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波黑的民族政策是歷史遺留的產物,也是當政者處理民族關系不當的產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為民族政策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各民族之間和諧相處,共同構成了今日中國的繁華和昌盛。
關鍵詞:波黑;民族政策;統一;連貫
波黑,全稱為波斯尼亞和黑塞戈維納,是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上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問題,各民族之間暴力、戰(zhàn)爭不斷,構成了政治的一大特點,其慘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在這個方面可謂做出了良好的榜樣,在國土境內,各個民族攜手互助,共同發(fā)展,反映出中國民族政策的成功之處。但是,波黑的現狀仍然是值得歷史愛好者研究的,前車之鑒是對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一個最好的警醒和啟示,本文對此淺談下個人的認識。
一、波黑現狀
波黑本是冷戰(zhàn)時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鐵托執(zhí)政時期,南斯拉夫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家。但是,南斯拉夫民族復雜,境內有20多個民族,其中5個民族人口眾多,這些民族因宗教信仰和歷史淵源,彼此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但在當時領袖鐵托的高壓政策下,這個矛盾并不突出。鐵托去世之后,南聯盟在民族矛盾的基礎上迅速解體,如塞族、克族等人數多的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目前,這個地區(qū)已經有6個較大的共和國,分別是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波黑、克羅地亞、黑山、馬其頓。但是,盡管新成立國家數目增多,民族矛盾并沒有有效解決,釀成了今日巴爾干半島的戰(zhàn)火紛飛。
打開國際新聞等版塊,波黑的現狀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在南聯盟時期,波黑就屬于聯邦內比較貧窮的地區(qū)。境內有三個大的民族,波斯尼亞族、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南斯拉夫解體后,各個民族之間因為信仰的不同及歷史積累的矛盾,加上以北約為代表的國家的鼓動和挑撥離間,很快就爆發(fā)了內戰(zhàn)。戰(zhàn)爭不但給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對生存在其中的各民族造成了難以言說的痛苦。如“1992年4月至10月,波黑有近l萬名塞族人被殺害,130個塞族村莊被毀?!盵1]
二、中國的民族政策
相比起波黑,中國的民族關系可謂是個典范。中國有56個民族,漢族是最大的群體,其次是回族、壯族、蒙古族等。各個民族之間盡管信仰不同、飲食差別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但是,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卻能相安無事,和諧相處,并且民族之間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構成一幅融洽的局面,這樣的境況讓世界瞠目。與此相反的是,波黑的民族之間廝殺不斷,據新聞報道,1992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新聞部長”韋利博爾·奧斯托伊奇1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在波黑有20萬塞族人被逐出家園,70個村莊被毀,4萬名塞族人被關押在集中營里?!盵2]可見波黑的民族關系之差。
知名教授張維為曾說:“南共長期的政治教育敵不過民粹主義者煽動的民族主義情緒”[3]。在這點上,中國可以自豪地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的民族關系和成就,其實都得益于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政策。1949年建國后,因為漢族人數占了全國人口的主體,故此,中央政府在正式的文件中,對與其他民族統一稱呼為少數民族,意思是人口少,沒有任何歧視色彩。在處理民族關系中,中國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民族政策,如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qū)域自治、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事業(yè)”等,從制度上對民族關系做了保障。在具體的貫徹實行中,不但注重對少數民族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方面的投入,而且鼓勵他們保護自己的文化,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尊重信仰自由。這些政策的實施,讓少數民族切身感受到了實惠和好處,也讓他們忽視掉了自己身份的不同,全心全意投入到國家的發(fā)展建設中來。
三、中國民族政策的統一性和連貫性
中國民族政策的成功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存在著明顯的繼承性。這個繼承就是歷史留給后人的寶貴經驗,也是中國在民族政策的統一性和連貫性所致,是波黑這些巴爾干半島上的國家所不具備的。
1.民族政策的統一性
在中國歷史上,民族政策的統一是民族關系能和睦相處的根本。中華民族自稱為炎黃子孫,只因黃帝統一部落時,與炎帝的部落進行了合并。作為勝利的一方,黃帝主動將名列于后,體現了其對待不同群體的大度與遠見。在這之后,歷代王朝都將民族關系作為一個重要治國內容對待。在處理過程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前朝的成功經驗,如尊重少數民族風俗信仰,在經濟和文化上給予極大的幫助。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收獲了各民族的愛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對西藏的幫助更是大唐民族政策的典范??滴趸实墼谠?。位60年,對周邊少數民族也采用了統一類似政策,不但為周邊創(chuàng)造了安穩(wěn)的環(huán)境,而且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敬仰。而波黑,本身沒有悠久的歷史,民族之間又不能平等待人,如克族人上臺后偏袒克族,塞族人上臺后偏袒塞族,波族人上臺后偏袒波族,導致民族之間充滿怨氣,給生活在其中的無辜群眾帶來了沉痛的生命教訓。
2.民族制度的連貫性
在我國歷史上,朝代眾多,更替頻繁,表面看似乎打破了民族政策的的連貫性,個別時期如元代因為實現了民族分割政策,切斷了民族政策與前代的聯系,但從歷史的主軸來看,他們都是曇花一現,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元代在短短的時間內滅亡,最大原因就是民族關系處理不當。因此,歷朝歷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去掉,無一例外地遵守這種良好的制度,并形成了連貫的體系,為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了豐富的發(fā)展土壤。反觀波黑,自奧匈帝國解體后,從一戰(zhàn)到二戰(zhàn),從拉幫結派到成立獨立聯盟再到解體,民族政策從來沒有連貫性,而是依據統治者的好惡任意更改,最終自食其果。
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歷史可以給人帶來大視野,讓人產生大格局。雖然,波黑的硝煙仍然在繼續(xù),但是,硝煙背后,卻讓我們年輕人深感慶幸,民族的和睦相處和蓬勃發(fā)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梢哉f,這是一個民族政策和國家發(fā)展相得益彰的時代,是中國向世界證明自己實力的時代。
參考文獻
[1][2]孫云.前南內戰(zhàn)時的悲?。罕妺D女慘遭強奸最小受害者7歲.鳳凰網.歷史頻道.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3_08/13/28569455_0.shtml.
[3]張維為.別了,南斯拉夫.觀察網.https://www.guancha.cn/ZhangWeiWei/2016_06_17_364406.shtml.
作者簡介:
周鳴超(2000-),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東儀中學高三文科1班,特長:英語,歷史寫作,足球。
(作者單位:西安東儀中學高三文科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