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明
(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 江蘇 太倉 215400)
收集2012年—2018年在我院治療的IHPCC患者22例,全部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證實。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齡26~90歲,平均年齡63.5歲。臨床表現(xiàn):右上腹部隱痛不適10例,發(fā)熱2例,納差乏力或體重減輕9例,皮膚黏膜黃染4例,體檢發(fā)現(xiàn)肝內占位而患者無明顯癥狀1例;腫瘤指標檢查:本組病例中有2例甲胎蛋白(AFP)和1例癌胚抗原(CEA)升高,伴肝硬化1例及膽道結石2例。
1.2.1 MRI檢查 采用西門子Avanto 1.5T超導磁共振及相控陣列線圈。檢查前必須訓練患者呼吸及屏氣,使其能夠配合掃描,再使用加壓腹帶以減少呼吸偽影。掃描范圍包括膈肌頂部至肝臟下緣。
1.2.2 CT檢查 采用SIEMEN公司somatom senation 16多層螺旋CT。掃描參數(shù)為:120~140kV,200~300mAs,掃描層厚為5mm,螺距為1。其中有17例行CT平掃及+4期增強掃描。均要求在1次屏氣下完成全部掃描。檢查前6小時禁食,掃描前10分鐘口服溫開水800ml左右。
22例IHPCC患者均為單發(fā)病灶,一共22個病灶,MRI和CT檢查均可以清楚顯示病灶;其中位于肝右葉8個,肝左葉10個,肝左右葉交界處4個;本組有6個病灶呈分葉狀或形態(tài)不規(guī)則狀,16個病灶呈圓形或類圓形;9個病灶邊緣模糊,13個病灶邊緣較清晰。病灶大小約1.8cm×2.1cm ~ 4.3cm×5.0cm。
10例患者行MRI檢查,其中7例平掃+增強掃描,其余3例為平掃,亦是均為單發(fā)病灶,共10個病灶。MRI平掃示:在T1WI上有2個病灶內可見小點片狀及條索狀稍高信號影,其余10個病灶呈均勻低信號影或稍低信號影(圖4)。在T2WI圖像上有10個病灶呈不均勻高信號影或稍高信號影(圖3)。動態(tài)增強掃描所見表現(xiàn)與CT多期增強掃描所見強化特征大致相同增強早期表現(xiàn)為邊緣不規(guī)則強化,延遲期或平衡期表現(xiàn)為向心性漸進填充強化;MRI增強掃描示:在動脈期有1個病灶未見強化,有7個病灶邊緣呈環(huán)形強化;余門脈期、平衡期及延遲期有1個病灶邊緣呈厚環(huán)狀顯著強化,其內輕度點片樣強化。有3個病灶的腫塊實性部分呈漸進性信號增強,病灶內部點片強化。1個病灶強化減弱。DWI序列所有病灶均呈高或較高信號,部分病灶中央呈低或較低信號[1-2]。
圖 3
圖4
17例患者行CT檢查,均為單發(fā)病灶,共檢出17個病灶。CT平掃示:14個病灶呈低密度影或較低密度影(圖1),3個病灶呈混雜低密度影。CT增強掃描示:在動脈期有3個病灶呈輕度不均質強化,12個病灶邊緣見環(huán)形強化(圖2),2個病灶未見強化;在門脈期有10個病灶造影劑見退出,密度減低,病灶中心部分仍呈相對低密度。7個病灶見造影劑向病灶中心填充強化,1個病灶顯示出假包膜。術前1例誤診為肝膿腫。延遲掃描有13例表現(xiàn)為由邊緣向中央的逐步強化且低于周圍正常肝實質,擴張的膽管在延遲掃描強化區(qū)內表現(xiàn)為點條狀水樣密度影,2例可見擴張的膽管壁有強化。
圖1
圖2
本組病例中有8例周圍性膽管擴張、有2例鄰近肝包膜回縮、7例肝門及腹膜后淋巴結腫大、2例肝內膽管結石。鄰近門脈受壓、扭曲及變細、邊緣顯示不清者2例。
IHPCC是指起源于肝段膽管一直到赫令氏管的膽管上皮,即指發(fā)生在肝內二級分支以下膽管上皮的腫瘤[1-3]。IHPCC較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有報道稱IHPCC多發(fā)生于60~70歲,男女發(fā)病比例為3:2[4]。目前,手術治療是IHPCC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IHPCC患者預后一般都比較差[5]。
IHPCC組成成分比較復雜,一般主要由惡性腫瘤細胞、纖維組織、凝固性壞死和黏蛋白按不同比例混合構成,MRI上T1WI圖像多呈不均勻低或較低信號影,T2WI圖像多表現(xiàn)為不均質高或稍高信號影[6-7]。CT平掃時大多數(shù)病灶呈圓形、類圓形及不規(guī)則狀低密度影,邊界欠清。
IHPCC的MRI增強強化表現(xiàn)與CT大致相仿,其所反映的強化細節(jié)較CT更為典型。
本組病例采用了CT及MRI兩種檢查,CT和MRI圖像都可以清晰顯示肝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病變特征和強化方式。目前MR和CT仍然是當前首選的影像檢查方法[8]。
綜上所述,CT和MRI檢查,都能夠反映肝臟周圍型膽管胞癌的影像學特征,兩者相結合在IHPCC的診斷中更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