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菊,盛琰翔,王清華,遲田英,朱 琳,王英麗,馬洪超,王志亮,包靜月
(1. 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山東青島 266032;
2. 浙江農(nóng)林大學,浙江臨安 311300)
小 反 芻 獸 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是 由 小反 芻 獸 疫 病 毒(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以及野生小反芻獸,以發(fā)熱,眼、鼻分泌物增多以及胃炎、腹瀉和肺炎為特征。該病主要流行于亞洲和非洲。2007 年我國在西藏阿里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該病,2010 年8 月在阿里地區(qū)日土縣再次發(fā)現(xiàn)PPR 疫情[1]。2013 年末,該病傳入我國新疆地區(qū),并迅速傳播至全國22 個省份,對我國養(yǎng)羊業(yè)造成嚴重危害[2-3]。通過疫苗免疫和移動控制等措施,該病目前在我國已得到有效控制。
PPRV 屬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dae)麻疹病毒屬(Morbolivirus);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長度為15 948 nt 或者15 954 nt;基因組3'末端為前導序列(leader),5'末端為尾隨序列(trailer);6 個基因排列順序為3'-N-P-M-FH-L-5',依次編碼6 個結構蛋白:核衣殼蛋白(N)、磷蛋白(P)、基質(zhì)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蛋白(H)和大蛋白(L),其中P 基因還編碼2 個非結構蛋白C 和V。根據(jù)F 基因或N 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差異,將全球PPRV 毒株分為4個基因系[4-5],其中在亞洲地區(qū)流行的毒株屬于基因4 系[1]。
PPRV H 基因核苷酸長度為1 830 nt,編碼609個氨基酸,編碼的H 蛋白分子質(zhì)量約為68.8 ku。H 蛋白和F 蛋白共同組成病毒囊膜糖蛋白。H 蛋白屬于II 型膜糖蛋白,以二硫鍵相連的二聚體或四聚體形式存在于病毒囊膜表面。H 蛋白負責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然后協(xié)助F 蛋白介導病毒和宿主細胞膜的融合[6]。成熟的H 蛋白由一個短的N 端胞質(zhì)側(cè)尾巴、一段疏水的跨膜區(qū)和一個大的C 端胞外結構域組成。H 蛋白的胞外結構域構象為一個柄和一個球狀頭部,球狀頭部含有抗原表位,能夠刺激機體產(chǎn)生中和抗體[7]。H 蛋白同時還具有神經(jīng)氨酸酶活性和血凝素活性。
本研究對2013—2017 年我國PPRV 流行毒株H 基因進行序列測定和分析,探討該病毒流行過程中的H 基因序列變異情況,掌握其分子演化特征,以期為該病控制和消滅策略的制定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2014—2017 年 在9 個 省12 個 疫 點 采 集 的PPRV 陽性組織樣品,由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保存并提供,具體樣品信息見表1。
表1 2014—2017 年我國12 株PPRV 毒株信息
取腸系淋巴結組織100 mg,用組織勻漿儀勻漿后,根據(jù)Roche 公司生產(chǎn)的High Pure Viral RNA Kit 的操作說明,提取病毒RNA,-80 ℃保存。
采用TaKaRa 公司生產(chǎn)的Prime ScriptTMOne Step RT-PCR Kit,對PPRV H 基因進行擴增:在50 μL 反應體系中加入2×One Step Buffer 25 μL,Primerscript 1 step Enzyme Mix 2 μL,上、下游引物各2 μL,病毒RNA 5 μL。RT-PCR 反應條件為:50 ℃逆轉(zhuǎn)錄30 min,94 ℃ 2 min,進行Taq 酶激活;40 個循環(huán)的PCR(94 ℃ 1 min,68 ℃ 1 min,72 ℃ 4 min);72 ℃ 7 min 再延伸。對PCR 產(chǎn)物進行切膠回收。
將純化后的PCR 產(chǎn)物送青島華大公司進行測序,獲得我國12 個毒株的H 基因序列。2013—2014 年我國25 個PPRV 流行毒株的基因組序列由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測得并已提交GenBank,毒株相關信息見表2。從GenBank 下載我國西藏及其他國家的15 個PPRV 代表毒株基因組序列,毒株相關信息見表3。從上述病毒基因組序列中截取H 基因序列。
用MEGA 4.0 軟件進行序列比對,用最大似然法法構建分子進化樹,bootstrap 測試1 000 次重復。用Simplot 軟件進行序列同源性分析。
2013—2017 年來自我國21 個省份37 個疫點的37 株PPRV 毒株H 基因核苷酸序列之間的遺傳距離為0~0.007 7。其中,2013 年12 月—2014 年6 月,15 個毒株的H 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這些毒株分別來自新疆(XJ22013、XJ32013、XJ42013)、重慶(CQ2014)、黑龍江(HLJ2014)、吉 林(JL2014)、 陜 西(SaX2014)、 云 南(YN2014)、江蘇(JS2014)、湖北(HB2014)、河 南(HNS2014)、 貴 州(GZ2014)、 湖 南(HN2014)、浙江(ZJ2014)、四川(SC2014)等13 個?。ㄗ灾螀^(qū)、直轄市)。2013 年12 月—2014 年4 月,來自新疆(XJ52013)、甘肅(GS2014)、遼寧(LN2014)、安徽(AH2014)、山西(SX2014)的5 個毒株H 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毒株XJ302017 與HN02017 之間的H 基因核苷酸序列差異最大,遺傳距離為0.007 7,共14 個位點存在序列差異。
表2 2013—2014 年我國PPRV 流行毒株信息
37 個毒株之間的核苷酸變異分布于H 基因的41 個位點。Simplot 分析結果(圖2)顯示,H 基因序列中,120~420 bp 間的序列同源性為100%,沒有突變發(fā)生。H 基因核苷酸序列在3 個區(qū)域變異較大,分別為680~820 bp、1 240~1 380 bp 和1 680~1 720 bp 區(qū)域。
H 基因41 個核苷酸變異位點中,24 個導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變(表4):18 個變異發(fā)生于第1位密碼子,導致其中的15 個位點發(fā)生氨基酸改變;9 個變異位于第2 位密碼子,導致全部氨基酸發(fā)生改變;14 個變異發(fā)生于第3 位密碼子,未導致氨基酸改變。
表3 PPRV 參考毒株信息
圖1 2013—2017 年我國PPRV 毒株H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Simplot 分析結果
將XJYL2013 株與其余36 個毒株進行H 基因核苷酸序列比對,發(fā)現(xiàn)36 個毒株分別在1~9 個位點發(fā)生了突變。H 基因核苷酸序列突變位點數(shù)與毒株流行時間呈正相關,2016 年10 月以前的32 個毒株,突變位點為1~6 個,2016 年10 月以后的4個毒株,突變位點為8~9 個。
2013—2017 年我國37 株PPRV 毒株H 基因編碼氨基酸序列之間的遺傳距離為0~0.013 2。H基因編碼的609 個氨基酸位點中,24 個位點發(fā)生了突變:胞內(nèi)區(qū)(1~34 位aa)有3 個位點發(fā)生了突變,跨膜區(qū)(35~58 位aa)有1 個位點發(fā)生突變,胞外長柄區(qū)(59~181 位aa)有3 個位點發(fā)生突變,胞外球狀頭部區(qū)(182~609 位aa)有17 個位點發(fā)生突變。
表4 2013—2017 年我國PPRV 毒株H 基因核苷酸和編碼氨基酸序列變異情況
2013—2017 年我國37 株PPRV 流行毒株與15 株PPRV 代表毒株的H 基因核苷酸序列遺傳距離為0.019 5~0.146 9,其中與2007—2008 年我國西藏地區(qū)流行毒株H 基因核苷酸序列遺傳距離為0.019 5~0.025 7,而西藏地區(qū)流行毒株之間的H基因核苷酸序列遺傳距離為0.000 5~0.002 7。與15 株PPRV 代表毒株進行序列比對,發(fā)現(xiàn)2013—2017 年我國37 株PPRV 流行毒株H 基因的13 個位點發(fā)生了核苷酸序列突變,其中9 個導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變(表4):3 個變異位于第1 位密碼子,3 個變異位于第2 位密碼子,全部導致氨基酸改變;6 個變異位于第3 位密碼子,3 個導致氨基酸改變。
2013—2017 年我國37 株PPRV 流行毒株與15 株代表毒株H 基因編碼氨基酸序列的9 個變異位點位于179~591 aa 之間,全部位于H 蛋白的胞外區(qū),其中8 個變異位點位于胞外球狀頭部區(qū)。
基于H 基因核苷酸序列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發(fā)現(xiàn)2013—2017 年我國37 株PPRV 流行毒株構成基因4 系中一個獨立的進化小分支,而我國西藏地區(qū)流行毒株與印度2014 年毒株形成一個小分支(圖2)。
圖2 PPRV 毒株H 基因分子進化樹
本研究對2013—2017 年我國21 個省份37 個疫點的PPRV 流行毒株H 基因進行序列分析,探明了PPRV 流行過程中H 基因序列變異情況,為PPR 控制和消滅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持。
2013—2017 年我國37 個PPRV 流行毒株的H 基因變異較大。PPRV 在我國流行的4 年間,H基因的41 個核苷酸位點發(fā)生了突變,其中24 個位點導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變,非同義突變率為58.5%。之前的研究[8]發(fā)現(xiàn),2013 年11 月—2014年6 月,25 個毒株H 基因的7 個位點發(fā)生突變,其中4 個位點導致氨基酸序列的改變,非同義突變率為57.1%。本研究和之前的研究都發(fā)現(xiàn),H 基因的非同義突變主要由第1 位和第2 位密碼子的突變引起。PPRV 在我國流行過程中,其突變在H 基因中隨機分布,突變位點數(shù)量與流行時間呈正相關。因此,持續(xù)實時監(jiān)測PPRV H 基因分子變異,對于該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2013—2017 年我國流行的PPRV 毒株在分子進化樹中聚類為一個獨立小分支,相比于其他PPRV 代表毒株,這些毒株的H 基因在13 個位點發(fā)生了特征性的核苷酸突變,其中9 個位點導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變,而且這些突變的氨基酸位點主要位于胞外區(qū)。作為重要的抗原蛋白,H 蛋白的胞外球狀頭部含有抗原表位,能夠刺激機體產(chǎn)生中和抗體。對于我國PPRV 流行毒株H 蛋白氨基酸改變能否導致其抗原性改變,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