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穎 李宏林 何霞娟
[摘要] 目的 調查社區(qū)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現(xiàn)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一般情況調查表對2017年7—9月收治的19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調查。結果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大多數(shù)呈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從治療依從性方面,患者自我管理得分較高,但是在疾病知識管理方面,得分較低。結論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缺乏對自我管理和疾病有關知識的認知,常伴有不同類型的精神心理障礙。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自我管理;行為;現(xiàn)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a)-0050-03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也稱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其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1]。病變的主要部位在大腸粘膜和粘膜下層,有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和多發(fā)潰瘍形成。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等[2]。近年來潰瘍性結腸炎有增多以及年輕化的趨勢,臨床多以20~40 歲年齡者為多見,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別。
目前為止UC在臨床上并無有效的根治方法,由于病因誘因尚不明確,臨床治療也只是減輕病情,促進腸黏膜功能的恢復。然而多數(shù)患者在出院后家庭恢復階段的用藥、飲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依從性欠佳,不能夠實施正確的自我管理,常導致疾病再度復發(fā)。張定芬等[3]對65例患者隨訪的研究就表明了患者的不遵醫(yī)行為顯著加大了UC復發(fā)率。
自我管理不是以取代傳統(tǒng)的醫(yī)療服務和治愈疾病為目的,而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它起源于心理行為治療領域,是心理學家在不斷的實踐中認識到患者在行為改變、健康促進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而逐漸形成。Lorig等[4]指出,自我管理實質上是以患者自身關注的問題為導向的管理方法,醫(yī)患雙方首先要找到病人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和重要信息,然后采取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去解決這些問題。有研究將自我管理任務歸納為3個方面:①疾病管理,即患者對疾病的管理能力,包括飲食、鍛煉、服藥和監(jiān)測;②角色管理,即患者在家庭和工作中以新角色進行正常生活;③情緒管理,即患者可自行解決并積極應對疾病帶來的各種負面情緒[5]。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選取在鹽城市9家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198例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UC診斷標準:患者腹痛、腹瀉、黏液稀便或膿血便,結腸鏡檢查: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或淺小潰瘍等變化;②年齡不小于18歲;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上消化道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出血,或合并其他器質性病變者;②有精神疾病史或意識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患者一般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評估? 采用自制的UC患者一般情況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評估,主要內容包括患者、病程、SASP治療史及與該疾病特點相關的飲食、生活方式等因素。
1.2.2 UC自我管理行為評定? 采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UC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調查UC患者,量表內容包含疾病知識管理、健康行為管理、治療依從性管理和情緒管理四個維度,共計25個條目。選擇Likert4級評分法,總評分范圍為25~100分,評定結果得分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呈現(xiàn)正相關??偭勘淼腃ronbachs α為0.859,CVI值為0.837,重測信度ICC為0.914。根據(jù)評分結果,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依次分成良好、中等和差。>8分表示良好,6~8分表示中等,<6分表示差[6]。
1.2.3 調查方法? 調查者統(tǒng)一發(fā)放調查問卷,采取特定的指導用語。說明問卷填寫須知后讓患者現(xiàn)場填寫并收回;對閱讀障礙的患者,應由調查者就每個項目逐一詢問后再幫助填寫。問卷回收過程中應該仔細核對,以免出現(xiàn)漏填選項或者填寫錯誤。該次研究共發(fā)放問卷202例,其中有效問卷198例,有效回收率為98%。
1.3?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和分析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UC患者的一般資料
198例UC患者中,年齡22~78(40.70±8.85)歲,有SASP治療史者85例(42.9%)。
2.2? UC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得分情況
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總分為(6.12±0.94)分,各維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是治療依從性(7.65±1.36)分、健康行為管理(6.61±1.22)分、情緒管理(6.24±1.51)分,疾病知識管理(4.01±1.43)。從自我管理行為等級分布來看,良好者有8例(4.0%),中等者有96例(48.5%),差者有94例(47.5%),
3? 討論
自我管理是患者在慢性病治療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能力,包括對癥狀管理、治療監(jiān)測、行為和情緒調節(jié),以及對生活方式的改變。它強調人們在面對疾病時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它要求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熟悉疾病相關知識,通過自我管理和技能學習,患者能夠對自身狀況進行監(jiān)測,并改變認知、行為、情感模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該研究為了深層次了解UC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為UC自我管理項目的設計和實施提供理論依據(jù)。
該研究結果顯示,多數(shù)UC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處在中等偏低水平,其中良好者只占4.0%,而差者高達47.5%。4個維度中治療依從性這項得分最高,而疾病知識管理方面得分最低。分析原因可能是UC極易復發(fā),患者受到軀體化癥狀以及心理因素的影響,需要反復就醫(yī),因此,治療依從性較高,而該病患者多在社區(qū)門診接受治療,受就診時間限制,與醫(yī)生缺乏溝通,對疾病了解不夠深入,因此缺乏對疾病有關知識的了解。另外,患者過多依賴于藥物治療,進而也會忽視自身在該病中應承擔的預防和保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中有42.9%患者有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療史,但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仍未達到較高水平,提示患者的反復就診雖然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但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無法根除患者的不良健康行為。研究中健康行為管理這一維度良好者僅有14.2%,而如吸煙飲酒、進食過油膩或過飽、睡前進食以及缺乏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均會對健康行為產生重要影響。UC患者常存在抑郁、軀體化、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精神心理因素對UC患者的影響較其他疾病,如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更為嚴重。該研究中,情緒管理這一維度處在低水平的患者高達39.4%,而良好者只占11.1%,這與報道中的結果相一致。因此在制定干預措施時,應對患者加強自我管理教育和認知行為訓練,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行為。
綜上所述,UC患者自我管理現(xiàn)狀不佳,在對患者實施相對應的干預措施時,應重點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和核心信息,開展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指導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達到促進健康這個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沈志祥.消化系統(tǒng)疾病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300.
[2]? 李秋萍.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81.
[3]? 張定芬,肖生翠.李春聯(lián).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3(1):136-137.
[4]? Lorig KR,Steward A.Outcom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1996:1.
[5]? Lorig KR,Holman H.Self- management education :History,definition,outcomes,and mechanisms[J].Ann Bebev Med,2003, 26(1):1-7.
[6]? 劉鵬飛,王宜芝,孫玉梅,等. 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7):615-617.
(收稿日期:2019-02-15)
[作者簡介] 呂穎(1983-),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護理教育、社區(qū)護理、老年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