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谷口高壩區(qū)、平原低壩區(qū)、塘山長堤區(qū)三個部分,11條水壩組成,形成3個水庫
谷口高壩區(qū)
位于良渚古城遺址西北約11公里處,沿東西向分布于山體間的兩座谷口中。目前,共發(fā)現(xiàn)6座水壩遺址,可分為東、西兩組:東組包括周家畈、老虎嶺、崗公嶺遺址;西組包括秋塢、石塢、蜜蜂壟遺址,東西相距約2.3公里。據(jù)C14測年,谷口高壩約修建于公元前3100-3000年,屬于良渚文化中期至晚期早段。
平原低壩區(qū)
由梧桐弄、官山、鯉魚山、獅子山遺址組成,長度為35-360米不等,將原本孤立的一系列小山連接起來,從而與西側(cè)、北側(cè)的自然山體合圍成一個巨大的水庫。如果按照壩高10米計算,這個水庫的水面面積達9.39平方千米。其中,梧桐弄水壩比其他三座水壩低,下游有河道跡象,可能兼具泄洪功能。據(jù)C14測年,平原低壩約修建于公元前2950-2850年,略晚于谷口高壩,屬于良渚文化中期至晚期早段。
山前長堤區(qū)
山前長堤又稱塘山遺址,位于良渚古城以北約2公里的大遮山山前,呈東西走向,全場約5千米,是良渚古城遺址外圍水利系統(tǒng)中最大的單體遺存。塘山長堤當中有一部分為南北雙層壩體結(jié)構(gòu)。雙層壩體的東西兩端,各有一條南北向的高壟,與南壩、北壩共同形成一個閉合的儲水去。山前長堤不僅能阻擋大遮山南坡的山洪,而且能將山上的流水收集后,注入西側(cè)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