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有限上訴權之構建
——以376例認罪認罰上訴案件裁判文書為樣本

2019-09-09 02:06:02
天府新論 2019年5期
關鍵詞:一審判決速裁一審

石 瑩

認罪認罰從寬作為一種新興的刑事法治理念,蘊含程序正義與訴訟效率之間的有序對接。新《刑事訴訟法》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經(jīng)驗予以規(guī)范化、制度化,諸多實踐困惑從立法層面得以有效澄清。然而,部分認罪認罰從寬實踐中具體問題尚未得到切實回應,諸如由司法實踐中的上訴偏頗現(xiàn)象所衍生的認罪認罰案件被告人上訴權問題,即被追訴者的上訴行為與認罪認罰制度的價值預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給司法實踐的程序運轉帶來現(xiàn)實困擾。因此,確立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被告人上訴權的適度約束機制具有客觀必要性,有助于被追訴主體行使適格程序權利與訴訟資源有效配置之間的融合、衡平與共贏。

一、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衍變及現(xiàn)實流弊

認罪認罰從寬的前期試點運行已經(jīng)留下諸多實踐素材,刑事一審判決做出后,二審程序多因被追訴者的上訴而開啟?,F(xiàn)有制度設計未能適度阻隔因認罪認罰而獲得從寬處遇的被告人濫用訴權的渠道,給刑事訴訟的穩(wěn)定和效率帶來現(xiàn)實阻礙。

(一)認罪認罰從寬后的上訴衍變

為了檢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二審程序的適用空間,筆者特檢索北大法寶數(shù)據(jù)庫中的有效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在該數(shù)據(jù)庫中,以“認罪認罰”“刑事”“二審”為關鍵詞進行全文檢索,截至2019年3月13日,共有2665個相關案件。其中,排除刑事被告人在一審時未認罪認罰僅在二審程序時表示認罪認罰的情形、二審程序由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引起而被告人未提起上訴的情形,以及上訴理由和二審從寬理由難以清晰辨識的情形,以376例認罪認罰上訴案件有效裁判文書為對象予以剖析,并重點對二審期間改判的情形進行解讀。

1. 留所服刑是提起上訴的顯在緣由

對認罪認罰刑事二審裁判文書進行細致分析,被告人上訴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呈現(xiàn),雖然以原審事實、情節(jié)存在偏差為由提起上訴占較大比重,但也有部分被追訴人以拖延訴訟時間、避免到監(jiān)獄服刑為由提起上訴。

表1 認罪認罰刑事案件被告人上訴緣由統(tǒng)計表

就實踐情形來看,存在部分一審判決之后的犯罪人不愿意到監(jiān)獄服刑的情形,通過上訴延展時間就成為“上策之選”。“經(jīng)對被告人提交的書面上訴狀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被告人單純以量刑過重提起上訴的占全部上訴案件的99.5%,然而經(jīng)走訪被告人及承辦法官了解,其中有60%的被告人上訴的真正目的在于拖延案件生效時間,從而可以留在看守所服刑?!?1)臧德勝,楊妮:《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被告人上訴權的設置》,《人民司法》2018年第34期?!吧虾J虚L寧區(qū)人民法院2017年2月至6月共審理認罪認罰從寬的案件229件,其中上訴案件19件,有相當部分的上訴人認為其剩余刑期如果在3個月以內,即可不用移送到監(jiān)獄服刑,進而通過上訴實現(xiàn)‘留所服刑’的目的。”(2)黃柏青,王明森:《認罪認罰從寬的實踐演繹與路徑探尋》,《法律適用》2017年第19期。

雖然《刑事訴訟法》第243條規(guī)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在兩個月以內審結”(3)王愛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515頁。,但是此處“兩個月”是從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立案至最終判決做出時可以計入審理期限的時間。案卷在途時間,第二審人民法院立案庭在收到卷宗之后至二審立案的時間,刑事二審案件開庭審理的情況下人民檢察院閱卷的時間、中止審理的期間等都不被計入二審審理期限。因此,從刑事被告人提出上訴至二審裁判的最終達成,之間有相對較長的時間間隔,司法實踐的客觀境況為一審判決做出后被追訴主體以上訴為由延長訴訟時間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

2. 上訴程序救濟功能難以有效發(fā)揮

表2 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二審裁判結果統(tǒng)計表

一方面,因認罪認罰而獲得從寬處罰的被告人,如對于一審判決結果不滿而提起上訴,在二審期間絕大多數(shù)情形難以擺脫“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最終宿命,只有少數(shù)案件會被二審人民法院撤銷原判,施以更輕的刑罰處遇。有學者以151份認罪認罰二審裁判文書為樣本進行分析,在被告人提起上訴的139件案件中,二審改判的僅僅7件,二審改判率僅占5.04%。(4)韓平靜:《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被告人上訴權研究——以151份二審裁判文書為樣本》,《中國檢察官》2017年第22期。認罪認罰上訴案件在二審程序中多數(shù)情形下未能進入實質審查階段,此時二審的程序功能并未得以有效彰顯。

表3 認罪認罰上訴案件二審從寬因素分布表

另一方面,在針對認罪認罰從寬刑事案件中,如若被告人提出上訴,在二審刑罰從寬的緣由中,被告人履行經(jīng)濟義務占較大比重。申言之,由認罪認罰案件中二審從寬的理由可知,一審判決后是否積極繳納罰金、賠償損失與被害人達成諒解的情形對二審期間能否獲得較輕處罰的影響較大。然而,過于注重一審后經(jīng)濟義務履行對于刑罰的意義,難免使刑事二審糾錯救濟的功能受到折損。

3.被告人上訴極易引起檢察院抗訴

在所統(tǒng)計的認罪認罰上訴二審裁判文書中,共有7例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案件,5例被告人上訴后又申請撤回的案件。司法實踐中也極易出現(xiàn)被告人認罪認罰在做出一審判決后以量刑過重為由進行上訴、檢察機關以原審事實已發(fā)生變動為由提起抗訴的現(xiàn)象,如“毒販認罪認罰獲輕判后又反悔,二審認定動機不純加刑半年”。

如若刑事被告人在一審判決做出之后提起上訴,則是對控辯雙方所達成量刑協(xié)商的違背。此時檢察機關可以“事實發(fā)生變動”為由提起抗訴,被告人不僅不會因“上訴不加刑”獲得更為輕緩的處遇,反而會背負更加沉重的刑事處罰。

(二)認罪認罰上訴衍變的現(xiàn)實流弊

1.量刑協(xié)商難以慎重達成

量刑協(xié)商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的顯在屬性,即針對自愿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控辯雙方針對具體的刑罰進行協(xié)商,以達成最終的量刑建議。然而,新《刑事訴訟法》第176條尚未對量刑建議的具體形式做出明確表述,人民檢察院所提出的量刑建議不僅可以是相對模糊的幅度式量刑建議,也可以是相對具體的確定式量刑建議。司法實踐中,量刑建議多以“幅”的形式存在,即有量刑上限和量刑下限的區(qū)分。(5)“試點中,檢察機關對認罪認罰案件依法提出從寬量刑建議,其中建議量刑幅度的占70.6%,建議確定刑期的占29.4%,法院對量刑建議的采納率為92.1%?!眳⒁娭軓姡骸蛾P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2017年12月23日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1次會議。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無限制的上訴權極有可能使其在做出量刑協(xié)商時存在僥幸投機心理,只關注量刑建議的下限,而不關注量刑建議的上限,企圖在一審判決做出之后,以刑罰過重為由提起上訴獲取更輕的刑罰,此時量刑協(xié)商達成的審慎性難免使人生疑。

2.契約精神遭受不當破壞

一審法院多數(shù)情形下會采納控辯雙方所達成的量刑建議,在一審判決做了之后,被告人以量刑過重為由提起上訴,是對量刑協(xié)商契約關系的背離。量刑建議在權力和權利的妥協(xié)與讓渡中達成一致,本身是一種隱含著的契約關系,使后續(xù)的訴訟進展可以預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不僅表明認可檢察機關的罪名指控,而且對具體的刑罰不持疑義。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均根據(jù)事先的量刑協(xié)商對被告人進行定罪裁量,然而被告人卻在一審判決后以量刑過重為由提起上訴,事先達成的量刑契約因受毀損而淪為一紙空文。

3.訴訟資源面臨無端消耗

一方面,無論被告人提出上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留所服刑”,還是在“上訴不加刑”的驅使下爭取更輕緩的刑罰,從司法實踐的現(xiàn)實效果不難看出,二審法院在多數(shù)情形下對原判做出肯定的答復。而以“留所服刑”為目的的上訴必然會消耗認罪認罰推行的內在價值,上訴程序所寄予的救濟功能被無端消耗并付諸東流。另一方面,被告人違背量刑協(xié)商提起的上訴極有可能使檢察機關以“原審事實”發(fā)生變動為由提起抗訴,被告人在檢察機關抗訴的畏懼下會撤回上訴,上訴、抗訴同時存在使司法資源被不當損耗,不僅使程序難以穩(wěn)定,而且致使刑事訴訟陷入低效的不斷折騰之中,認罪認罰的現(xiàn)實效果未能真正得以實現(xiàn)。

4.被害主體利益保護遲滯

通過對調取的認罪認罰上訴改判案件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在二審判決做出之前賠償被害人損失而獲得諒解成為二審法院從輕判決的重要考量因素。二審法院再次從輕判決的理由在于,能夠賠償損失達成諒解是被告人進一步認罪認罰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應當給予更為輕緩的處遇。然而,此種再次“從寬”的理由難免貽人口實,即被告人在一審判決做出之前本可以賠償被害人,但是并未履行或僅履行小部分的賠償義務,待一審判決做出之后再履行剩余的賠償義務,并以此為理由進行上訴,企圖獲得較一次性完成全部賠償時更為輕緩的處罰。被告人以階段性履行經(jīng)濟義務企圖獲取更為優(yōu)厚的刑罰“寬宥”,卻使被害主體的利益救濟處于遲滯的狀態(tài),由此帶來的刑罰不公正可見一斑。

二、認罪認罰從寬后有限上訴權的邏輯展開

刑事訴訟應當對公正和效率秉持不偏不倚的價值遵循,由此決定了對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的上訴權應予以適當限縮,對權利的合理限制也是多種利益綜合權衡之下的應然選擇。

(一)認罪認罰案件中上訴權觀點的思辨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是為了順應司法改革的需要,緩解案多人少的現(xiàn)實隱憂而創(chuàng)設。然而,在司法實踐的具體運用中,是否能夠真正發(fā)揮其現(xiàn)實效用,是否極易陷入程序循環(huán)招致無效勞動,這一問題仍然應當予以重視。對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被告人的上訴權是否應當加以限制,理論界觀點迭出、仁智互見。

1.“上訴權全然剝奪”有失司法客觀性

有學者認為,“認罪”案件的裁決或判決一旦生效,則一審終審,除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證明受到脅迫,允許被告人在量刑判決生效前反悔,一旦反悔,案件則將重新進入偵查程序。(6)參見施鵬鵬:《警察刑事交易制度研究——法國模式及其中國化改造》,《法學雜志》2017年第2期。有學者針對我國的訴訟程序提出,“為促使控辯雙方在簽訂辯訴協(xié)議時謹慎從事并信守諾言,也為使辯訴協(xié)議成為真正的簡易程序,辯訴協(xié)議在法官認可后,應一律取消上訴權。”(7)馬貴翔:《刑事司法程序正義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第246頁。另有學者認為,“對認罪認罰從寬案件原則上應當一審終審,并通過對認罪認罰自愿性的保障及審查,提高被告人對審判結果預判的準確率和對審判結果的接受度,消解上訴的意愿和可能,除非認罪認罰違背自愿性?!?8)邵劭:《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完善》,《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以上觀點主張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審理的案件原則上一審終審,除非被告人違心認罪,否則要對被告人上訴的渠道進行封鎖。

囿于刑事司法資源的易耗性與稀缺性特征,以最低成本的資源投入產(chǎn)出最高數(shù)量的案件解決成為訴訟經(jīng)濟考量下的優(yōu)位選擇。然而,在我國以職權主義審判模式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的概率普遍偏大,不能排除其違心認罪的可能。訴訟權利是公民對抗國家權力并保護個人權利的屏障,其充分賦予與行使能夠增強訴訟結果的正當性,二審程序的存在可以實現(xiàn)錯誤糾偏、防范司法任意擅斷的重要功效。如若全面阻滯認罪認罰案件上訴渠道,那么對一審判決的修正就欠缺這一途徑,司法裁判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難免因此遭到現(xiàn)實損耗。

2.“上訴權絕對賦予”違背實踐可行性

學者魏東教授認為,認罪認罰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自由選擇,即便在簽署具結書且一審法院根據(jù)量刑建議做出判決之后,被告人仍然有反悔的上訴權。(9)參見魏東,李紅:《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檢討與完善》,《法治研究》2017年第1期。在我國律師辯護率較低的情形下,值班律師發(fā)揮的作用相對有限,控辯雙方信息不對稱,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和明智性令人生疑。另外,在職權主義審判模式下,很可能出現(xiàn)被告方屈從于公訴方的壓力,被迫選擇某一量刑方案的情形,賦予被追訴者認罪認罰后的上訴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此種上訴權依然應遵循合理的限度,權利的過分泛濫將成為刑事訴訟難以承受的負載。

從程序正義以及人權保障的立場分析,賦予被追訴人無限制的上訴權確有可圈可點之處。然而,在司法資源相對有限的情形下,應當將審判力量集中到更為復雜、疑難案件的審理和裁判層面,在瑣碎之處流連忘返也并不全然就值得提倡。違背認罪認罰的司法初衷,不僅會加大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之間的鴻溝,而且可能使對刑法理論的探討陷入刻舟求劍的自以為是之中。(10)參見勞東燕:《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認罪認罰不僅表示被追訴者對基本犯罪事實沒有異議,而且意味著接受實體法上的法律后果以及對訴訟層面上的權利克減。賦予當事人不服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可以向更高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的權利,本是保障刑事司法制度正當性的重要內容,如果已因認罪認罰而獲得量刑合理“優(yōu)待”的被告人仍可恣意上訴,那么提高辦案效率的期待必將因此而落空。

(二)訴辯協(xié)商制度下限制性上訴的鏡鑒

基于訴訟效率的考量,域外諸多國家對訴辯協(xié)商制度下被告人的上訴權予以限縮。在美國,通過辯訴交易作有罪答辯的被告人只能以程序存在錯誤為由提起上訴。(11)沈威,徐晉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冷觀察——以臺灣地區(qū)認罪協(xié)商制度為鏡鑒》,胡衛(wèi)列、董桂文、韓大元主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第十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中國檢察出版社,2017年,第227頁。美國聯(lián)邦法院和州法院定罪的案件中,通過辯訴交易完成的比例分別是97%和94%。(12)Yale Kamisar,“The Rise, Decline, and Fall(?)of Miranda”,Wash.L.Rev, Vol.87,No.4,2014,p.1036.美國前首席大法官沃淪·伯格認為,倘若辯訴交易從90%的比例降為80%,將會使法院付出雙倍的人、財、物。(13)甄貞:《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綜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391頁“在英國,選擇認罪程序的被告人只在兩種情形下可以上訴:一是沒有理解指控的性質或者不是有意要承認有罪,二是所承認的事實在法律上不可能構成被指控的犯罪?!?14)孫長永:《探索正當程序——比較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598頁。在德國,法院會要求被告人將放棄上訴權作為協(xié)商內容,根據(jù)2012年的一份調研報告,有14.7%的被訪法官宣稱,當案件協(xié)商成功后即要求被告人出具放棄法律救濟的聲明,有56.6%的被訪法官表示會經(jīng)常這樣做。(15)Alexander Schemmel, Christian Corell and Natalie Richter, “Plea Bargaining in Criminal proceedings:Changes to Criminal Defense Counsel Practice as a Result of the German Constitutional Court Verdict of 19 March 2013”,Germany Law Journal,Vol.15,No.1,2014,pp.43-48.

契合程序正義理念的司法裁判理應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為了防止部分被告人出現(xiàn)不合時宜的投機心理,并塑造審判機關良好公信力的司法形象,這種制度的運用在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認罪認罰從寬程序被告人的上訴權至關重要。一方面,一味容忍當事人提起上訴而完全不計司法成本、不考慮二審法院承受力的做法,不能被各國法律和司法實踐容忍和稱道;另一方面,在違背立法的前提下剝奪認罪認罰刑事被告人任何形式救濟的方式在我國必然水土不服。因此尋找適合我國本土實踐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出路。

(三)限縮認罪認罰被告人上訴權的提倡

倘若認為被告人因認罪認罰所獲得的適度“從寬”是限制其行使上訴權的“籌碼”,那么已經(jīng)獲得量刑從寬處遇的刑事被告人,其通過上訴程序予以權利救濟的通道被阻隔,未免是對被告人合法權利的剝奪,也是對我國刑事訴訟程序正當性的無視。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對于一般情形下被告人的上訴權沒有任何約束,而且被告人認罪認罰,說明其對現(xiàn)有法律秉持積極認可與協(xié)作協(xié)商的態(tài)度,有利于修復因之前出格行為所導致的社會秩序混亂狀態(tài)。

“隨著時間的流逝,雇用律師打理訴訟的做法導致程序安排的精致化和程序行動的復雜化:這種變化使得技藝精湛的表演者在司法舞臺上大受歡迎,但這種表演卻并非缺乏特殊稟賦和適當訓練的人所能勝任?!?16)達瑪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重面孔:比較視野中的法律程序》,鄭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87頁。我國律師參與刑事案件的比例普遍較低,維護當事人正當權利的功能未能較好地實現(xiàn)。2011年,在簡易程序中,律師辯護率更低,僅為平均值的1/4;相比之下,被告人自我辯護率為94.5%。(17)馬靜華:《刑事辯護率及其形成機制研究——以刑事一審為中心》,《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2007年之前的20年,我國偵查訊問實踐中嫌疑人認罪率高的現(xiàn)象幾乎沒有發(fā)生變化。(18)參見左衛(wèi)民,等:《中國刑事訴訟運行機制實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50-64頁。認罪率普遍較高的現(xiàn)狀與刑事辯護率始終低迷的現(xiàn)實形成鮮明對比,如若全方位堵塞認罪認罰刑事被告人的上訴途徑,則是對我國現(xiàn)實法治環(huán)境的嚴重超越和背離。

上訴程序不僅是人類認識規(guī)律作用于刑事司法活動的直接反映,而且是國家權力制衡與救濟規(guī)律作用于刑事司法活動的必然結果,更是人權觀念不斷深入刑事司法活動的應然選擇。(19)胡獻旁:《刑事訴訟二審程序研究》,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5年,第4-6頁。“就程序正義的實現(xiàn)而言,上訴程序對于一審案件的有效復審不可替代?!?20)Greert-Jan Alexander Knoops. Redressing Miscarriages of Justice:Practice and Procedure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riminalLaw Cases,Netherlands: Brill Academic Press,2006,p.34.然而,“審級救濟是降低裁判錯誤率、保障司法給付品質的重要制度,但審級救濟同時也代表整體司法資源的消耗,對個案當事人來說則是司法給付的拖延,因此如何使其糾正錯誤的功能發(fā)揮得愈高,而程序成本愈低,才是制度合理化的目標,而不是無限制上訴。”(21)波斯納:《聯(lián)邦法院:挑戰(zhàn)與改革》,鄧海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29頁?;诖耍J罪認罰案件有訴訟效率的內在追求,但是公正性仍是其不可偏廢的價值依存,因此,應當針對認罪認罰后上訴情形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對部分投機取巧型上訴行為進行適度阻塞,科學引領被追訴主體的訴訟行為。

三、認罪認罰從寬后有限上訴權的科學構建

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在做出一審判決后提起上訴是程序正當主義的應然表達。然而,為了防范訴權濫用以及變相鼓勵“背義負信”,應當摒棄不加任何約束的上訴傳統(tǒng),將認罪認罰后有限度的上訴權作為時代發(fā)展的應有之義予以倡導。

有學者認為應以最終刑期為標準對認罪認罰案件上訴權進行分類設置,即“適用速裁程序、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以下的案件被告人在量刑協(xié)商時應承諾自愿放棄上訴權;適用速裁程序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案件只能針對程序問題提起上訴;有期徒刑三年以上的案件則完全保留上訴權?!?22)臧德勝,楊妮:《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被告人上訴權的設置》,《人民司法》2018年第34期。對于此種觀點,筆者并不完全贊同。一方面,此種觀點將刑期的長短作為評判上訴權限制與否的衡量標準,集中有限的司法資源處理重大刑事案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此種觀點尚未周全考慮認罪的自愿性、程序裁判原則的始終遵循等因素,結論的科學性難免使人生疑。為了盡可能實現(xiàn)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上訴權的周全設計,應從絕對上訴事由、相對上訴事由雙向維度對上訴機制予以類型化處理。

(一)被告人認罪認罰后享有絕對上訴權的情形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5款規(guī)定“凡被判定有罪者,應有一個較高級法庭對其定罪及刑罰依法進行復審”,基于此,上訴權也被稱為復審權,是公正審判的重要組成部分。(23)陳光中:《〈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01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特別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24)李德順:《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江漢論壇》2014年第12期。上訴程序的設立是對一審程序中的錯誤進行糾偏,是對不服一審判決的行為人提供伸張正義的平臺和機會,如果一審裁判做出之后即一錘定音,勢必封鎖身陷冤屈的行為人權利救濟的通道。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均是刑事訴訟失之不渝的價值追求,如若認罪認罰案件有違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被告人應當享有絕對上訴權。

首先,如若認罪認罰案件一審程序適用存在瑕疵,那么,被追訴主體理應享有絕對上訴權。雖然《刑事訴訟法》尚未規(guī)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排除適用情形,但是結合《刑事訴訟法》第174條、第214條、第215條、第222條的規(guī)定,雖然犯罪主體為盲、聾、啞人,或者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情形,以及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存在異議的情形不需要簽述具結書,但是前一種情形排除簡易程序和速裁程序的適用,后一種情形摒棄速裁程序的運用。一審時針對特殊情形阻卻程序從簡的適用,否則被追訴主體享有絕對上訴權,以符合人道主義和補償正義的價值蘊涵。(25)參見胡云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第88頁。

其次,程序正義理念在現(xiàn)代證據(jù)制度中仍然處于核心地位,一審判決做出后出現(xiàn)新的證據(jù)可以證實原判存在偏頗,被追訴者享有絕對上訴權。闡明事實和解決爭端始終是刑事司法的初衷和首要功能,是“法院最為重要的職能,并始終為其它功能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條件”。(26)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潘大松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89頁。如若一審判決做出之后,出現(xiàn)新的證據(jù)可以證實原判確實存在錯誤,最終的判決結果違背事實與證據(jù)規(guī)則的情形客觀存在,賦予被告人無條件上訴的權利更是應有之義,以實現(xiàn)定罪量刑的公正妥當。

再次,如若被告人在一審期間的認罪認罰違背其內心的真實意愿,此種情形下被追訴主體享有絕對上訴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特別規(guī)定應保障被告人認罪自愿性,如告知程序、公開和記錄的相關義務,對以上規(guī)范的背離將違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根基,可以成為享有絕對上訴權的理由。為了對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加以保障,在其做出認罪認罰的承諾之時,有條件的地方盡可能同步錄音錄像,以防范無辜者囿于公權的壓力被不當定罪。

最后,如若一審定罪量刑依據(jù)的事實、情節(jié),適用的法律存在偏差,致使一審裁判結果有違實體公正的價值理念,被告人理應享有絕對上訴權?!八痉ü怂痉C關的審判活動要嚴格遵循程序正義的要求外,通過這種程序推導出來的結果應符合實體正義的原則和要求?!?27)杜寶慶:《刑事實體公正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第194頁。實體正義應當在一審裁判結論中得以彰顯,主要體現(xiàn)在查明事實真相和正確適用法律兩個層面,二者共同構成量刑結果公正性的評判標準。查明案件客觀事實直接關系到裁判的公正性,案件裁決結果的公允程度與查明案件客觀真實的程度呈現(xiàn)正比例關聯(lián)。(28)張永泉:《客觀真實價值觀是證據(jù)制度的靈魂——對法律真實觀的反思》,《法學評論》2012年第1期。如若一審過程中尚未充分認定認罪認罰案件的量刑情節(jié)如自首、立功等事由,裁判結果的實體公正性自然令人質疑,此時被告人應當享有絕對上訴權。

(二)被告人認罪認罰后相對上訴權的具體展開

“如果在刑事案件中,上訴被規(guī)定為權利,那么必須規(guī)定限制條件,以確保該權利被負責任地行使?!?29)帕克:《刑事制裁的界限》,梁根林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25頁。為了真正實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預期價值,應對一審判決做出后被告人的上訴權予以適當限制,助推此項制度納入良性運轉的軌道。

1.有因上訴:對認罪認罰從寬后的上訴案件應予以司法審查

發(fā)揮審前程序的分流功能,對認罪認罰案件上訴理由嚴格審查,發(fā)揮有因上訴的切實功效。刑事審前程序對審判質量的好壞與訴訟效率的高低至關重要,應“充分挖掘刑事審前程序對案件的承載力與解壓力,通過訴訟設檻對刑事案件進行篩選、屏蔽和消解”,(30)郭天武,李懿藝:《刑事審前程序的承載與解壓》,《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在判斷是否開啟二審程序之時,應當對上訴理由予以嚴格審查,“只允許被告人在限定的理由范圍內提起上訴”。(31)孫長永:《比較法視野下認罪認罰案件被告人的上訴權》,《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3期。在司法審查之時,不僅應當審核是否屬于準予上訴的積極緣由,而且應慎重對待可能致使訴訟活動陷入無效勞動的反向理由,使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和司法誠信原則落到實處。

其一,在決定是否開啟二審程序之時,不能忽視對原審剩余刑期的考量,避免被告人在“留所服刑”目的驅使下,以上訴為由“消耗”訴訟時間,進而實現(xiàn)在看守所服刑的可能。其二,對于一審判決做出后主動繳納罰金、賠償損失達成和解等情形,可以作為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減刑的依據(jù),而非視為繼續(xù)認罪認罰的表征并開啟二審程序,克制企圖以判決做出后履行經(jīng)濟義務為由濫用訴權的現(xiàn)象,上訴法院發(fā)揮適當?shù)男问綄彶?,是認罪認罰從寬突破自身局限并發(fā)揮制度生命力的可行路徑。

2.限制上訴:確定式量刑建議被采納的速裁案件上訴應受限

其一,囿于速裁程序審限較短、上訴率和抗訴率偏低的特點,適度限制此種審理程序下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權具有司法實踐的現(xiàn)實根基。據(jù)統(tǒng)計,在個別速裁程序試點法院中,刑事速裁案件平均每件審期為5.3天。(32)《2016年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蕭山區(qū)人民法院2016年新收刑事案件2806件,審結2622件,采用速裁程序審理443件,占審結案件的16.89%,平均每件審期5.3天。宋善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典型樣態(tài)運行的實證分析——以浙江省實踐為例》,《河北法學》2017年第10期,第116頁。在2014年至2016年的刑事速裁程序試點期間,全部速裁案件被告人的上訴率僅為2.01%,檢察機關抗訴率僅為0.01%。(33)蔡長春:《寬嚴相濟“簡”程序不“減”權利》,《法制日報》2016年9月5日。速裁程序是認罪認罰案件審理方式的重要選擇,使用速裁程序審結的認罪認罰案件已近七成。因此,中國政法大學2016年就刑事速裁程序試點效果所做的調查問卷顯示,髙達75%的法官、61%的檢察官、62%的警察贊同對刑事速裁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34)陳瑞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若干爭議問題》,《中國法學》2017年第1期。

其二,確定式量刑建議提出率較低與量刑建議采納率較高的實踐樣態(tài)決定了一審法院依據(jù)確定式量刑建議定罪裁量,可適度限縮上訴權。檢察機關對認罪認罰案件所提的量刑建議中,建議確定刑期的量刑建議占比較低,“從近年的司法實踐看,檢察機關在依法提出量刑建議與尊重量刑裁判相結合原則指導下,所提量刑建議采納率達到90%以上。”(35)陳謙:《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的刑事公訴》,《法學研究》2017年第3期。如若控辯雙方達成的量刑協(xié)商明確具體,即主刑、附加刑以及刑罰的執(zhí)行方式已經(jīng)可以準確斷定,就不會出現(xiàn)在幅度刑期量刑建議的情形下,被告人的刑罰寬宥預期遠遠超過一審量刑結果而引起上訴的現(xiàn)象。因此,對于確定刑期量刑建議被采納且使用速裁案件審理的認罪認罰案件,應對上訴權做出合理限制。即使一審判決做出之后,被限制上訴權的刑事被告人若對判決結果不滿,也可以通過申訴渠道進行權利救濟,并不會招致法律和道義上的譴責,進而在規(guī)范民眾行為的同時建立起相應的秩序準則。

四、結 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試點運行到新《刑事訴訟法》頒布之后的全面實施,是一場且行且思、不斷完善的演進歷程。構建規(guī)范有序的認罪認罰上訴機制,實際上是在公正與效率的雙向選擇之間進行權衡和博弈,需要對運行中的內在隱憂保持清醒認識,對可能出現(xiàn)的弊病予以有效防范,在積極肯定認罪認罰價值的基礎上守護這一制度的大力實施。受制于政治、經(jīng)濟、歷史傳統(tǒng)的多重影響,一項新制度的順利融入并非單一因素就能鑄就,理論上完美的設計并非都能付諸實施,而實踐中卓有成效的方案仍然有待時日。認罪認罰案件上訴機制的不斷完善,不僅需要決策者做好頂層設計,而且需要從實踐運行中汲取有利經(jīng)驗、避免重蹈走過的誤區(qū),結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及其司法配套制改革的現(xiàn)實背景,注重實體與程序之間的一體化運行,順利實現(xiàn)認罪認罰制度的價值目標,助推國家法治治理現(xiàn)代化的協(xié)調發(fā)展。

猜你喜歡
一審判決速裁一審
速裁程序中法官職能論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6:10
惠州惠陽:檢法聯(lián)動適用速裁程序辦理案件
方圓(2019年20期)2019-02-16 14:51:00
“雪花秀”訴“雪蓮秀”案二審維持原判
正當防衛(wèi)如何才能避免淪為僵尸條款
正當防衛(wèi)如何才能避免淪為僵尸條款
——以于歡故意傷害案一審判決為例的刑法教義學分析
中國檢察官(2018年5期)2018-02-07 04:09:44
基層法院未入額法官向小額速裁側重調配模式的構想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26
我國刑事速裁程序的構建
8歲女童學馬術墜亡 父母一審獲賠百余萬
公民與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25
民事一審撤訴的類型化研究
甘南县| 镇赉县| 承德市| 准格尔旗| 仁化县| 荔浦县| 交口县| 张北县| 嘉峪关市| 碌曲县| 神池县| 儋州市| 建瓯市| 望谟县| 正镶白旗| 沈丘县| 广东省| 聂拉木县| 民县| 镇远县| 马边| 简阳市| 鸡泽县| 嘉义县| 澳门| 峨山| 汉寿县| 上思县| 利津县| 齐河县| 南安市| 无为县| 治多县| 宜春市| 南投县| 文安县| 江北区| 浦东新区| 新化县| 和硕县|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