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詩語
如果不是恰好看到了義烏道情表演,如果不是正好學校里有教授道情的老師,如果不是因為聲音出色被選中,義烏市義亭鎮(zhèn)初級中學的初一學生朱添一不會與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結下深厚情緣。
九歲那年冬天,在學校的元旦文藝匯演上,朱添一被一群表演道情的哥哥姐姐深深吸引了——他們穿著紅色的長袍,手里拿著長筒,一邊唱詞一邊打出好聽的節(jié)奏,腔調悠揚,聲韻獨特。那一刻,有個強烈的念頭從朱添一心中升起,她想要學習義烏道情,想要像哥哥姐姐們一樣登上舞臺。
她很快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音樂老師開了道情教學的拓展課,朱添一在朗讀了一段課文后就被挑中,從此進入了這一傳統(tǒng)曲藝的世界。
義烏道情是一種傳統(tǒng)說唱藝術,演唱形式為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起初朱添一對唱歌沒自信,但她學了之后發(fā)現(xiàn)道情的唱腔很有趣,抑揚頓挫,動感重韻,而且老師夸她的聲音清脆明亮,于是,她唱上了道情。
隨著時間流逝,小女孩對道情的興趣有增無減,每周五是雷打不動的訓練課,平時也會趁午休時間去音樂教室開嗓。學習的過程是艱辛的,一段新曲子,要反復地聽,記住歌詞,邊唱還邊要用手指在漁鼓上拍打出正確的節(jié)奏。剛開始掐不好節(jié)奏時朱添一會很心急,而越著急越打不好,總是比別人快一拍或慢一拍。所幸老師教得非常耐心,慢慢學,總是能學會的。
又是一年文藝匯演,這次朱添一不再是臺下的觀眾,而是鎂光燈下的主角。她記得很清楚,那是場名叫《狄青比武》的戲,她扮演一個武者,要演得粗獷豪放。上臺前她很緊張,害怕忘詞,害怕演繹得不好,害怕被師兄師姐笑話……而當她站到了舞臺上,所有害怕都被拋諸腦后,全身心投入演出中。幾乎一字不差地唱完自己的那一段詞,朱添一有點想哭,總算沒有辜負這么久的辛苦排練,終于圓夢了。
道情給朱添一帶來的是蛻變,她從不太自信變得落落大方、開朗活潑,同時也學會了堅持。升入初中后,朱添一并沒有很多時間再去學道情,但她周末會在家唱上幾曲,唱道情讓她覺得放松,她可以忘卻自我,將自己投射到一個角色身上感受人生。
朱添一永遠記得在義烏電視臺的那場表演,她和伙伴們辛苦排練了兩個月經(jīng)典劇目《賓王詠鵝》。她要扮演一個舞文弄墨的文人,她對著鏡子不斷練習怎樣揮毫更加瀟灑,也不斷調整唱腔,讓自己進入文人雅士的角色狀態(tài)。表演結束,大會場里掌聲經(jīng)久不息,那一刻朱添一感到格外驕傲,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掌握道情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朱添一沒有覺得自己很特別,但她也坦承,心里會有小小的驕傲。道情已經(jīng)是朱添一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陽光一樣照亮這個女孩。她希望以后能把道情教給更多人,“傳承非遺這件事,還是挺酷的”。
朱添一忽然想起她和道情的緣分還可以往前追溯,約莫五六歲的時候,金華道情國家級傳承人葉英盛來村里,奶奶帶她去看表演。扎著羊角辮的她可能怎么也不會想到,道情在日后會對她的生活有這么大的影響。
年輕與古老在時空里交匯,道情演繹著傳統(tǒng)藝術悠長的魅力。這個女孩期待著下一次登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