信息素質和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思維的途徑,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信息素質教育簡介
信息素質(Information Literacy),國內也將其譯為信息素養(yǎng)、信息素質等。具備信息素質的人能夠判斷出何時需要信息,有能力有效地獲取、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相關實踐來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的一系列教育[1-3]。
在計算機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素質教育,指導和訓練學生有針對性的利用信息資源進行計算機課程的學習和實際問題的求解,既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素質,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還是文獻檢索課教學的有效補充和拓展[4,5]。
二、計算機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筆者從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公共基礎課(包括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語言(VB或VC)、數據庫(VFP)等課程)和計算機專業(yè)的專業(yè)課(包括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等課程)兩個層面,本碩連讀(紹骙實驗班)、普通本科、函授等不同層次,在兩個或多個學期的相關計算機課程中持續(xù)開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傳統(tǒng)的講授計算機知識的授課模式,轉變?yōu)槿谌胄畔⑺刭|教育、培養(yǎng)學生計算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致力于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和計算思維能力[6,7]。
授課教師結合課程大綱的要求,將信息素質教育的思想和實踐貫穿于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內容包括:1. 培養(yǎng)信息意識。通過查找與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源、解決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信息能力在自己學習及工作中的作用和意義;2. 提高信息檢索能力。通過解決課程中的相關問題,將實際問題與信息檢索結合,逐步提高學生在通過信息檢索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3.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自主、協(xié)作、探究的氛圍中開展課堂知識學習,探索知識學習新途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
(一)準備與課程教學及專業(yè)學習相關的各種資源
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豐富的課程學習資源是授課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除教材、參考書外,還包括各種信息化學習資源,主要包括:
1. 圖書館資源
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也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主要包括圖書館館藏書刊、超星數字圖書館等。
2. 學術文獻
學術文獻展示了較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介紹、領學,強化他們的信息意識,同時培養(yǎng)查找、獲取文獻的能力。包括介紹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維普等的期刊、博碩士論文等,以及如何獲取這些文獻。閱讀文獻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和借鑒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掌握學術文章寫作的基本框架結構。
3. 網絡資源
互聯(lián)網是發(fā)布和傳播信息資源的重要平臺,網絡資源包羅萬象且更新較快,使用方便,且不受時間的限制,這其中涉及課程教學的資料、技術論壇等數不勝數。課程資源主要有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MOOC學院、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以及國外MIT等開設的相關課程。而與計算機相關的論壇則更多,如CSDN論壇、ITeye綜合技術論壇等。百度或必應等搜索引擎更方便了網絡信息的檢索。
(二)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構建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指導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定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學習與所探究的問題有關的知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計算機課程的課前準備、課中講授、課后輔導等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分別引入信息素質教育相關內容,充分發(fā)揮授課教師的指導作用。
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在備課時,收集整理與計算機課程學習相關的信息資源清單、用到的信息工具,并制作PPT介紹相關信息資源、介紹信息工具的使用。
課中講授環(huán)節(jié):在授課環(huán)節(jié),首先介紹與課程相關的相關信息資源,并結合課程內容隨時利用信息資源進行拓展學習、培養(yǎng)信息意識;在課程實驗時適當安排學生瀏覽各種信息資源的時間。
課后輔導環(huán)節(jié):結合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利用信息資源,復習鞏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課程學習質量。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通過各種交流工具(QQ群、微信群或Email等)進行答疑和指導。通過有針對性的信息檢索實踐,提升信息能力,為后續(xù)計算機課程的學習、畢業(yè)設計(論文)及進行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融入信息素質教育的“第一堂課”設計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課”在課程教學中相當重要。第一次課把了解信息、利用信息、拓展課堂學習、學會學習的理念傳達給學生是在課程教學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第一堂課”包括自我介紹、本課程概述、教學目標、和相關課程的關系、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及成績構成比例、教學參考書、教學紀律等內容。融入信息素質教育的“第一堂課”在傳統(tǒng)內容之外,介紹和本課程相關的信息資源,演示使用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利用信息資源輔助和拓展課程學習的途徑[8]。
在收集整理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制作資源介紹與利用的PPT,設計演示案例,為“第一堂課”實踐做好準備。
三、計算機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模式的教學實踐
在研究將信息素質教育融入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在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班級的多門計算機課程中進行了教學實踐。
(一)在計算機專業(yè)核心課《數據結構》課程中進行實踐
《數據結構》課程是計算機及相關專業(yè)的核心課,教學內容多,算法較抽象。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有限課時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是授課教師關注的重點。在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把信息素質教育培養(yǎng)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9,10]。
1. 課前環(huán)節(jié)收集整理信息資源
讓學生了解信息資源是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前提?!皵祿Y構”課程的相關信息資源清單中包含教材、教學參考書、“數據結構”精品課程與MOOC資源、相關期刊與學位論文、技術論壇板塊等。在課前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要完成相關信息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2. 課中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資源
授課教師在“第一堂課”介紹并演示與《數據結構》課程相關的信息資源清單及操作,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相關信息資源輔助課堂學習并進行課外拓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作業(yè),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文獻來獲取信息資源助力專業(yè)學習,同時強化信息素質訓練。安排課程綜合性作業(yè),強化編程實踐能力訓練,支持學生之間進行協(xié)作式學習,加強同學、師生、同行之間的交流。
3. 課后環(huán)節(jié)指導信息素質訓練
多途徑的課后信息素質訓練指導是對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力支持。除輔導課程學習外,指導學生培養(yǎng)“內省”意識,明白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明確個人的信息行為要符合有關法律道德規(guī)范。通過訓練讓學生發(fā)揮自身主體潛能,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律能力。
(二)在繼續(xù)教育學院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進行實踐
繼續(xù)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繼續(xù)教育學院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1]。
在給繼續(xù)教育學院學生(本科、專科)講授“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應用”等課程時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實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強調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實際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課程內容給學生介紹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的常規(guī)使用方法,針對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演示如何獲取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給學生推薦與課程或工作相關的技術論壇。
2. 利用精品課程和網絡公開課等資源進一步提升
精品課程、網絡公開課等網絡課程資源使得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可以緩解繼續(xù)教育學院學生的工作與學習的矛盾。他們可以在自己碎片化時間里利用電腦、iPad或智能手機等工具隨時隨地學習。
3. 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把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參考書、中國知網、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等資源推薦給學生,演示檢索及使用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意識,鼓勵他們在工作中敢于創(chuàng)新,掌握文獻資源獲取渠道,追趕技術前沿。
4. 多渠道開展輔導答疑與指導交流
繼續(xù)教育學院學生多為在職學習,他們在學校學習時間集中,離開學校甚至在校學習期間還需要工作。為保障信息素質教育的延續(xù),使師生交流不受限制,特地組建了微信(QQ)群,或通過電話、Email形式進行指導交流。
(三)在普通本科生的《數據庫(VFP)》課程中進行實踐
Big6是一種已經得到普遍應用的網絡主題探究模式,用來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質和問題解決能力。主要包括確切地了解探究的問題-任務定義、確認信息資源-信息搜索策略、獲取相關信息-定位和搜索、選擇一個答案-運用信息、把觀點整合到作品中-綜合和檢查結果-評價六個階段[12]。在普通本科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第二學期的計算機語言類課程中采用Big6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
1. 確切地了解探究的問題
在此環(huán)節(jié)明確對學生的要求:學習數據庫相關知識,結合自己專業(yè)或了解較多的行業(yè),研究數據庫在專業(yè)(或行業(yè))中的應用,獨立完成一篇論文,字數不少于3000字;論文寫作格式模板由指導教師提供;在指定時間之前以郵件附件的形式發(fā)送到指導教師郵箱;做好準備參加交流討論。
2. 確認信息資源
明確任務后,向學生介紹各種信息資源,指導學生利用信息資源是完成任務的關鍵。授課教師通過具體實踐操作,演示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檢索網絡信息資源、如何利用圖書館的CNKI全文數據庫、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等檢索相關文獻,引導學生獲取與論文相關的信息,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
3. 獲取相關信息
在獲取相關信息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結合選題獲取到和選題相關的信息。重點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質能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任務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篩選,對檢索策略進行調整。
4. 運用信息
本環(huán)節(jié)強調學生關注信息本身的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對收集到信息進行閱讀學習,了解學術論文的基本結構,學習數據庫相關知識,了解數據庫技術在具體場景中的應用,整理思路,記錄有用信息,為完成后續(xù)任務做準備。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資料情況進一步收集信息。
5. 把觀點整合到作品中
學生根據選題撰寫論文,按照教師提供的格式要求進行排版,制作PPT。在交流環(huán)節(jié)把自己完成任務的過程(包括對問題的理解、搜索方法的制定、搜索途徑的選擇及收集信息的分析等)、學習總結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展示自己的論文。
6. 評價
教師通過學生提交的論文,從選題、利用信息資源、收集信息、撰寫論文、Word、PPT等軟件使用、匯報交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師能切實體會到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融入信息素質教育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信息素質的提高。
四、結束語
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計算機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模式逐漸成熟,課前精心設計并準備,課中講好“第一堂課”,任務驅動,強化指導和引導,課后用心輔導,在教學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不同專業(yè)(理工、文管、計算機專業(yè)、非計算機專業(yè)等)不同層次班級(本碩連讀、普通本科、函授等)不同課程(公共課、專業(yè)課等)中的教學實踐表明,將計算機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模式適用于高校各個專業(yè)各種層次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結合專業(yè)特色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Oakleaf, M. A Roadmap for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Using the New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ianship, 2014,40(5):510-514.
[2]Beilin I. Beyond the Threshold: Conformity, Resistance, and the 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ACRL Framework: Off to a Running Start[J]. The Library with The Lead Pipe, 2015,98(2):290-309.
[3]韓麗風,王茜,李津,等.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33(06):118-126.
[4]劉彩娥,馮素潔.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解讀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09):143-147.
[5]張蒂.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框架》的實踐路徑探討——以南開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01):47-55.
[6]徐長林,孫挺,李艷菊,等.ACRL標準對農業(yè)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啟示[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9,21(04):102-103+113.
[7]徐英慧,王移芝.以提升信息素質為目標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5(10):32-35.
[8]劉合兵,尚俊平,翁梅.數據結構課程第一堂課設計[J].大學教育,2017(03):29-30.
[9]尚俊平,劉合兵.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質[J].計算機教育,2010(08):14-16.
[10]劉合兵,尚俊平,翁梅.基于信息素質教育的“數據結構”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18(06):55-58.
[11]劉合兵,尚俊平.基于計算機課程的成人信息素質教育[J].計算機教育,2014(12):9-11.
[12]劉合兵,尚俊平.基于Big6模式的計算機語言課程綜合作業(yè)教學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