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民和縣人民醫(yī)院 青海 海東 810800)
疝氣是普外科臨床的常見疾病,是由于人體原解剖部位的某個器官或組織發(fā)生偏離,并通過先天或后天性缺損、空隙進入到其他部位所引起[1],患者通常需接受手術治療。為了促進患者術后的盡早恢復,在疝氣術后輔以適當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本課題中,我院在部分疝氣患者術后實施人性化護理指導,效果較滿意。現對課題研究匯報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90例疝氣手術患者做課題實驗,所選患者均由系統(tǒng)診斷確診為疝氣,且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性87例,女性3例,年齡在8~73歲范圍,平均年齡(50.4±6.8)歲;通過電腦隨機抽簽模式分配組別,A組與B組各45例,采取統(tǒng)計軟件處理A、B組間基線資料,P均>0.05,適合進行統(tǒng)計研究。
A組接受常規(guī)基礎護理,包括指導患者檢查、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叮囑患者按醫(yī)囑服藥與飲食等。B組在上述基礎接受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服務包括:①營造溫馨環(huán)境。維持病房環(huán)境的整潔與安靜,定期清潔衛(wèi)生及通風,并根據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特點布置病房,如小兒患者,可安排到繪制有卡通動漫的病房,老年患者可安排至增設有防滑設施的病房等;②精神教育。術后繼續(xù)對患者進行認知教育,通過口頭宣教、書面材料等方式,向患者科普疝氣術后的護理流程、康復內容以及住院注意事項等知識,以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消除其不必要的擔憂、不安心理;③疼痛護理。做好手術切口的防感染工作,為患者提供加壓腹帶包扎,同時教會患者通過音樂療法、情志轉移法等放松情緒,緩解疼痛,必要時給予鎮(zhèn)痛藥物使用[2];④心理安撫。與患者建立溝通,積極詢問患者感受,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情緒狀況,給予相應的疏導與安慰,為患者講述成功案例,以幫助其樹立治愈的信心;⑤家庭支持?;颊咦≡浩陂g可能產生孤獨感、不安感,尤其中老年患者,更可能因此而影響康復。護理時,應爭取其家屬配合,讓家屬安排專人陪伴患者,給予患者情感支持與鼓勵,并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等。
自制服務問卷表,調查兩組的服務滿意度,選項設置3項,包括服務滿意、服務一般、服務不滿意,由前2項統(tǒng)計患者的總服務滿意度。同時記錄患者下述護理相關指標,包括:①術后下床時間,②住院時間,③并發(fā)癥率。
此次課題研究選擇SPSS19.0軟件對計數資料、計量資料作處理,具體經χ2檢驗與t檢驗,P<0.05,說明組間/組內數據有顯著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A組對比,B組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縮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降低,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A組與B組的護理相關指標分析
對比A組的服務滿意度(82.2%),B組的服務滿意度97.8%顯著提升,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A組與B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價[n(%)]
疝氣病因復雜,與腹部肥胖、腹壁強度退行性變、劇烈咳嗽或哭鬧、妊娠等均有密切關系[2-3]。其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小兒、老年居多,且男性占比高于女性。手術是當前公認處理各類型疝氣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但術后患者極易受疼痛、住院環(huán)境陌生等因素影響而產生身心不適感,甚至延緩術后康復。
鑒于上述問題,近年我院嘗試在疝氣患者術后開展人性化護理。人性化護理是基于“以人為本”理念提出的一種護理模式,重視將專業(yè)護理服務與人文因素相結合,能夠保證一切護理服務貼合患者的身心需求,從而起到促進患者康復的作用[4]。本課題研究顯示,B組經人性化護理干預后在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2項指標上均顯著縮短,并發(fā)癥率僅2.2%,顯著低于A組,而服務滿意度提高至97.8%,較A組更占優(yōu)勢,與徐淑華[5]研究看法基本吻合。
綜上所述,在疝氣手術患者術后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并提升其服務滿意度,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