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單位:北京樂器學會
成果來源:古琴制作家田雙琨先生
轉化作者:豐子一
琴,這一器物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愛。古琴形制經歷了哪些演變?一張古琴又是如何制作的呢?
琴,也稱為玉琴、瑤琴、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琴者,禁也??尚奚砝硇?,反其天真?!鼻龠@一器物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愛。古琴形制經歷了哪些演變?一張古琴又是如何制作的呢?
琴為何物?
琴在世界樂器分類體系中屬于齊特爾(zither)類,有弦、槽及共鳴箱。目前已知最早的古琴文物是湖北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的春秋早期古琴,距今已有2700年左右的歷史。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使更多的人認識、愛上古琴文化。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的樂器之一,在文化內涵、形制、音律、音色、記譜法、演奏技巧、制作工藝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古人將“陰陽、五行、律呂、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及世界觀融入古琴藝術之中。古人用琴表達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友誼,傳遞《鳳求凰》的傾慕,臨刑前奏一曲《廣陵散》的不屈傲骨。
琴的起源與演變
古琴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有神農造琴說、伏羲造琴說、女媧制琴說等,雖然如今已無法考證古琴的創(chuàng)制者與具體年代,但我們仍可以從文獻記載中感受到古琴悠久的歷史。
古琴的形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發(fā)生了悄然改變,在目前已出土的文物中,琴體保存較為完好的古琴有湖北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半箱琴,曾侯乙墓的戰(zhàn)國早期十弦琴,湖北荊門戰(zhàn)國中期七弦琴,戰(zhàn)國晚期長沙楚墓出土的九弦琴等。早期琴的形制為半箱,共鳴腔相對較小,逐步發(fā)展為全箱琴。[1]從現存的傳世唐代名琴可以看到,唐代琴的形制已經穩(wěn)定,有七弦、十三徽,體長三尺六分五寸。
田雙琨先生談斫琴
田雙琨先生字雙魁,號虞田琴齋,1933年出生于河北深縣,1951年到琉璃廠馬良正樂器店當學徒,后進入北京民族樂器廠制作古琴等樂器,1958年,田雙琨先生被抽調到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所,師從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制作大師管平湖先生,是管平湖先生唯一的斫琴弟子。田先生所制古琴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眾多古琴演奏名家的好評。
一張古琴從無到有需要經歷選材、掏膛、合琴、髹涂灰胎、髹漆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極為講究,一道工序完成后還要在特定溫度、濕度的環(huán)境中進行放置,待琴體狀態(tài)穩(wěn)定后才能進行下一步驟。古琴制作難就難在每道工序都做到古人的標準,以求達到“四善”:輕、松、脆、滑。
《詩經》記載:“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笔钦f載重榛樹、栗樹、椅桐、漆樹,是用于制琴的好材料。此外,用老杉木制琴也有很好的音色。木材有陰陽之分,陽面木材密度相對較小,用于制作面板更利于琴體振動傳聲,陰面木材的密度大,用于制作背板可以使聲音得到很好的反射,從而增強琴體的共鳴。古琴琴材的選擇講究平整無疤結,木料在自然條件下存放的時間越久越好,老材“木液已盡”是說木料的樹脂道中的樹脂隨著年代變久而揮發(fā),使木材狀態(tài)更加穩(wěn)定,不易開裂或變形,這樣的琴材所制的古琴音色更通透。
古琴面板與背板制好合琴之后還要在琴體木胎表面按順序依次髹涂粗灰、中灰、細灰的漆灰混合物,這樣的材質可使琴體更加堅固。每髹涂完一層灰胎,都要在恒溫、恒濕的蔭房里放置兩周,使大漆中的氧化酶達到最活躍的狀態(tài),從而加速大漆的干燥。待琴體表面的灰胎完全干燥后,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打磨、髹涂、蔭干、再次打磨。經過這樣反反復復的打磨之后才會制成一張古琴。即使是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整個制琴過程至少也要三個月的時間,多則長達幾年??梢哉f一張優(yōu)良的古琴凝結了斫琴人的審美、智慧、辛勞與汗水。
田雙琨先生六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古琴的制作、改良、修復、創(chuàng)新工作,正是憑借著先生視古琴為珍寶的執(zhí)著與熱愛。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古琴,傳承古琴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子初.馬王堆七弦琴和早期琴史問題[J].上海文博論叢,2015(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