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朕義
2019年4月中旬,一樁震驚世界的火災事故成了眾多新聞媒體的頭條:當?shù)貢r間15日傍晚,北京時間16日凌晨,矗立在塞納河畔的法國著名地標——巴黎圣母院發(fā)生火災,由于頂部閣樓附近的腳手架是起火點,又提供了很多助燃物,起火1小時后,圣母院塔尖倒塌,大火持續(xù)到當?shù)貢r間16日上午9點才完全撲滅。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后塔尖約90米,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也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古跡。它見證了法國大革命、兩次世界大戰(zhàn)等標志性事件,并通過雨果的小說而聞名于世。它聳立在宗教、政治、歷史、美學以及文學的交匯點上,成為人類崇高理念在建筑上的象征之一。它的燒毀,無疑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損失。細數(shù)文物:失去的和幸存的
在這次火災中,巴黎圣母院損失非常嚴重,不光頂部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也被燒毀。
幸運的是,巴黎圣母院的主體結構包括兩座鐘樓在火災中幸存,歷史悠久的那3扇玫瑰花窗,即位于西、南、北三大面象征“天堂之花”的彩繪玻璃花窗也保存了下來。玫瑰花窗是巴黎圣母院的驕傲,幾乎完整保存了中世紀時的樣貌,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讓人驚嘆不已。這3扇玫瑰花窗也深藏著巴黎市民的愛國熱情。二戰(zhàn)期間,市民在德軍入侵之前,冒著生命危險將玫瑰窗上的玻璃小心翼翼地拆下來,分別藏在各家的地下室里。戰(zhàn)爭結束后,玫瑰花窗被重新組裝,一塊不少地完美重現(xiàn)。
巴黎圣母院中的另一件珍寶——教堂管風琴也在火災中幸存,只是因高壓水槍而受到輕微損傷。巴黎圣母院內有3部管風琴,其中最大的管風琴擁有5個手鍵盤、109個音栓和近8 000支音管。從15世紀開始,教堂內管風琴不斷擴大和豐富,直到17世紀才達到現(xiàn)在的規(guī)模。這部管風琴歷經(jīng)法國大革命卻仍毫發(fā)無損,隨后不斷地進行翻修。但是,它的音管是由錫和鉛合金制成的,因此很難承受熱量和濕度的劇烈變化。
在火災發(fā)生前的4月11日,有16尊銅像(十二使徒的銅像和4座福音傳教士銅像)剛巧被移走,因此幸免于難。路易九世的一件長袍、祭壇、入口主大門(左至右分別為“圣母之門”“審判之門”和“圣安娜門”)也都得以幸存。
3件最重要的圣物——耶穌受難當天羅馬士兵戴在他頭上的荊棘冠、耶穌的十字架和釘入耶穌身體的釘子,也都沒有受到損壞。
火災發(fā)生后,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下令要花重金重修巴黎圣母院,希望在5年內實現(xiàn)重建。此前,巴黎圣母院每年約接待1 300萬名游客參觀,很多去過巴黎圣母院或者讀過雨果小說《巴黎圣母院》的人都對此表示惋惜。巴黎圣母院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巴黎人聽到的勝利鐘聲都是來自巴黎圣母院南塔的伊曼紐爾大鐘,如今卻在這次意外中損失慘重。
火災疑云:怎會燒得這么嚴重
那么,這場人類文明的災難,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這就要說說這間教堂的結構了。
巴黎圣母院和我們印象中的全磚石結構教堂不同,這座建造于中世紀的教堂是一個龐大的磚木結構建筑。在圣母院的西面,分別有南北兩座鐘樓,鐘樓的塔部分有69米高。其中,北塔開放參觀,觀光客可爬上387階石梯走到鐘樓;南塔置有教堂的10座大鐘,最知名的就是伊曼紐爾大鐘。整座巴黎圣母院的框架幾乎都是用木材建成的,大約1 300棵樹木被用來建造它的橫梁。根據(jù)巴黎圣母院官網(wǎng)的統(tǒng)計,該教堂的整個構架大約包含52英畝(約21萬平方米)的木材。這些木材組成了巴黎圣母院的框架,同時它們也支撐著其115英尺(約35米)高的屋頂。
沒想到這引以為豪的被稱為“森林”的木質結構,如今差點毀掉了巴黎圣母院。而且,木質結構頂部比較薄弱,如果用消防飛機從空中向下噴水,會給建筑造成更大的損害。再加上巴黎圣母院里面還有很多珍貴文物,如果直接從上面往下噴水,大量的水很可能一下子直接進入圣母院之內,也許瞬間就會破壞里面的文物。因此,救火工作可說是難上加難。
古建防火:其中也有科學知識
不只是巴黎圣母院需要擔心火災問題,許多國家的古建筑都面臨這個問題。
南美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巴西國家博物館就遭遇過類似的災難,它由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在1818年建立,館藏文物超過2000萬件,涵蓋了自舊石器時代至19世紀以來生活在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多個文明留下的重要文物。2018年9月,巴西國家博物館失火,僅有10%的館藏品得以幸存。有專家認為,巴西國家博物館的火災是由于禮堂內空調系統(tǒng)的安裝存在錯誤導致的。另外,博物館也缺乏關鍵的消防設備,比如足夠的水管、灑水器和防火門,這使其2000萬件文物面臨危險。
中國也有許多木質結構的古建筑,故宮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古建筑如何防患于未“燃”?根本問題還是杜絕火種和易燃易爆品進入,并成立專屬的消防處,在施工期間做好各種防火預案。我國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楊、柳等木材,建筑構件多為燃燒材料,耐火等級較低,更容易導致火災。除了古代建筑設計本身的缺陷,后來人們引入電線電器等現(xiàn)代設備也為火災事故埋下了隱患——設計不正規(guī)、電線電器老化、年久失修、絕緣損壞、發(fā)生短路等,都是容易引發(fā)火災的重要原因。
明清時期,古人為了防止紫禁城失火,會在院中放置多口水缸,又叫“吉祥缸”,可作為儲水池用以滅火。但是古人也很清楚,防火永遠比滅火重要,即使在偏遠之地,每天晚上也都有打更的更夫來提醒大家——“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古代防火的宣傳工作,主要就是依靠這樣的人工巡查和提醒。另外,古代建筑通常會設置“山墻”,也就是防火墻。建筑之間用磚石結構修筑一塊高于建筑物側面的結構,可以將建筑“隔離”開來,從而阻止火勢蔓延。
如今的人們也知道,老式建筑中除明火以外,有時只是感應熱源就會引發(fā)火災,電動工具的高溫就是如此。另外,滿是灰塵的空間,也容易引起粉塵火災,所以應該安裝壁爐隔柵來控制飛灰,安裝煙道隔柵來防止屋頂瓦片起火。
防火問題是建筑永恒的話題,時至今日,即使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也對火災畏懼三分。當然,解決的辦法眾說紛紜,但要找到萬無一失的辦法,恐怕還為時尚早。(責任編輯:白玉磊責任校對:司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