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婷
在與敵人的軍事較量中,情報的獲得、破譯與運用,在戰(zhàn)爭勝利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紅軍長征期間,面對數(shù)十萬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紅軍從未中過一次埋伏,這主要得益于在每個危急關頭,都有及時準確的軍事情報支援??梢哉f,紅軍長征的勝利是廣大紅軍將士英勇頑強、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革命精神的勝利,也是我黨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軍事情報工作的勝利。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情報工作,在紅軍長征途中,面對敵強我弱的復雜斗爭形勢,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李克農(nóng)等老一輩革命家就發(fā)揮出高超的謀略,其中紅軍的“四渡赤水”便是毛澤東同志一次運籌帷幄的得意之筆,也是我黨把情報戰(zhàn)運用得心應手的一次典范。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了擴大會議,這次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最為緊迫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結束后,蔣介石為了阻止中央紅軍北進四川同紅四方面軍會合,或東出湖南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調集重兵進逼遵義地區(qū),企圖在烏江西北、川黔邊境圍殲中央紅軍。毛澤東獲知敵情后,決心利用土城有利地形,集中優(yōu)勢兵力阻擊敵軍,主力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避敵鋒芒。但由于情報工作上的差錯導致毛澤東判斷失誤,雖然這次戰(zhàn)斗沒有取得全面勝利,但這次失誤也使紅軍吸取經(jīng)驗教訓,對情報價值的認識有了較大提高。1935年2月9日,中央紅軍在扎西地區(qū)集結完畢,毛澤東等領導人指揮紅軍進行機動作戰(zhàn),決定避實就虛,攻敵不備,由太平渡、二郎灘東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向敵軍兵力比較空虛的桐梓地區(qū)急進;同時,以紅五軍團的1個團偽裝紅軍主力,向溫水開進,以吸引追敵。紅軍二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部署,先后擊潰和消滅敵軍2個師8個團,俘虜約3000人,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這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士氣,嚴重地打擊了敵人,這使蔣介石焦慮不安。1935年3月2日,蔣介石急忙由武漢飛往重慶,親自策劃對中央紅軍新的圍攻。根據(jù)敵情變化,3月16日,中央紅軍開始在貴州茅臺附近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再次向四川南部方向前進,并佯作北渡長江姿態(tài),敵軍誤以為紅軍又要渡江北上,急忙調整部署,于是紅軍將計就計,當敵軍整體西移過程出現(xiàn)缺口時,毛澤東立即命令主力秘密折西向東,在二郎灘、太平渡等地東渡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牽著敵人鼻子走,使敵軍摸不清紅軍的行動方向,從而巧妙地跳出了敵人的合圍圈。
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便是紅軍四渡赤水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毛澤東等領導人了解形勢、分析敵情、制定正確的軍事斗爭策略的重要體現(xiàn),這在客觀上使紅軍規(guī)避了敵強我弱的不利狀態(tài),揚長避短,保證了紅軍的克敵制勝。
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第3次反“圍剿”中,紅軍繳獲了大量敵人的裝備,其中就包括多部無線電臺。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設備,中革軍委決定將總參謀部執(zhí)行偵聽任務的偵察臺從通信部門中分離出來,成立了軍委二局,專門執(zhí)行無線電偵察任務。
紅軍長征開始后,軍委二局大部分人員和裝備(共33人,電臺5部)隨軍行動。為了更好保障長征途中的情報工作,曾希圣把二局偵收破譯人員分成兩個梯隊交替行軍,在第1梯隊行軍時,第2梯隊原地工作,等到第1梯隊到達宿營地后,第2梯隊開始行軍到下一個宿營地工作,通過輪流值班,始終保持24小時不間斷地偵收敵軍無線電通信。1934年12月12日凌晨,軍委二局破譯了國民黨軍第1兵團總指揮劉建緒部署截擊紅軍的密電。獲知敵情后,中央紅軍調整行軍路線,離開通道,分左右兩路進入貴州境內(nèi)。12月15日,中央紅軍突破黔軍防線,占領黎平、老錦屏地區(qū)。次日,軍委二局又破譯敵密電,證明國民黨軍企圖要圍殲紅軍于北上的湘西途中。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研究紅軍的戰(zhàn)略方向問題,雖然博古等人有意見,但在鐵的事實和準確的情報面前,到會的多數(shù)同志贊成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批評了“左”傾領導者“在當時不利于我的情況下,卻還是機械的要向二、六軍團地區(qū)推進,而不知按照已經(jīng)變化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行動與方針”。
此后紅軍長征途中,軍委二局不斷通過破譯敵情發(fā)揮秘密“武器”的作用,一再為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搶得先機。1935年10月19日,軍委二局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12月5日,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3個技偵部門在陜北保安正式合并,組建成為統(tǒng)一的中區(qū)軍委二局。在艱苦的紅軍長征途中,在局長曾希圣的領導和參與下,二局破譯國民黨軍各類口令860多種,獲取了大量的極其準確的軍事情報。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二局,長征是否能順利到達陜北都很難說?!睂Χ肿坑谐尚У那閳蟊U瞎ぷ?,毛澤東也高度評價和稱贊:“長征有了二局,我們好像打著燈籠走夜路?!?/p>
我國古代就有“師出以律”之說,意思是軍隊一出動,就必須繩之以紀律。即使保密工作是一條看不見的戰(zhàn)線,紅軍部隊在極其艱苦的長征過程中仍然嚴格貫徹執(zhí)行,這也成為長征勝利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紅軍長征前夕,中共中央在部署黨政軍全面工作時,對保密工作進行了多方面的布置。1933年9月18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保守機密問題訓令》就明確指出,除每個指戰(zhàn)員都應重視保密工作外,凡涉及到軍事秘密的文件或電報,應注明“軍事秘密”字樣,或在文件末尾附記“軍機重要,萬勿遺失”字樣。1934年8月9日,《中央關于秘密工作基本規(guī)則》對保密工作又作了比較詳細具體的布置。同年10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fā)出《關于轉移中的文電處理和辦法》,紅軍總政治部又在《政治指令》中再次提出了保密工作要求。紅軍長征途中,為了保障情報工作的順利開展,毛澤東同志還專門指示要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保密紀律條文。如規(guī)定兩個電臺之間不許通話,利用電臺密語代替電臺名,密碼表經(jīng)常更換,重要軍事機密一報一密等。為防止部隊行動泄密,毛澤東還命令電臺不用時,必須把電鍵卸下來交給警衛(wèi)員攜帶,這些措施一方面規(guī)范了紅軍內(nèi)部電臺偵察工作;另一方面也可防敵對我軍進行各種窺探。當年,紅軍電臺中還有一條基本要求:“人在密碼在,人亡密碼亡?!痹谟龅轿<睍r刻,首先要砸掉電臺毀壞電碼,并且機要人員必須要毀掉一切機密文件,甚至犧牲也不能泄密。
在紅軍長征期間,由于中央紅軍從一開始就實行了嚴密的保密制度和保密紀律,盡管國民黨軍隊布置了幾道封鎖線,卻不知紅軍到底往哪個方向突圍。可以說,在紅軍順利通過國民黨軍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乃至取得紅軍長征最后的勝利,嚴格保密工作的規(guī)范和落實功不可沒。
在以往的作戰(zhàn)中,我軍的情報工作主要靠人力情報為主。在整個紅軍長征過程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指導下,我軍依靠人民群眾建立了群眾性的情報網(wǎng),進行多方位的偵察防諜斗爭,為我軍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情報。這一時期,人民群眾偵察力量與部隊偵察力量的有機結合,使我軍的情報偵察體系更加豐富。
在紅軍長征期間,為加強地方部隊偵察工作,軍委出臺了《關于偵察工作規(guī)定》,其中規(guī)定鄉(xiāng)偵察小組的任務之一就是組織人民群眾開展情報信息工作。中共中央也曾指示川陜省委:“應鞏固與(四川)省委的聯(lián)系,即在敵人大舉進攻時,亦不應斷絕?!睂Υ耍兪∥瘺Q定在重慶建立交通聯(lián)絡站,在成都至巴中之間設立3條交通線,并在多地秘密建立若干聯(lián)絡點。各站、點聯(lián)成一線,確立交通員,約定暗號,在環(huán)境十分險惡的條件下?lián)撈鹛K區(qū)、白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任務,除了輸送軍需物資以外,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傳送文件,輸送情報。在極其艱苦的紅軍長征途中,富有革命精神的川陜根據(jù)地的人民群眾對紅軍長征給予了巨大的支援,尤其是白區(qū)黨組織、群眾和地方武裝,給紅軍提供了許多關于敵人情況及其活動規(guī)律等極其重要的情報,對配合紅四方面軍勝利入川、擴大川陜革命根據(jù)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此之外,紅軍中的各級領導干部也身先士卒,跟情報人員一起參與實地偵察情報。如在193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電令紅四方面軍“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為了做好渡江準備,時任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徐向前親自帶領參謀人員翻山越嶺,沿嘉陵江東岸行程三四百里,了解敵情、查看地形、尋找渡口、選擇戰(zhàn)機。同時,各部隊人員在指揮的渡江段內(nèi),通過化裝偵察、泅渡偵察、夜摸偵察等各種手段,有效查明了敵人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備。另外,在紅軍長征途中,專業(yè)軍事情報人員為獲取高價值敵軍情報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錢壯飛。他早年曾以行醫(yī)為掩護開展地下斗爭,打入敵人心臟搞到敵方密碼本,冒著生命危險捍衛(wèi)黨中央,是我黨重要的“紅色間諜”。到達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后,他又為我黨培養(yǎng)了許多情報人才,成為紅軍長征路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關于情報人員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彭德懷說:“憑著紅軍指戰(zhàn)員的英勇和出色的偵察工作,才免于全軍覆沒而到達陜北。”這些表揚,既是黨中央對情報人員巨大貢獻的肯定,又生動地反映了各級情報人員在黨和紅軍中的重要地位。
回顧整個紅軍長征過程,從開始到結束,整個戰(zhàn)略決策的正確與主動權的奪取,都是建立在全面、準確的情報基礎之上。在這次戰(zhàn)略大轉移的過程中,在艱難困苦的背景下,在裝備與偵察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中國共產(chǎn)黨正確帶領紅軍建立了較為嚴密的情報工作體系,從情報的收集、分析、利用和執(zhí)行,都凸顯了情報工作戰(zhàn)斗力效能轉化的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在情報的準確性、深入性和預見性方面的表現(xiàn)尤其明顯。比如從渡江北上的戰(zhàn)略抉擇到巧渡金沙江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移的過程,紅軍都是在隨時掌握敵軍兵力部署的情報信息基礎上實現(xiàn)的??梢哉f,在紅軍長征期間,對手的一舉一動都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全面掌握之中,這種相對優(yōu)勢使紅軍有效地奪取了情報工作的主動權,從而確保了長征戰(zhàn)略轉移的最終勝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回顧這段在特殊時期的對敵斗爭革命實踐,梳理總結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軍事情報工作成功經(jīng)驗,對當前我軍情報工作建設以及實現(xiàn)新時代條件下的強軍目標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軍事文摘 201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