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明
王榮生教授在《寫作教學檢討與前瞻》一文中說:“中小學語文課幾乎沒有寫作教學?!边@一說法絕非危言聳聽,縱觀目前的寫作教學,以下幾種情況普遍存在。其一,范文導寫。學習一兩篇優(yōu)秀范文,然后讓學生模仿寫作(寫前)或修改(寫后)。其二是講章法,諸如 “化大為小五法”“考場作文降龍八招”等等。其三是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進行一番活動,將活動中的感受和思考寫作成文。另一種極端則是不作為,一個學期難得上一兩次作文輔導課,而且多是審題指導,考后講評。這些寫作教學基本上發(fā)生在寫作之前或之后,對最重要的學生寫作的過程,以及寫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指導,因而寫作教學的效果甚微。
近日,筆者參加了浙江省特級教師徐樺君名師工作室活動,觀摩了兩堂作文教學展示課,略有所感,述諸筆端,以求教方家。
為了方便分析,筆者先將兩堂課的大致流程做一簡要介紹。
課例一:《整句,扮靚文章》
1.由聯(lián)考中的問題作文片段引出課題——如何讓文章有文采,并引用《左傳》《文心雕龍》和蘇軾語錄,說明文采的重要性;2.教師出示8個作文片段,提供優(yōu)秀范文,教師解說優(yōu)點,涉及比喻式、引用式、假設式整句三種類型;3.歸納整句的概念及特點;4.練習:給一段材料,讓學生寫一段整句;5.學生課堂寫作并展示,教師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課例二:《議論文之言之成理》
1.出示詹姆斯·A·雷金關于議論文的定義和葉黎明博士對論證的解說,并提問什么叫言之成理;2.從前一天學生寫的作文中選擇一個典型片段,說一說這個語段的邏輯問題,師生交流得出結(jié)論,主要是論據(jù)不能證明論點和以偏概全,學生嘗試修改,之后出示教師修改稿;3.出示另一語段,流程基本同上,邏輯問題不同,主要是簡單化歸因;4.找一找下面語段在邏輯上的優(yōu)點,師生探討后得出結(jié)論:分析辯證和類比正確;5.簡要小結(jié)后,課堂練習,給材料寫一個100字左右的片段。
兩個課例都從學生的基本需求出發(fā)。課例一著眼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從整句的學習與仿寫入手;課例二著眼于學生邏輯能力的提升,從語段修改入手,可以說兩堂課都立意高遠而切入點細小,正所謂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
不過,兩個課例還是有所差異。
課例一是從教師教的角度立意的。教師根據(jù)構(gòu)成作文的知識和能力要素入手,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然后再思考語言表達的提升有哪些方法,最后確定以整句的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
課例二則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立意。首先是學生寫作實踐,然后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邏輯能力欠缺,確定教學內(nèi)容——尋找原因并讓學生在實踐中修改提升。
兩種課堂立意實質(zhì)上來講并無優(yōu)劣之分,一種是教師本位,自上而下,從構(gòu)成作文的知識和能力要素入手來設計作文分項訓練過程;一種是學生本位,自下而上,從作文的寫作過程入手來探討作文教學過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是,教師本位的寫作教學從長遠來看可能利于構(gòu)建序列化教學,但是容易和學生產(chǎn)生距離。學生本位的教學設計立足學生經(jīng)驗,從學生的真實寫作狀況出發(fā),在真實體驗中交流,更利于學生接受和提升,這一點也和《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多經(jīng)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理念相吻合。筆者以為寫作教學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會更有針對性,更能顯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
根據(jù)榮維東博士的論述,我國的寫作教學有三種基本范式,一是文章寫作,一是過程寫作,還有一種是正在醞釀的交際語境寫作(類似于新課標倡導的真實情境寫作,首先解決“為何寫”的問題,接下來的仍然是過程寫作)。文章寫作教學關注“寫的結(jié)果”,衡文標準主要看“寫成的那篇文章”是否符合要求,至于怎么寫出來的則不管不顧,只重形式,不重內(nèi)容,只看結(jié)果,不問過程。過程寫作由關注“寫的結(jié)果”轉(zhuǎn)向關注“寫的過程”,這是寫作范式的重大轉(zhuǎn)變。特級教師褚樹榮先生就說過:“教學就是優(yōu)化學生的寫作過程。”筆者以為優(yōu)化寫作過程這一說法可謂抓住了當下寫作教學的核心。寫作教學不能只是提供一些范文,因為生活經(jīng)驗各異,寫作經(jīng)驗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模仿的;寫作教學不能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概念,因為概念性知識教不會寫作;寫作教學也不能只創(chuàng)設情境,因為寫作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碰到的難題才是需要重點解決的。積極介入學生的寫作過程,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才是寫作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課堂的著力點所在。
所以,關注過程還是關注結(jié)果,其實反映出來的是教師的寫作教學觀念的差異。由此,我們來看這兩個課例。
課例一提供了眾多優(yōu)秀寫作片段,試舉一例:
歷史,是一面透鏡,它折射出了人的丑陋和崇高;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它給我們以教訓和啟迪;歷史,是一把篩子,它篩去了庸人,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偉人;歷史,是一座燈塔,它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該片段是比喻式的排比句,教師旨在提供示例,讓學生體會比喻式整句的表達力度,并學習借鑒。不過簡略分析一下這個片段,我們會有一些疑問。歷史為什么是一面透鏡、一本教科書、一把篩子、一座燈塔?本體和喻體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寫作者是如何從歷史聯(lián)系到鏡子、教科書等的?寫作者的思維如何借鑒?細究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寫作者由歷史到透鏡之間的關聯(lián)是聯(lián)想,而聯(lián)想是發(fā)散的,是一種感性思維,是不講邏輯的,視思考者的個人情況而定,因而也是不可學習和借鑒的。因此學生在關注這個片段的時候,只能關注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果,在形式上做一些模仿。
課例二也提供了一些片段,試舉一例: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一直有著求神拜佛的習俗,如逢年過節(jié)包紅包、放鞭炮等,也有著祝福的意味。所以,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的時代,轉(zhuǎn)發(fā)一下“錦鯉”表達自己的期許,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將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錦鯉”身上,以為只要拜“錦鯉”就可以心想事成,未免也太天真。年輕人為什么愈來愈崇拜“錦鯉”,甚至將其神化?這是因為他們內(nèi)心深處滋生出的“僥幸”心理,讓他們相信“天上可以掉餡餅”。
教師出示完片段之后,緊接著提問,說說這個片段中的邏輯問題,并以畫線的方式提示,針對性更強。學生思考之后發(fā)現(xiàn),包紅包并不是求神拜佛的習俗內(nèi)容,年輕人崇拜錦鯉的原因也不止這一點,于是在修改的時候?qū)W生將“包紅包”替換成了“燒高香”,對原因進行了補充完善,比如:我想,可能是因為現(xiàn)在社會競爭激烈,人們難以達成個人目標,因此渴望好運。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曾經(jīng)因為拜過錦鯉而心想事成,從而滋生出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讓他們相信“天上可以掉餡餅”。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積極思考并修改,老師只做一件事,就是和學生一起調(diào)整思維,讓思考更合理、更深入、更全面。
從內(nèi)容上來看,這個片段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強加因果和簡單化歸因,這是邏輯謬誤中的常見類型。邏輯講理性,可辨可學可遷移,因而對學生的啟發(fā)會更大。
綜上,課例一重在關注結(jié)果,過程忽略不計,最終結(jié)果也不可預期;課例二重在介入過程,優(yōu)化過程的同時,結(jié)果也趨于完善。
寫作教學的效果,要看學生從中學到了什么。這里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學生獲得的是哪種能力?知識性的還是實踐性的?學生是如何獲得的?這種能力可以遷移嗎?
兩個課例都有一個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這是檢驗學生收獲的典型環(huán)節(jié)。
課例一選擇的材料如下:
鐘揚,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為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9月25日不幸遭遇車禍逝世?!耙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辩姄P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里是海拔6200米的珠峰,這是一株目前人類發(fā)現(xiàn)的海拔最高的種子植物,這是中國植物學家采樣的最高點! 16年來,鐘揚和學生們走過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艱苦跋涉50多萬公里,累計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近西藏植物的1/5。
且不論這段材料本身的邏輯問題,從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寫作片段來看,確實有部分寫得挺出彩的,比如: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是你研究的準則;不是杰出者才造夢,而是造夢者才杰出,是你人生的格言。用腳步丈量西藏,用種子增添力量。不過展示的學生中沒有一個學生用到上課重點講解的引用、比喻和假設型整句,課堂教學的效果值得懷疑。況且我們不知道學生的起點,不知道整句的寫作是不是學生本來就已經(jīng)掌握的一種能力。接近課堂尾聲的一個教學片段很能說明問題。
師:你們在寫的過程中有沒有提高?通過這堂課有沒有啟發(fā)?
生:我本身就比較喜歡使用整句,因為寫起來比較蕩氣回腸,之前比較喜歡排比式整句,不知道還有這么多方法。
師:以后將要?
生:以后可以很多整句一起用。
師:如果要讓文章很有文化氣息呢?
生:多用一些引用式的排比,可以顯得文學積淀特別濃厚。
師:那假如要讓道理說得特別形象呢?
生:比喻式。就是可以把抽象的說得比較具體。
從這個隨機采訪的學生回答來看,她原先就已經(jīng)具備了整句寫作的習慣,課堂中她獲得了一些知識性能力,模仿了整句的形式,知道了以后寫作可以用不同的整句類型來寫作,至于怎么寫呢,這要看她以后的領悟。
課例二選擇的材料如下:
一個資深美劇迷,發(fā)現(xiàn)了一個頗值得玩味的現(xiàn)象:在諸多高收視率美劇中,主人公們都會不經(jīng)意間滔滔不絕地談到經(jīng)典文學?!赌┤展屡灐防铮茖W家吃飯閑聊時的話題是馬克·吐溫;《絕命毒師》里的制毒師在躺椅上讀惠特曼的《草葉集》……相反,在我們國產(chǎn)電視劇和電影里,很少看到類似的場景,也很少有類似的內(nèi)容。
學生習作中也有很多精彩片段,比如:影視產(chǎn)品應有文學底蘊,影視能滿足人的感官需求,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在精神層面的追求。我國電視劇和產(chǎn)品為了迎合大眾,主要走的是接地氣的路線,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學的缺失。再加上整個社會風氣的浮躁,人們普遍追求功利,也造成了對文學的漠視。但人總是要有高雅的需求的,否則,囿于柴米油鹽,如何走向文化高坡?影視產(chǎn)品應適當融入文學,讓故事講得更好,有生活本位,也有文學氣息。從這個片段來看學生的分析是比較辯證的,而且已經(jīng)在極力規(guī)避以偏概全和簡單化歸因的問題,這是對課堂教學所獲知識的有效構(gòu)建。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兩個課例的分析比較,筆者希望表達三個觀點:第一,寫作教學從學生經(jīng)驗(學生的起點、寫作困境等)出發(fā),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第二,寫作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知識方法傳授層面,更需要介入學生的寫作過程,提供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第三,教學的過程是可分解、可重復的,學生可以用課堂所學知識進行積極構(gòu)建,以獲得穩(wěn)固的寫作能力。寫作教學是一項繁復的工程,而寫作教學的價值取向是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每一個語文教學工作者都要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作者通聯(lián):浙江龍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