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躍先 林曉春
(1,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010018;2,內(nèi)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qū)動物檢疫所 028000)
在群居動物中,個體行為相互影響(社會促進)有多種表現(xiàn)。如在采食行為、性行為及孵化中都有表現(xiàn)[1-3]。在禽類采食行為中,群飼比單飼的采食行為更加活躍,這一現(xiàn)象在中雛雞飼育實驗中已經(jīng)得到證明[4],并在生產(chǎn)中被廣泛利用。此項實驗是對幼雛雞采食行為相互影響的研究。
實驗個體采用體重相等的10日齡的白色來航雞共計96羽,初始體重為 88.0g,分為 1 羽組、2 羽組、3 羽組 3 個實驗組,用小型育雛器飼養(yǎng)到6 周齡。為使每個雛雞的活動空間相等,將育雛器用木板隔開,每個雛雞可利用育雛器的1/3(表1)。飼養(yǎng)期間將飼育室的明暗調(diào)節(jié)成 12Lux (6~18 時),采用的飼料是市場中購得的育雛料,每日中午給食、給水。調(diào)查項目是各組雛雞的采食行為及采食量、體重變化及5~6 周齡各組雛雞每次采食的持續(xù)時間。
為調(diào)查采食行為的同時性,利用肉眼觀察及錄像設備。具體方法是給食10min 后連續(xù)記錄30s 的結果,每日觀察一次。關于每次采食的持續(xù)時間是利用錄像設備進行的,即瞬間觀察法,給食后6h 每10s 為一單位進行記錄,得到采食持續(xù)時間。
表1 實驗雛雞的數(shù)量及育雛器的規(guī)格(單位:羽/cm)
各周齡實驗雛雞采食量的實驗結果是3 羽組>2 羽組>1 羽組。其中,3~4 周齡后3 羽組的采食行為比其他兩組更加活躍(P<0.05),采食量相對增大(表2)。由于每只雛雞的采食空間較大,飼料飛散量可以不考慮。
表2 各組雛雞周間采食量(單位:g)
各組雛雞體重在2 周齡后有如下變化趨勢(表3),即3 羽組>2 羽組>1 羽組,而且 3、2 羽組都比 1 羽組有明顯的增加(P<0.01、P<0.05),4~6 周齡時 3 羽組比 2 羽組體重增加顯著(P<0.05)(表3)。體重的偏差在 2 周齡以后,無論是同育雛器內(nèi)還是全群中2 羽組比其他組的體重偏差小。
表3 各周齡雛雞個體體重及偏差 (單位:g)
在2 羽組和3 羽組實驗中,以10s 為一單位,連續(xù)10min進行紀錄。每周觀察記錄 2 次,得到 1920 回(60 回×16 育雛器×2 次)的觀察記錄。觀察記錄中有無采食、1 羽采食、2 羽采食和3 羽共同采食4 種形式。其結果如表4所示,除2 羽組的 4~5 周齡,3 羽組的 3~4 周齡外,2 羽和 3 羽共同采食的次數(shù)比1 羽采食的次數(shù)多。為了進一步驗證觀察結果,對記錄到的采食頻度進行驗算,其方法是假如采食行為是隨意進行的,其理論頻度(2 羽組應為1 羽采食和2 羽同時采食,即占2/3和1/3 的比例,同樣3 羽組為1 羽采食的比例為3/7,2 羽同時采食的比例為3/7,3 羽同時采食的比例為1/7)。將理論頻度和實際頻度進行X2檢驗,其結果為,2 羽組和3 羽組在相同的周齡時,2 羽和3 羽同時采食的次數(shù)比1 羽采食發(fā)生的頻度顯著增加(P<0.05)。
表4 各周齡雛雞采食行為的同時性
通過觀察結果分析,5~6 周齡時每次采食持續(xù)時間10~25s的短時間采食行為次數(shù)最多。其中3 羽組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其次為2 羽組和1 羽組。各組10~25s 持續(xù)采食時間出現(xiàn)的比例為:3 羽組 65%、2 羽組 55%、1 羽組 40%。相反在 1 羽組,30s 以上持續(xù)采食時間出現(xiàn)的比例比2 羽組和3 羽組要多,一般為36%左右。
本實驗結果表明,雛雞采食量在各周齡都呈現(xiàn)出3 羽組>2羽組>1 羽組的傾向,即伴隨著羽數(shù)的增加,采食量也增加,從而證明采食行為群體間的促進效果是存在的。中澤[8]等在產(chǎn)蛋雞實驗中也獲得了同樣的結果。Roberts[5]研究表明,3、4、6 羽組比2 羽組的采食量明顯增加。分析多羽組采食量增加的原因結論是,多數(shù)雞在同時采食時由于采食空間的狹小造成的浪費也隨之增加,然而在實驗中為減少飛散量造成的誤差,在采食器中加入線圈,把飼料的飛散量控制在可以不加考慮的數(shù)量中,由此可見,采食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采食行為群體間的促進效果。作者在實驗中利用中雛也得到同樣的結果,把4~12周齡白色來航雞分成1 羽組、2 羽組和6 羽組,6 羽組在整個實驗期間的采食量都比其他兩組要多。2 羽組和3 羽組中,復數(shù)個體的采食行為存在明顯的同時性現(xiàn)象。多羽共同采食的機會比1 羽采食的機會要多,可以認為是某一個體的采食行為誘發(fā)其他個體采食行為的發(fā)生。
Tolman[3]也證明了5日齡雛雞存在采食行為中群體間促進現(xiàn)象。實驗中利用鉛筆模擬雞的采食音而引起雞的采食行為,他認為行為的發(fā)生是由視覺及聽覺的刺激引起的。給食30min的采食量是1 羽組>3 羽組,也就是說羽數(shù)少的組別在給食后采食量增加,其原因是給食刺激誘導了采食行為。同樣的結果在Keeling,L.J 和J.F.Hurnik[6]的實驗中也得到了證明。筆者認為,1 羽組因為沒有依靠同居者的存在而促進采食的機會,作為誘發(fā)采食行為的閾值比2 羽組和3 羽組相對較低。相反由于2 羽組和3 羽組有同居者的存在,其采食行為的發(fā)生主要是同居者的刺激造成的。
本實驗結果表明,各周齡實驗雞雛體重的變化結果是3 羽組>2 羽組>1 羽組,體重變化在各周齡3 羽組比2 羽組明顯,是由于采食行為群體間的相互促進造成的。但在3 羽組內(nèi),體重與采食量之間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正相關,這一現(xiàn)象在同一育雛器內(nèi)表現(xiàn)較為明顯,其原因是群體中的社會順位造成的[1-2]。本實驗結果表明,雛雞一次采食的持續(xù)時間無論哪個組都是10~25s 左右,這種結果松澤安夫等[7],這可能與雞每口吞咽量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