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魯晶
產卵網箱為200目篩絹網,外套0.3厘米聚乙烯網;當幼體發(fā)育到幼參,其體色開始變黑時將網箱更換成60目篩絹網;當參苗長到0.3厘米時,將網目更換成40目篩絹網;當幼體平均體長為2厘米時,將網目更換成0.3厘米聚乙烯網。網箱更換操作方法:先在排子的空格處系好要求目數的篩絹網衣,并在箱架上沿橫向(或縱向)系幾行(或幾列)用于懸掛附著基的繩子后,再將需要更換篩絹的箱中附著基拎到已系好的網箱中,將附著基系好。在此要特別強調,在更換網箱時,原網中的網壁、網底仍有參苗,需要將這些小苗拾起來放到附著基上,以免浪費。
由于生態(tài)育苗幼體所處的環(huán)境為自然海區(qū),海水溫度較低,餌料不豐富,不能像育苗室那樣有恒定的溫度和豐富多樣的餌料,且天氣變化無常,一旦大風降溫,海水日溫差在3~5℃是常事,如果趕上連續(xù)陰天,海水中餌料則非常稀少,這些都將使幼體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遠遠低于育苗室幼體,因此幼體剝離時間較晚。到10月份以后,開始陸續(xù)涮苗,將大苗(體長2厘米以上)裝到網目0.3厘米的聚乙烯網箱中,暫養(yǎng)密度為1頭/平方厘米,小苗繼續(xù)在40目網中暫養(yǎng)。
當參苗長到800~1200頭/千克,開始賣苗。將大苗采用隨機抽樣測量的方法計量,去除雜質,用電子秤稱量即可。
由于海參生態(tài)育苗不能像育苗室那樣人為控制溫度、餌料等因素,因此其產卵時間比育苗室晚,變態(tài)發(fā)育比育苗室慢。再則,到秋季賣苗季節(jié),只有一部分苗長到商品規(guī)格,大部分苗需要越冬暫養(yǎng)。海參生態(tài)育苗越冬很簡單,當秋季苗賣完后,倒出空箱,將密度較大網箱中的附著基拎到空網箱中以降低暫養(yǎng)密度,海上留二三名工人看守,經常察看網箱是否有破損,防止偷盜。到翌年3月份,隨著海水溫度的逐漸回升,參苗開始生長,到四五月份,絕大多數參苗能長到商品規(guī)格,這時可集中出售。這樣基本完成海參生態(tài)育苗的一個生產周期。為了使樽形幼體附著在網片上后能更好地攝食餌料,在投放附著基前幾天,將附著基吊放在閑置的網箱中用海水浸泡,使更多的餌料附著在網片上。
選擇理想的港灣 一定要選擇餌料豐富,潮流暢通,受各種風影響較小,污染少,退潮水深至少在5米以上的港灣。
注意網箱透水性 在制作網箱形成海上排子時,可形成T字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但要注意網箱的透水性,要像農業(yè)水稻田那樣在縱向或橫向適當留出一排或一列(不系網衣)以增加透水性能。
育苗規(guī)模不要太大 幼體發(fā)育到不同階段暫養(yǎng)參苗的網箱使用不同的網目,需要定期更換網衣,換下的網衣里還殘留著一定數量的參苗需要拾到一起,費時費力。到參苗需要剝離時,其方法與育苗室不同,育苗室剝離用水沖掉波紋板上的苗,借助毛刷即可,而海上生態(tài)苗附在附著基上,需要一點一點涮掉,附著基上長了許多海草等雜質,且參苗大小不同需要分類,因此必須采取人工挑揀的方法才能完成,工作量太大,因此如果育苗規(guī)模過大,很難在參苗生長不同階段要求的時間內完成上述工作,規(guī)格為5米×4米×3米的網箱30個以下較適宜。
選擇種參要養(yǎng)殖參與自然參相結合 以自然種參為主,少量多批次且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購進。這樣產卵時間分開,工作分散開來,便于操作,勞動強度降低。
注意天氣突變對育苗的影響 生態(tài)育苗受天氣影響很大,夏天的大風、陰雨,秋冬季的北風、長時間低溫對生態(tài)育苗都有影響。網被撕裂,參苗跑掉的事時常會有。因此注意風前的預防,風后及時檢查,查缺補漏,盡力將損失減到最低。
注意春季海水溫度回升時的病害防治 由于春季隨著海水溫度的回升,海水中各種病菌活動頻繁,而經過越冬的參苗體質相對較弱,很容易染上病菌,加強防治是關鍵。
注意海上安全 由于海參生態(tài)育苗生產全部在海上網箱的排子上操作,工人行走的木方只有20厘米左右,排子又不大穩(wěn)定,尤其是在大風天,操作起來很困難,因此,在排子上操作時工人的安全不可忽視。操作工應穿上救生衣,遇到大風等惡劣天氣時應停止作業(yè),有大風警報時,應提前將工人送到岸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搞好生態(tài)育苗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