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命至
紅館標志性的四面臺
1909年,香港,一個建筑工人像往常一樣在工地打井。他絕不會想到,接下來發(fā)生的驚魂一幕,將會令整個香港為之震蕩。突然間,大地震顫,井水瞬時噴涌而出,待工人緩過神后定睛一看,那水竟是朱紅血色!而這片天降異象之地,自此便得名:紅磡。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特意選址在這片神奇區(qū)域,傾力建造了一座能同時容納萬余人的大型場館,世人稱之:紅館。
1983年4月27日,紅館正式開幕,這座魔力之館注定與它的起源一樣,充滿奇異色彩。
至今仍有很多人懷念上世紀80年代,紅館的歌聲便是一個重要符號。
為了站在這座場館唱歌,一個個年輕人前仆后繼跑進紅館。
1983年,正是紅館開幕那年,一個姑娘在這里連開6場演唱會,成為首位在此開個唱的女藝人,轟動全港,她叫鄧麗君。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鄧麗君”這三個字,早已不再是一個歌手的名字,而是一代代記憶聯(lián)結。她的歌有一種忘記痛苦的甜蜜,她的笑容溫柔得讓人窒息。古人常常帶有偏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在他們心目中歌者總缺乏家國情懷。但是,鄧麗君在日本活動的5年間,雖獲獎無數,卻始終不喜歡這個國家。很多傾慕她的日本男子,都被她嚴辭拒之門外。盡管條件便利,但她一直不辦日本護照,也從未購置日本房產。
她在日記中是這樣寫的:好多人都笑我傻,其實他們哪兒知道我心里的意思。或許是由于某些民族情結吧,老實說,我討厭日本,我唯一做的,就是在日本努力賺他們的錢,然后匯回老家。
世事難料,任誰也不曾想到,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支氣管哮喘發(fā)作,在清邁與世長辭,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
忘不了那句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要問問炊煙,你要去哪里?”
紅館就這樣失去了大女兒,它也忍不住想代替世人問一聲: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
在這兒連開6場的鄧麗君離開了,紅館它還沒來得及感傷,又有一位34歲男人闖進了這里,同樣是連開6場,他就是校長譚詠麟。
當人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評這個崛起新星的歌,第三年,同樣的月份與地點,另一位31歲小伙子竟然在這里連開10場!這個人名字叫張國榮。
這是紅館最熱鬧的幾年,兩個歌手在這里開始了自己的巔峰之路。
氣氛有多熱烈呢?看下這些數字吧:1987年7月,譚詠麟在紅館連開17場,第二年7月,張國榮就又在這里連唱23場。
沒錯,這就是80年代不得不提的樂壇大事件——譚詠麟與張國榮的“神仙打架”,史稱:“譚張爭霸”。
雖然這所謂的“譚張爭霸”只是媒體為搏眼球而做的噱頭,但雙方的歌迷、夸張的報道以及整個癲狂的唱片業(yè),仍舊合力將“戰(zhàn)火”從紅館之內燒到了場外。
那時人們總說,紅館有魔力。它令臺上的歌手更紅,也同樣使臺下觀眾的眼睛變得血紅。命運齒輪在這片魔力之地上晝夜不停,誰也無法預料它終將帶領人們去往天堂還是地獄。雙方最大的沖突,終于在1986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爆發(fā)。當晚,張國榮在臺上演唱時,譚迷們不顧現(xiàn)場秩序,不斷發(fā)出巨大聲浪,噓聲震天,場面劍拔弩張。晚些時候,雙方歌迷更是在場外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群毆,致多人受傷,社會影響極為惡劣。
被無數雙手推到漩渦中央的兩位巨星,面對烈火烹油、愈演愈烈的動蕩情勢,可以想見他們當時所承受的莫大壓力。
于是,后一年的一場頒獎典禮上,譚詠麟向世人宣布不再參加任何音樂比賽節(jié)目。
不久之后,張國榮更是決定從此封麥,消息一出,徹底震驚歌壇。
80年代末期,譚張一隱一退,紅館急需新的天王,來向世界昭告港樂的輝煌。
還好,它很快就迎來了那四個再次令世界為之瘋狂的身影……
1990年的紅館,見到了一個29歲青年,那年的他剛發(fā)個人專輯不過幾年時間,將來星途也是未知。而恰恰就在當年紅館演唱會上,這個青年在群星中脫穎而出,技驚四座。整座紅館90年代的光芒與榮耀,此刻正在積聚醞釀。張學友的名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這片神奇場地。
1992年,一個27歲的小伙子在紅館連開10場“一夜傾城”演唱會,夜空因其傾倒,城市為之瘋狂,這個小伙子,名叫黎明。
1993年,一張英俊面孔出現(xiàn)在紅館中,連續(xù)20場,歌迷徹底淪陷他歌唱時的震音與假音里。這副面龐,屬于劉德華。
緊接著在1994年,一個愛跳舞的男人在紅館內原定開14場個唱,但由于現(xiàn)場太過火爆,最后加至16場,一代舞王郭富城點燃了這片場地的激情。
自此,香港“四大天王”的時代大幕恢弘拉開,盛世到來!
全盛時期,由紅館走出的“四大天王”甚至催生出一個新的族群,當今粉圈的鼻祖——追星族。磁帶海報是標配,星座血型記心內,學友黎明使人醉,富城德華你最美!當時的央視小品《追星族》,印證了四大天王的火爆。
譚詠麟與張國榮的“神仙打架”,史稱:“譚張爭霸”。
鄧麗君
而紅館并未就此滿足,群星閃耀才是這座場地的標配。于是,紅館為每個曾到訪之人都鍍了一層似乎永不會褪色的光芒。
1993年初夏,小旋風林志穎在紅館連開4場個唱,場場爆滿,風光無兩。《十七歲那年的雨季》滋潤了在場每個歌迷的心,青春風暴席卷而來。
除了四大天王、青春偶像以及實力唱將,紅館還盛產搖滾巨星:Beyond生命接觸演唱會上,《真的愛你》《喜歡你》《光輝歲月》等22首曲目接連帶來感動與熱血狂潮。
1995年,當男歌手在紅館大紅大紫的時候,有一個內地女孩來到了香江邊,打破了大家對紅館的統(tǒng)治。她專門學習了粵語,舞臺中央,歌聲一出,特有的空靈嗓音,出世絕塵縹緲悠揚,將人們從悲傷中拉回至這座華語樂壇頂級殿堂,成為紅館獻給世界最好的治愈。她的名字叫王菲。1969年出生的她,當時已經26歲。
王菲開唱5年后,香港歷史上在紅館開演唱會的最年輕歌手出現(xiàn)了,年僅20歲,便闖進那里連唱6場,場場萬人追捧。這個小伙子叫謝霆鋒。
現(xiàn)在想來,關于緣分,有些事或許早已天注定。
一個個巨星由這里啟程走向世界,一幕幕經典在紅館綻放永記史冊。那時,很多人都無比堅信,這非凡的熱鬧盛會能一直持續(xù),直到永遠。
大家沉醉于世紀末的狂歡,卻沒有人在意某處角落里發(fā)出的輕嘆。
當人們在為王菲的天籟歌聲歡呼吶喊的時候,紅館的一代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同樣,意味著一顆流星正在悄然墜落。
有些樂章一旦開始,唱的就是曲終人散。
2003年的冬天,紅館和整個世界親眼見證了整整8場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毫不夸張地說,她是用生命撐到了演唱會結束。因為當時的梅艷芳已是宮頸癌晚期,化療帶來的腹部積水和身體疼痛嚴重侵蝕著一代天后的健康,但卻未曾抹殺她的絕代風華。
若說此人不傾城,那世間便再無絕色。
“我是一個歌手、演員,已不是第一次穿婚紗,但每次都不是屬于我的……”告別演唱會上那個身著婚紗的人,卻不是任何人的新娘,她在那晚所講的臨別之言,不僅是告別舞臺,更是在向這個世界揮手作別——演唱會最后的最后,她轉身,回頭,向所有人揮手,豪邁道出:“Bye bye!”
巨星在紅館升起,卻又在天邊墜落。
45天之后,梅艷芳病逝;同一年4月,張國榮在香港隕落;Beyond 樂隊主唱黃家駒多年前在日本也不幸發(fā)生意外;王杰發(fā)表《傷心1999》,幾年后被人陷害嗓音盡毀;黎明宣布退出歌壇,四大天王時代結束……
王菲
全盛時期,由紅館走出的“四大天王”甚至催生出一個新的族群,當今粉圈的鼻祖———追星族。
這所有的一切,都為世紀初的紅館平添幾多悲壯凄涼,似乎也暗示了繁華散盡的落寞和大廈將傾的來日。
難耐這一生的變幻,如浮云聚散。紅館終究迎來了自己的夕陽之歌。只是人們沒有想到,那落寞來得竟是如此之快。即便仍有新一代香港歌王陳奕迅在苦苦支撐,竭盡浮夸;即便唱跳俱佳的容祖兒在紅館隆重登場,賣力酣唱;即便懷有身孕的楊千嬅登臨四面臺時獲得滿堂喝彩;即便紅極一時的Twins是下一站天后,也終知紅館里人氣不過肥皂泡;即便后來者前赴后繼登臨紅館,卻也似乎未能再現(xiàn)前輩榮光。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雖然場內歌迷仍舊談笑如故,雖然實力歌者仍舊不愿服輸,但不難看出歲月劃過這里的痕跡,以及這片繁華之地難掩的失落。
黃偉文在《下落不明》中寫過這樣一句歌詞:紅館之中,漫天偶像,隕落在生活中。
誕生于傳奇之中的紅館,朱紅之水順流而下,就這樣一路帶著眾人,歷經上世紀80年代的燃燒歲月,走過上世紀90年代的烈火盛景,穿越千禧年的世紀陣痛,仿佛已歷經千年,回顧時那些畫面又宛如昨天。
紅館就像一位看盡興衰的收藏家,每次路過,你都能來這里坐坐。
再聽聽鄧麗君的甜美歌聲,再看看梅艷芳轉身告別時的灑脫背影,再將CD抽出,聆聽一代歌王的無損音質,再為那些曾經的身影,發(fā)出會心一笑,留下眼淚兩行。
算起來,紅館今年早過而立之年,已在奔四的路上一去不返。當我們回顧紅館所走過的路、所經歷過的時代,那又何止40年,分明是400年、4000年的跨度。
而在紅館中聽歌的你,跟隨音樂舞動的你,擺動手臂吶喊的你,不再是疲于應對客戶的職場社畜,不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養(yǎng)家之人,也不再是迷失方向不知明天在何方的你。
讀一本書需要一個星期,看一部電影需要兩個小時,聽完一首歌只需要三分鐘,但就是在這短暫的三分鐘里——卻有一片場地,以及無數人綿延一生的漫長故事。
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癡癡笑笑。
早年間,陳奕迅出席活動,因為太過緊張而跑去天臺吸煙,突然聽到有個人對他說:你把聲咁靚,唔好食煙啦?。懵曇裟敲春寐?,不要再吸煙啦?。?/p>
陳奕迅猛一抬頭,循聲看去,發(fā)現(xiàn)勸他戒煙者居然是張國榮。而此情此景,兩位紅館歌手穿越時間的友誼與關照,也成為陳奕迅感念一生的溫暖瞬間。
自1983年4月27日開始,紅館已經唱了36年。
想到它生日那年,張國榮剛27歲,張學友22歲,郭富城18歲,王菲14歲,謝霆鋒才3歲……
時間真快啊,如今許多人不在了,有些事也變了,我們都不再青春年少了,唯一不變的是紅館那些歌聲和我們的回憶。
港樂并未凋零,紅館依舊熱情,有些人來了又走,多希望那些身影,從未離開。
(周離薦自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