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歷史學家們稱為新中國。在新中國,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歷史任務是搞建設,因而從1949年到1976年,又稱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設的目標,是搞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工業(yè)化,趕上世界的現代化潮流。
但是,怎樣搞建設?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什么是現代化。怎樣才能追趕世界的現代化潮流?對中國共產黨來說,都是全新的時代要求,全新的時代課題。由于沒有經驗,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摸索著盡最大努力去問、去學、去試、去做。這樣一個過程,人們稱之為探索。
探索從學習開始
新中國的探索,是在怎樣的國際背景下展開的呢?
新中國的治國理政,始終把獨立、自主、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并且有揮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感。一個國家的利益,還包括尊嚴。如果失去了尊嚴,這個國家的其他利益都可能被強大的敵視者按自己的愿望作最大限度地索取。這些,便成為新中國在探索建設道路的起點上一種基礎性的情結。
那時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zhàn)對峙局面。1960年5月27日,英國皇家元帥蒙哥馬利在上海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時,著重詢問毛澤東對當時的國際局勢的看法。毛澤東在回答中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說:“現在的局勢,我看不是熱戰(zhàn)破裂,也不是和平共處,而是第三種:冷戰(zhàn)共處。我們要有兩個方面的準備,一個是繼續(xù)冷戰(zhàn),另一個是把冷戰(zhàn)轉為和平共處。所以你做轉化工作,我們歡迎?!泵筛珩R利說:“西方世界的領袖是美國,現在西方國家怕被這個領袖領到戰(zhàn)爭中去。我們必須把這樣一種情況改過來,即西方集團的領袖跟東方集團兩個最大的國家根本談不攏。由于這個原因,美國在西方的領導受到懷疑。”毛澤東說:“只要美國的領導不削弱,就不可能改變局勢?!?/p>
“冷戰(zhàn)共處”這個看法很獨到,屬于毛澤東對新中國面臨的世界格局和走勢的重大判斷。正是基于這個判斷,如何處理中蘇和中美關系,始終擺在新中國國際戰(zhàn)略的突出位置。
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盡管在革命年代有過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但畢竟意識形態(tài)相同。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又大力援助中國搞建設,那時社會主義陣營的發(fā)展也欣欣向榮,中蘇結盟是可靠有效的。中國的探索,是從向蘇聯學習開始的。
這種學習,事實上從準備成立新中國的時候就開始了。1949年7月劉少奇訪問蘇聯時,向斯大林提出了一個龐大的學習清單,包括蘇聯的國家組織、蘇聯經濟的計劃與管理、蘇聯的文化教育、黨的組織與群眾團體組織4個方面,一共30個細目,大到怎樣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小到實行什么樣的稅收制度,乃至學校課程的安排??傊且宄K聯方面是怎樣治國理政的,好搬到中國來運用。
在進入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以后,向蘇聯學習就更具體了。1952年,在準備編制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時,中國政府學習討論了蘇聯編制五年計劃的書籍,搞了一個《五年計劃輪廓草案》。8月間,周恩來、陳云、李富春這些在中央政府主管經濟建設的領導人,帶著一批年輕的中國經濟學家先后到達莫斯科。他們拿出《草案》向蘇聯專家征求意見,蘇聯的專家們看后認為,這個所謂《草案》,不僅不是計劃,即使作為指令也不夠。于是,只好先務虛“上課”。蘇聯計劃委員會有14個副主席,每個人都來給中國政府代表團上課,講解應該怎樣編制經濟建設計劃。
大工業(yè)的景象讓人們激動,也使人們感到格外新奇。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他們投入的顯然是一種完全陌生的事業(yè)。為此,曾有3000多名蘇聯顧問和專家來中國幫助建設。他們帶來了技術和設備,手把手地教一些昨天還是農民的青年工人怎樣操作機床。
與此同時,學習俄語和蘇聯文化成為中國城里人的時髦。電影院里放的是蘇聯的電影,書店里擺滿了蘇聯的書籍,幾乎每一個青年學生都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熟悉《卓亞和蘇拉的故事》,幾乎每個城里人都會唱幾首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樣的蘇聯歌曲。人們真誠地相信,蘇聯就是大工業(yè)的榜樣。蘇聯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但是在向蘇聯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三種情況,讓中國人警覺起來。一是全盤照辦,機械學習。比如,蘇聯的文化組織中,只有作家協(xié)會(簡稱“作協(xié)”),沒有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文聯”)。1954年,有人就想以此為依據取消文聯,毛澤東覺得不妥,文聯才得以保留。還有,蘇聯醫(yī)學專家們一度認為,吃雞蛋對人的身體有害,結果,中國的醫(yī)生就建議中央領導人不要吃雞蛋。二是發(fā)現蘇聯的模式也不是盡善盡美,也是有缺點的。三是在學習過程中,蘇聯難免擺譜,對中國的內政外交指手畫腳。由此,中國從1956年開始,決定走自己的路。去探索一條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隨后,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之間開始爭論,相互攻擊,最后導致國家關系破裂,以至于在1969年爆發(fā)了中蘇邊境沖突。中國也不可能向蘇聯學習了。
那時候,蘇聯搞社會主義已經40多年,有了固定的模式和不小的成績,還反思了斯大林的一些錯誤,在冷戰(zhàn)背景下,擁有了與美國抗衡的大國地位。中蘇關系開始走向破裂時,中國搞建設才10年左右,正在千辛萬苦地探索自己的道路,不僅自身貧弱,面對的國際壓力也很大。因而,雙方的論戰(zhàn)實際上是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和經驗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審視對方、看待世界。
鄧小平后來說,自己在這場爭論中“扮演了不是無足輕重的角色”。他在1989年對這場中蘇關系的破裂作了客觀到位的解釋和評論:雙方爭論的實質,是如何看待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在這個問題上雙方都沒有搞清楚;希望馬克思、列寧為他們去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出現的新問題提供現成答案,這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的感受中,更實質的問題是不平等,觀點不合,蘇聯就撤銷援助,進而惡化國家關系,讓中國原本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使“中國人感到受屈辱”。由此,站在各自立場的中蘇論戰(zhàn),雙方都難免講了不少空話和過頭話。
出現分歧是必然的,有沒有可能避免國家關系破裂呢?今天回答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各走各的路不就行了嗎?但在當年,處于東西方尖銳對峙的冷戰(zhàn)格局中,無論中共還是蘇共,都很難達到今天的認識水平,很難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tài)。
再看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和西方世界的關系。
對美國,毛澤東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抱有很大好感,和派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相處甚好。由于美國在中國人民的解放戰(zhàn)爭中幫助國民黨政權,使中國共產黨對美國的印象急劇惡化。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特別是美國在1950年年初還宣布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6月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后,美國就派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止新中國解放臺灣,中國不得不進行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美關系從此徹底對立。一直到1971年,由于中蘇關系緊張、美蘇爭霸加劇,中美雙方互有需求,中美關系才開始解凍。
中美關系長達20余年的對立,使中國一直被西方世界拒絕。美國對中國采取的遏制和孤立政策,除了戰(zhàn)爭威脅,還有經濟上的封鎖。西方主流政治家大多認為,新中國沒有能力自給自足。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甚至表示:“正是在對華經濟關系領域中,美國具有對付中共政權的最有效的武器?!?/p>
美國是怎樣使用這件“武器”的呢?說起來真是恍若隔世。今天的美國,是多么希望中國購買自己能夠出口的產品!但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不僅拒絕向中國運銷自己的產品,還反對別的國家向中國出口。比如,1953年2月,中國經波蘭租船公司租得芬蘭籍油船“維馬號”,從羅馬尼亞運載1.02萬噸煤油到上海。美國知道后,先是要求芬蘭政府制止“維馬號”油船駛往中國,接著又要求土耳其政府就地扣留該船,但均未得逞,美國政府最后甚至考慮讓臺灣國民黨當局的軍艦擊沉“維馬號”油船。這一事件拖了幾個月,盡管中國政府想了多種辦法,想讓該油船駛向中國內地港口,但都未能如愿。最后,“維馬號”油船的船東竟然私自把中國進口的這批煤油全部賣掉了。中國不僅失去了這單生意,還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那時的中國,努力走向世界,但事實上只能走向半個世界。這對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不能說沒有影響。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也沒有放棄向西方學習的努力。
1961年9月24日,毛澤東同蒙哥馬利談話時是這樣表達的:“搞社會主義還要積累經驗,蘇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的經驗。我們都愿意接受?!痹谕鞣絿医煌苌俚那闆r下,接受他們的建設經驗,顯然缺少渠道,很不現實。但毛澤東還是心向往之。
直到1972年和1973年,中國相繼和一批西方發(fā)達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國和西方世界的交往才多了起來,開始大批量地引進西方國家的技術和設備,包括一些管理經驗。
在探索中干了什么大事
中國共產黨在建設時期的探索,千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鞏固新政權,刷新舊國風。通俗地講,就是通過社會改造,塑造不同于舊中國的新的社會關系和文明價值取向。
就像人們預料的那樣,新中國一成立,便開始向過去告別。首先是中國大陸從此告別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分裂局面,讓中國大陸實現了完全統(tǒng)一。在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上,還實現了56個民族的團結。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緊接著,是進行社會動員,讓人們發(fā)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國家。1950年開始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事實上把所有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奇跡般地調動了起來。
當時,“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口號。人們加班加點地工作,把增產增收的東西捐獻出來換成飛機大炮,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比如,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通過增加產量、撿廢鐵、捐獎金等辦法,捐獻了一架“石景山鋼鐵廠號”飛機;四川簡陽縣種棉花的農民發(fā)起一斤棉捐獻運動,在兩個月內捐獻了兩架“棉農號”飛機。中小學生們也通過放學后撿稻穗和麥穗、打柴火換來的零錢,捐獻了“兒童號”和“中國少年先鋒號”飛機。許多民族資本家也不甘落后,最多的是上海著名的榮氏家族,捐出了7架飛機。青海塔爾寺的僧人,也出現在愛國捐款的隊伍里。據抗美援朝總會的數據,一年的時間里,全國各界人士組織的捐款,就達到55656多億元(舊幣),折合戰(zhàn)斗機3710架。
趕赴前線采訪的作家魏巍發(fā)表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至今還被選進一些中學課文。新中國的幾代人,都把自己對朝鮮戰(zhàn)爭的感受,把一個民族的尊嚴,把一個民族的和平愿望,濃縮進了這篇報告文學,濃縮進了電影《英雄兒女》和《上甘嶺》,濃縮進了“風煙滾滾唱英雄”和“一條大河波浪寬”這樣的歌聲……
經歷大變局后,普通人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日子怎么過。漸漸地,對那些渴望改變現狀的人來說。他們的日子果然開始向過去的模樣告別。
流離失所的游民和乞丐,開始被政府收容安置,終于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對居住在北京天橋附近龍須溝旁邊的貧民來說,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大感受,是告別了臭氣熏天、蚊蠅叢生的居住環(huán)境。作家老舍在《龍須溝》中借用大雜院里市民的話說:人民政府真是咱們窮人自個兒的政府,王府井大街不修,西單牌樓不修,先給咱們來修這條幾十年沒人管過的臭溝。
新政權在清理舊社會頑疾方面,更是雷厲風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投入150萬兵力,進入各地邊遠鄉(xiāng)村、深山老林剿匪,肅清了遺禍中國人民的匪患;在北方,則取締了各種封建迷信的會道門組織,僅山西一省就有8萬多群眾退出各種會道門,北京則逮捕了100多個“一貫道”骨干;對那些吸食鴉片煙毒的癮君子來說,日子也不好過了,因為政府通令嚴禁鴉片買賣,堅決采取措施收繳煙土毒品,禁絕鴉片種植,制販煙毒者從嚴治罪;妓女曾經是司空見慣的職業(yè),也被擋在了新社會門檻的外面,全國各大城市下令封閉妓院,政府還專門成立婦女生產教養(yǎng)院。讓她們獲得新生。
對中國婦女來說,隨著1950年《婚姻法》的實施,她們獲得了真正的解放。這部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廢除了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包辦婚姻和一夫多妻制,推行自由戀愛和男女平等。恩格斯說過,婦女解放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婦女地位的空前轉變,使“解放”的內涵延伸到了社會細胞之中。不少婦女因為對婚姻不滿或受到虐待而要求離婚。那些還沒有結婚的青年男女,最喜歡看的小說,是趙樹理的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最喜歡看的戲曲,是評劇《劉巧兒》?!秳⑶蓛骸防锩嬗幸欢纬~,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和幸福的重新理解:“從那天看見他,心里頭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愛上他呀。但愿這個年輕的人吶,他也把我愛呀。過了門,他勞動,我生產,又織布,紡棉花。我們學文化,他幫助我我?guī)椭?,爭一對模范夫妻立業(yè)成家呀?!?/p>
新的社會價值觀和文明風尚漸漸樹立起來。比如,移風易俗,反對愚昧迷信;強調社會平等,人民當家作主;倡導識字運動,推進義務教育;推崇艱苦奮斗、勞動至上的價值觀;等等。這些,事實上都屬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社會前提和文化準備。
探索中做的第二件大事,是按既定目標,讓新中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從而為中華民族趕上時代潮流,為國家的未來發(fā)展,構筑基本制度,提供政治前提。
新中國的成立,不是進入社會主義的標志。那時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就是像蘇聯那樣,改變生產關系,讓生產資料所有制基本都成為公有制,搞計劃經濟,大家一起按勞分配。而1949年的現實國情還不允許這樣搞。
到1952年,國家經濟以沒有預料到的速度得以全面恢復,社會的經濟運行體制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國有經濟占據了市場的主動權。于是,在1953年到1956年之間,中國盛行一個政治名詞,叫“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工業(yè)化,這是目標,是主體?!叭摹保褪菍r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和個體手工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耙换摹北环Q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個總路線的背后,蘊含了當時中國對現代化進程的新構想——通過經濟制度的變革和生產關系的提高,來加速工業(yè)化的進程,從而進入社會主義。
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辦法,就是在農村搞農業(yè)合作化。1952年,河北燕山山脈的村落里傳出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王國藩的農民。他把村里最窮的23戶農民聯合起來,辦起了一個初級社。社里唯一的一頭驢還有1/4的使用權屬于沒有入社的村民,人們就稱他們是“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正是靠這3條驢腿,這個初級合作社第二年就發(fā)展到了83戶,糧食畝產量從120多斤增長到了300多斤。
毛澤東知道這件事后,在1955年親自編輯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里說:“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六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由于自己的努力,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家嗎?”
就在毛澤東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這本書的時候,農業(yè)合作化運動進入了高潮。看到幾億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對人說,他現在很高興,甚至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還高興。因為他覺得這件事情使中國的情況發(fā)生了“一個根本的變化”。到1956年年底,全國已有96.3%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與此同時,對個體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很順利。
比較復雜的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政府采取的辦法,不是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過的那樣,也不像蘇聯實際搞的那樣進行無償的沒收和剝奪,而是搞公私合營、和平贖買。這種辦法可以減少社會震動。
當然,一些經營得還不錯的,特別是資產規(guī)模比較大的工商業(yè)者,對搞公私合營,心里難免忐忑和猶豫。為此,毛澤東親自出面做工作,兩次邀請工商界代表座談,希望大家能認清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自己的命運,還說,國家富強,是“共同的富,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被譽為“紅色資本家”的榮毅仁表示:“當然我們很珍視我們的企業(yè),但如果我們只看到自己的企業(yè),抱住私有制不放,未免目光太小。我們還要不斷地進行幾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使我們的國家更發(fā)展,生活更好。”
公私合營后,私方除參與企業(yè)管理外。政府還按資產付給資本家利息。究竟付多少利息合適呢?大多數資本家都抱著“爭三望四”的心態(tài)。用他們的話講,是“三厘稍低,四厘不好講,五厘不敢想”。結果政府一律給他們定息為5%,從1956年1月算起,付定息期限為7年,后來又決定延長到10年。最后,1966年9月定息取消。這是出乎多數資本家意料的。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和平地轉變?yōu)樯鐣髁x經濟,這種方法確實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巨大創(chuàng)造。
從1953年到1956年底,用了4年左右的時間,全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務。從那時起,中國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門檻。
怎樣看這件大事?今天人們的認識有三點。一是在保證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的情況下,以和平贖買的溫和方式,實現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二是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確實也有缺點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遺留下諸如社會層面的經濟創(chuàng)造不活躍這樣一些問題。三是在政治制度方面,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則是今天的中國也在堅持和發(fā)展的基本制度。
探索中做的第三件大事,是促進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提高社會生產力,基本上形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條件,用當時的話來說,叫作“一窮二白”。所謂“窮”,是指生活水平低、生產力水平低,具體表現為糧食少、鋼鐵少、機器少;“白”指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低,存在大量不識字的文盲,全社會科學文化水平不高。
一個沒有現代工業(yè)的國家,是永遠強大不起來的。1953年第一天到來的時候,新中國前行的腳步出現了新的音符?!度嗣袢請蟆愤@天的社論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第一個五年計劃”,還說:“工業(yè)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睆?953年到1957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有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包括鋼鐵、煤炭、煉油、機械、飛機、汽車、發(fā)電各個工業(yè)領域。
鞍山鋼鐵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前最大的鋼鐵廠。建廠前,此地是一片廢墟,日本人走的時候斷言,今后的鞍鋼只有種高梁了,要恢復生產,必須要20年的時間。然而,江山易手,情況便是兩樣。鞍鋼不僅很快恢復了生產,1953年還新建了無縫鋼管廠和大型軋鋼廠生產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根無縫鋼管。
還有新建的長春第一汽車廠1956年便生產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后來人們專門編了一首《老司機》的歌曲來表達當時的心情:“五十歲的老司機我笑哇笑臉揚啊,拉起了手風琴咱們嘮嘮家常,想當年我十八就學會開汽車呀。擺弄那外國車呀,我是個老內行呀,可就是呀沒見過呀中國車呀啥模樣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這國產汽車真就出了廠……”
值得一說的還有,為了應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預防戰(zhàn)爭,同時解決歷史上造成的東西部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中國從1965年起,把一些重工業(yè)產業(yè)逐步向西部延伸,在過去比較落后的西南和西北,建設了一大批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工礦企業(yè)和交通設施。比如,四川攀枝花鋼鐵工業(yè)基地、甘肅酒泉鋼鐵廠、成昆鐵路、重慶兵器工業(yè)基地、成都航空工業(yè)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業(yè)基地、核工業(yè)新基地、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等。同時,還形成了攀枝花、綿陽、六盤水、寶雞、酒泉等一批新興工業(yè)城市,大大促進了西部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最讓中國人引為自豪的成就,要屬“兩彈一星”。從1964年起,中國先后發(fā)射成功原子彈、運載火箭、氫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鄧小平后來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p>
以上這些建設成就,構成了中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怎樣看探索中的失誤
毛澤東說過,“建設比革命更困難”。難在哪里呢?難在探索的過程就像是霧中行走,很曲折,很艱辛,也很容易出問題,甚至出現讓人扼腕痛惜的挫折、令人唏噓的失誤和造成歷史頓挫的錯誤。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經濟發(fā)展上出現的最大失誤,是為了盡快地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在1958年搞了“大躍進”運動。“大躍進”的問題有三。一是全民煉鋼。那個年代,鋼鐵是一切工業(yè)的基礎,代表著國家的生產力水平。但是用小規(guī)模、土辦法,靠缺少專業(yè)技術的群眾煉出來的鋼鐵,多不能用。二是為了提高農業(yè)產量,許多地方弄虛作假,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度嗣袢請蟆愤€發(fā)表社論說:“沒有萬斤的思想,就沒有萬斤的收獲。”于是,見諸報道的小麥畝產最高的達到8586斤;稻谷畝產最高的達到13.0435萬斤。三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把若干農業(yè)合作社合并成為更大規(guī)模的人民公社,生產資料以及某些生活資料不分社隊統(tǒng)一調配。結果在分配上,存在窮生產隊揩富生產隊油的現象。不少地方還以生產大隊或生產小隊為單位,辦起了集體食堂。
這三方面的問題。從1961年起逐步得到糾正。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犯的最大錯誤,是搞所謂的“文化大革命”?!拔幕蟾锩钡陌l(fā)動,主要是毛澤東認為黨內出現了一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危及社會主義的前途。只有發(fā)動群眾,才能把被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各個領域占有的權力重新奪回來。這個判斷,并不符合黨內實際,也不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
這場“革命”,當時被冠以“文化”之名,主要因為它是從思想文化領域的批判運動開始的。在當時新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簡稱“中央文革小組”)的煽動下,以大中學生為主的紅衛(wèi)兵運動迅速蔓延全國,煽動“停課鬧革命”“破四舊”“批斗封資修”,進而發(fā)展到抄家、打人、砸物。一些被視為“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的人,受到批斗和侮辱。
隨后,各地出現大批造反派組織,掀起了奪取各級黨政領導機關乃至工廠、農村領導機關權力的狂潮。造反派的大規(guī)模武斗,造成大批人員傷亡,釀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各級政權機關普遍陷于癱瘓、半癱瘓狀態(tài)。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共產黨深刻地反思了這場運動,認為它實際上是“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必須徹底否定。
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也沒有不犯錯誤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對待自己歷史的頓挫和曲折,歷來采取鄭重的態(tài)度,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錯誤經驗和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
今天人們看待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探索,使用的正確方法是:深入分析那個時候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說明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有些事情如果沒有當時的積累和成就,我們今天就很難做起來;有些事情當時也開始在做,由于條件的變化,我們今天做得更好了;有些事情可以不那樣去做,但當時為什么又那樣去做了,留給我們什么教訓。這樣一來,歷史就真正成了后人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