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祥
《江右刻石書法大觀》是迄今我省第一部歷代刻石書法結(jié)集出版物,填補了此項出版的空白。
江西古稱“江右”。從西晉南渡后,江右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化昌盛之地,尤其是兩宋名人輩出,唐宋八大家就占有三家,達到鼎盛時期,其書法藝術(shù)地位,足以與陜、魯、豫比肩。
從晉唐至民國,江右山川崖壁、大地碣石間,摩崖石刻、碑刻群星璀璨,據(jù)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不完全統(tǒng)計,刻石書法近十萬件?!督铱淌瘯ù笥^》精編了其中歷代刻石書法作品600余幅(件)付梓,這是江西省第一部歷代刻石書法結(jié)集出版物,填補了此類出版物的空白,為傳承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贛文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歷經(jīng)五年籌備,這套書終于付梓了。作為集選題策劃、資料搜集、組稿編稿于一身的責編,感慨良多。
記得參加2007年北京圖書交易會,貴州省展柜上一本厚重的《貴州歷代石刻》令我眼前一亮。我駐足柜前將此書從頭至尾逐頁翻閱了一遍,感佩之余心中五味雜陳,北京、陜西、山東、河南等文化大省的歷代刻石書法結(jié)集,有的在上世紀就已出版。江西也是文化大省,從西晉南渡后,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化昌盛之地,尤其是兩宋名人輩出,唐宋八大家江西占有三家,達到鼎盛時期,地位足可與陜、魯、豫比肩。
時過境遷,江西從晉唐至民國,聚集在大地山川上群星般璀璨的摩崖石刻、碑刻依然故我,問津者甚少面對開發(fā)晚于江西的西南邊陲之省貴州,其歷代刻石書法出版卻早于我省面世,身為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書法篆刻編輯室的一員,唯有暗暗下定決心,迎頭趕上。
2009年,位于廬山西南麓的星子縣,由縣人大常委會陶勇清主任帶隊親自登門,希望出版《廬山歷代石刻》。據(jù)陶主任介紹,由縣人大牽頭、縣文物管理所五名成員歷時三年多,踏遍大半個廬山的峰巒峽谷,對廬山石刻進行了實地考證后,再核實史料逐一拓片或拍攝,整理出一千余幅。為搶時間、抓進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不下雨皆翻山越嶺,面對陡峭山崖上的石刻,搭腳手架匍匐而上制作拓片。
《廬山歷代石刻》出版后,我又萌生了出版全省從晉唐到民國刻石書法圖書的念頭,經(jīng)過幾年的搜集、整理,江右(江西的古稱)刻石書法這座富礦的開掘初具規(guī)模。選題于2015年申報后,又馬不停蹄地深入各市縣順藤摸瓜,將雪球越滾越大,期間感人之事難以忘懷。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江西文化學者、星子縣文物普查保護小組成員徐新杰,受星子縣政協(xié)委托,考察廬山石刻,為此后編寫《廬山金石考》作資料準備。他靠著雙腳以一已之力,自帶干糧踏遍廬山,一步一步地去追尋、摩挲、考證摩崖石刻、碑刻上的文字。白鹿洞書院有處詩刻字跡漫漶,他來回一百五十余里,奔走五次,弄清了民國《廬山續(xù)志》沒有認定的石刻。研究考證后撰寫了《廬山金石考》,成為第一部經(jīng)實地考證的廬山石刻專著,一時傳為佳話。正如徐君于1996年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廬山名勝石刻》后記中稱:“自一九八〇年起,得天時地利人和,筆者又以五年時間,對現(xiàn)存的廬山石刻進行了詳細考證,摘隱發(fā)幽,辨訛拾遺……擇其優(yōu)者近兩百則,詳為注釋,匯編成書,借此對廬山金石予以紹介”。
贛州市博物館已故館長李海根,對被譽為“刻石史書”的通天巖石窟刻石書法之保護殫精竭慮。1981年5月,他組織文物普查工作小組對通天巖先行普查,又親率小組內(nèi)專業(yè)人員夏金瑞、秦光杰、張嗣介等進駐通天巖,對石窟內(nèi)眾石巖題刻展開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拓片。
通天巖距市區(qū)十公里,當年交通十分不便,李館長一行在通天巖安營扎寨兩個月,完成了兩百幅題刻的拓印工作。這段日子每周僅抽一天時間返回市區(qū)取食品。李館長身先士卒,攀爬在高聳于懸崖間的腳手架上制作拓片,與全組成員同心協(xié)力,為通天巖石窟保存了大批的題刻原始資料。時隔不久,石窟中的一些題刻出現(xiàn)風化脫落,所幸老館長搶救式的提前拓印,為通天巖留下了珍貴的、較完整的原跡墨像資料。李海根館長等文保工作者,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千年石窟通天巖保駕護航,功不可沒。
泰和縣博物館原館長蕭用桁,于2013年出版了《石上春秋——泰和古碑存》這部輯入了泰和北宋至民國碑刻的專著,字里行間滲透著他六年來含辛茹苦的點點心血。正如江西師大教授梁洪生在本書代序中所言:“他會為訪查泰和現(xiàn)存碑刻而費盡心思,他會一遇疑難就專程來南昌討教和商榷,他會自己摸索著漶漫不清的碑刻文字,然后一一注釋說明?!?/p>
蕭用桁搜集、整理的泰和古碑拓片達238幅。據(jù)梁教授介紹:用桁館長本著“尊古人之原意,利今人之閱讀”宗旨,書中每幅拓片的說明文字,均附上豎排的原文,橫排標點版全文。說明文字多者近兩千字,少者也有幾百字,全書多達一百二十萬字,作這樣的技術(shù)處理有多么的磨人,多么需要持久的韌性和內(nèi)心的定力!
《江右刻石書法大觀》是眾多文博工作者研究成果的結(jié)晶。知名文化學者黃君主編了榮膺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的《黃庭堅書法全集》,他為本書提供了黃庭堅反映江西風物的刻石書法作品37件數(shù)百幅。這些作品不僅是北宋刻石書法精品,也是研究贛文化的珍貴史料。井岡山大學一批學者編寫在本社出版的《歐陽修文叢典藏·書法卷》中的《瀧岡阡表》《歐陽氏世次碑》,是根據(j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墨跡鐫刻的宋碑制成拓片,不僅書法價值一流,還是研究孝道文化的經(jīng)典作品。
江西省各市、縣文博研究者,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獲得了許多可喜的新發(fā)現(xiàn)。于都縣博物館青年研究員肖軍為本書提供的《唐虔州于都縣福田寺三門記》碑,是迄今江西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最富文物價值的唐碑;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張嗣介提供的《上猶西晉建興二年虞去虍題刻》,是我省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遠的碑刻;九江市濂溪區(qū)政協(xié)收藏的《東林寺碑并序》拓本,是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書法作品最完整的稀世拓本。湖口縣石鐘山景區(qū)是歷代刻石書法薈萃之地,不僅明清兩代石刻比比皆是,還新發(fā)現(xiàn)了北宋王安石、元代海薜清卿等書家的刻石書法。
《江右刻石書法大觀》是迄今江西省第一部歷代刻石書法結(jié)集出版物,填補了此項出版的空白。由于人力、物力、財力所限,征集面不廣,圖書規(guī)模不大,研究亦不夠深入,有待提升的空間還很廣闊。我們旨在拋磚引玉,引起江西省文化界特別是文物主管部門的關(guān)注,希望文物主管部門乘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的東風,進一步搶救性發(fā)掘刻石文物,傳承歷史悠久的贛文化。在江西省各地廣為征集的基礎上,以省轄市為單元,出版多部歷代刻石書法集,不留下因年深日久田野石刻漫漶而無法保存歷史遺珍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