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李雪倩,馮志海,崔家康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鄭州 450008;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0;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
糖尿?。―M)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復合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長期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及脂肪、蛋白質等代謝紊亂的疾病[1]。近年來,DM患病人數(shù)逐年增加,截止到目前全球約有4.15億DM患者,且預計到2040年會達到 6.42 億[2-3]。DM 屬于中醫(yī)“消渴病”范疇,《古今靈驗》云:“渴而飲水多,小便數(shù)……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毕什〉牟∫蜉^為復雜,傳統(tǒng)觀點認為消渴病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以津液缺乏為主要表現(xiàn),由于時代變遷、生活習慣等變化,濕熱內阻證患者愈發(fā)多見。消渴病濕熱證多表現(xiàn)為形體肥胖,口渴口干和/或伴多飲,脘腹脹滿,小便色黃和/或伴灼熱感,大便黏膩不爽等癥,而濕熱上蒸口舌則為黃膩苔。
黃苔為舌苔呈現(xiàn)黃色,多主熱證,為邪熱熏蒸于舌面所致,苔色愈黃,往往熱邪愈甚。根據(jù)苔黃的部位,亦可分辨邪熱所在的病位;膩苔苔質致密,顆粒細膩,融合成片,揩之不去,刮之不脫。膩苔主痰濁、食積,多為濕濁蘊于體內;在消渴病患者中兩者常相兼存在表現(xiàn)為黃膩苔,多為痰熱或濕熱上熏舌面所致。《傷寒指掌》中記載:“濕熱內著,從飲食中得之嗜酒人多此,苔必厚黃黏膩,痞滿不饑,嘔吐不納,惟瀉心最效?!薄叭酎S薄而膩者,則為濕熱膩滯之候。”《敖氏傷寒金鏡錄》記載:“舌見黃膩,乃是濕熱未凈之候。”李娟等[4]認為消渴病濕熱證的形成分為外邪與內生,并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消渴病患者很大一部分表現(xiàn)為濕熱證。賀宏波等[5]對5 930例2型糖尿病(T2DM)舌象研究結果表明,陰虛燥熱型舌苔僅占少數(shù),而厚膩類舌苔則占多數(shù),其中苔色黃占據(jù)很大比例,與以往消渴病相比,現(xiàn)代DM已發(fā)生顯著變化。
2.1 黃膩苔可反映血糖的變化 人體是一個整體,因此內臟有病,可反映于相應的形體官竅,《丹溪心法》有云:“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薄鹅`樞·論疾診尺》亦指出:“從外知內。”通過觀察人體外部的征象,以測知內在的變化情況。王露等[6]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PBG)異常組的舌苔腐膩、厚薄程度顯著高于正常組,糖化血紅蛋白(HbA1c)異常組較正常組亦顯著增高;說明舌苔能客觀反映血糖控制情況。劉國用[7]認為多種因素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致痰、瘀、食、濕、熱、郁交熾,熏蒸于舌,表現(xiàn)為黃膩之苔。血糖越高,濕熱痰濁越盛,反之亦然。通過觀察舌苔,可知血糖波動情況,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參考。舌苔是濕熱證的外在征象,通過其變化,可測知內在病情,從而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輔助疾病的辨證施治。
2.2 濕熱是DM的重要致病因素 《黃帝內經(jīng)·奇病論》:“五氣之溢名曰脾癉……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薄毒霸廊珪分幸嘤杏涊d:“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高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也”。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肥胖、過食肥甘厚美、喜逸惡勞等因素使DM中醫(yī)臨床證型逐漸轉向濕熱,同時濕熱、燥熱、瘀熱等兩種或兩種以上致病因素互結又易導致消渴病的發(fā)生[8]。
2.3 濕熱是DM的關鍵病機 雖然不同醫(yī)家對于DM的中醫(yī)臨床分型不盡相同,但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表明濕熱內阻已成為DM的關鍵病機。張曉陽等[9]將308例T2DM患者分為8種證型,結果濕熱證以58.1%居各型之首。丁曦等[10]觀察了100例肥胖型T2DM患者的4種中醫(yī)證型特征,結果濕熱困脾型較其他3型相比顯著增高。
3.1 菌群病 朱蓮娜等[11]研究顯示與正常薄白苔組相比,濕熱證黃膩苔組細菌總數(shù)、真菌種類和真菌的例數(shù)明顯增多。闕鐵生等[12]發(fā)現(xiàn)脾胃濕熱證黃膩苔細菌總數(shù)明顯增多,隨著黃膩苔的加重,細菌總數(shù)的增加也越多。隨著研究的微觀化,腸道菌群與DM的發(fā)生、發(fā)展日益受到重視。已有研究表明DM患者體內存在腸道菌群失調。與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糞便中雙歧桿菌數(shù)量明顯降低,腸球菌數(shù)量明顯增加[13]。
3.2 炎癥因子 劉林等[14]認為進食肥甘厚膩之品,導致濕熱內阻,日久可發(fā)為消渴。濕熱與炎癥因子密切相關,并可影響DM的發(fā)病。裴文麗等[15]研究表明濕熱困脾型T2DM胰島素抵抗與白介素-6(IL-6)呈正相關,IL-6是胰島素抵抗重要的決定因素。石艷剛等[16]研究顯示新診斷T2DM患者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增高(P<0.01),且 IL-6水平與體質量指數(shù)(BMI)呈正相關。此外,有研究顯示在妊娠期糖尿?。℅DM)患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胰島素抵抗呈正相關,且血TNF-α水平的升高在血糖異常發(fā)生之前,是胰島素抵抗最重要的獨立預測指標[17-18]。GDM有多種致病因素,TNF-α-308G/A啟動子基因多態(tài)性為其中之一,其導致GDM的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是通過升高GDM患者TNF-α水平,進而出現(xiàn)胰島素抵抗[19]。目前認為IL-6、TNF-α可導致細菌感染性疾病,是參與膿毒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多器官障礙綜合征的重要炎癥介質,且這種介質水平的高低可反映感染的嚴重程度[20]。
金明華等[21]研究表明濕熱證患者表現(xiàn)為黃膩苔,其血漿超氧化歧化酶(SOD)水平較正常薄白苔組顯著降低,血漿丙二醛(MDA)水平較正常薄白苔組明顯升高,且厚膩苔組,血漿SOD水平偏低,血漿MDA水平則升高。張平等[22]觀察了黃膩苔組20例,正常舌象組21例舌脫落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結果顯示在周長、平均面積、最大直徑及等效直徑方面,黃膩舌脫落細胞較正常相比顯著變小。
患者男性,39歲,2018年1月15日初診,患者1月前因體質量減輕15 kg、多飲、多尿于某醫(yī)院查FPG:20.24 mmol/L,口服二甲雙胍 0.5 g,每日 3 次;聯(lián)合瑞格列奈1 mg,每日1次,血糖控制不佳??滔掳Y:口干,體質量減輕,視物模糊,多食易饑,眠可,二便調。舌暗,苔黃膩,脈滑數(shù)。西醫(yī)診斷:T2DM。中醫(yī)診斷:消渴病。辨證為濕熱蘊結證。治宜溫中健脾,清熱利濕,處方:麩炒薏苡仁15 g,姜厚樸10 g,砂仁 6 g,麩炒蒼術 18 g,陳皮 10 g,連翹 30 g,炒麥芽30 g,黃芩10 g,黃連 10 g,天花粉 20 g。囑患者將降糖藥改為西格列汀100 mg,每日1次。服上藥7劑,口干、多食易饑、視物模糊減輕,但出現(xiàn)盜汗,動則眼前發(fā)黑、頭蒙,舌暗,苔黃稍膩,脈滑數(shù)。自測FBG:6~8 mmol/L,PBG:7~8 mmol/L。以上方加減變化連續(xù)服用3個月后,口干、多食易饑、視物模糊、盜汗等癥消失,舌暗紅,苔轉為薄白。
按:此型多見于肥胖患者。肥胖多為痰濕脂膏聚于體內,充溢肌膚所致?!饵S帝內經(jīng)》:“肉堅,皮滿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薄端貑枴て娌≌摗酚涊d:“帝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此肥美之所發(fā)也?!庇纱丝梢姺逝諨M與脾癉在病因病機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脾癉病機為中滿內熱。肥者致人內熱,甘者致人中滿,若飲食不節(jié),久嗜肥甘厚膩之品,停滯脾胃,致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甘肥久聚于體內,脾運失職,中州困乏,日久釀濕生熱,爍津灼液,耗傷陰津,進而轉為消渴。濕熱居于體內,熱盛于濕,故見口干;胃火熾盛,腐熟水谷力較強,故見多食易饑;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為濕熱內盛之征。若欲清熱太甚,又恐損傷陰津,若欲生津潤燥,又易助濕礙脾,故謹守病機,標本同治?!督饏T要略》記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借助“溫藥”可達振奮陽氣、開發(fā)腠理、通調水道的目的。陽氣振奮,既可絕痰飲滋生之源,又可溫化痰飲,從而使飲邪從表從下分消而去。方中麩炒薏苡仁、姜厚樸、砂仁、麩炒蒼術溫中化濕兼以健脾;陳皮、連翹、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理氣和胃;溫中化濕藥與清熱藥相配,既不至燥熱太盛,也不至寒涼太過損傷脾胃。又伍以天花粉生津止渴;全方共奏溫中健脾、清熱利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