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彬彬
(鐵嶺市中心醫(yī)院 內分泌科,遼寧 鐵嶺 112000)
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近年來越來越多,是糖尿病代謝障礙及血管病變所引起神經系統(tǒng)損害,可導致自主神經、運動和感覺神經受累,出現麻木、疼痛甚至壞疽,需及時治療[1-3]。為了探討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本研究分析了甲鈷胺不同給藥方式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價值對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90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組。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45~77歲,平均(61.71±2.51)歲。發(fā)病時間1~21年,平均(12.13±0.45)年。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5~77歲,平均(61.66±2.47)歲。發(fā)病時間1~20年,平均(12.18±0.42)年。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合理運動、飲食控制、給予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對血糖進行控制,并給予前列地爾脂微球載體制劑治療,劑量10 μg,每天2次,靜脈注射治療。對照組給予肌內注射甲鈷胺治療,劑量為0.5毫克/次,每天2次,肌內注射治療,治療8周。觀察組則給予椎管內給予甲鈷胺治療。劑量為2毫克/次,每4天1次,椎管內注射治療,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效果;住院治療天數;治療前后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藥物不良反應率。顯效: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達到正常水平,癥狀顯著改善;有效:神經傳導速度增加2~5 m/s,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癥狀有所緩解;無效:癥狀、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等情況均無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4]。
2.1 兩組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效果比較
2.2 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住院治療天數比較:觀察組住院治療天數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比較
表2 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時期 超敏C反應蛋白(mg/L) 多倫多評分 神經平均傳導速度(m/s)觀察組 45 治療前 3.38±1.21 8.54±1.56 32.73±2.13治療后 1.73±0.31 3.21±0.12 39.21±5.21對照組 45 治療前 3.37±1.22 8.49±1.71 32.02±2.14治療后 0.67±0.11 5.92±1.21 35.14±3.09
表3 兩組住院治療天數比較
表3 兩組住院治療天數比較
組別 例數 住院治療天數(d)對照組 45 11.42±2.13觀察組 45 8.11±1.24 t - 8.201 P - 0.000
糖尿病神經病變病機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和代謝障礙、血液循環(huán)紊亂、微小血管病變等相關。糖尿病神經病變以神經纖維軸索變性和神經纖維節(jié)段性髓鞘脫失為主要病理變化,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以改善微循環(huán)和控制血糖、糾正纖維缺血缺氧為主要原則,并對損傷神經進行修復。甲鈷胺是甲基化的維生素B12,其在外周神經中含量較高,可通過甲基化反應促使脂質、蛋白質和細胞核酸合成,可直接進入神經細胞,對軸漿蛋白質及血旺細胞產生刺激作用而促使卵磷脂生成,有效實現軸突受損區(qū)域再生和髓鞘修復,加速損傷神經組織修復,促進神經傳導改善。和肌內注射甲鈷胺比較,椎管內用藥可顯著提前藥物達到藥效濃度時間和提高局部用藥濃度,增加軸漿蛋白質合成量,縮短軸突受損區(qū)域再生和髓鞘修復時間而加速神經傳導速度改善[5-6]。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治療天數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傳導速度、多倫多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椎管內給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神經傳導速度,縮短治療時間,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