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經(jīng)
梁鼎芬是近代史上一位充滿了“興奮點”的人物。他22歲成進士、入翰林,青云得志。26歲上疏彈劾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有可殺之罪六條,幾被重譴,降五級調(diào)用,從此聲滿天下……其后,在晚清民國的東南互保、庚子事變兩宮西狩、辛亥革命、張勛復辟諸多事件中,梁鼎芬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豆?jié)庵先生遺稿》與《節(jié)庵先生賸稿》,收錄了梁鼎芬所寫的眾多重要歷史文稿件與事跡。而先后編撰梁鼎芬“遺稿”“賸稿”的這位老人,便是梁鼎芬的同年好友楊啟焯之子楊敬安,梁楊兩家有著三代人的世誼,而楊家與梁鼎芬之密切關系,因為種種原因,一向披露較少。
兩部稿集彌足珍貴
1962年,歲在壬寅。在澳門葡式風格的樓居里,一位穿著中式的老人伏案寫下一段跋語:
“……憶光緒乙未,師省墓回粵,敬安時年九歲,以世年家子叩謁,備蒙獎愛。壬寅癸卯間,乃執(zhí)贄門下,此后追隨杖履垂二十年。每得片紙只字,輒敬錄珍藏。……今歲值壬寅,距武昌初侍講帷,適甲子一周。自維衰老,德業(yè)無成,回首師門,深負期許。而暮年弟子,幸與編校之役,溯師之逝世,已四十余年,蓋不勝其興廢存亡之感矣。”
寫這段話的老者已經(jīng)76歲,他雖然哀嘆歲月不居一事無成,但經(jīng)過他收集、編校的這本《節(jié)庵先生遺稿》,卻是史上第一部梁鼎芬文集,這本書不僅收錄了梁鼎芬所寫的如彈劾李鴻章、嚴劾袁世凱及慶親王奕勖,代張之洞擬若干奏折,西安行在奏對請廢黜大阿哥溥儁(墨跡與文稿)等重要的歷史文件,還有老人搜集編成的梁鼎芬詩詞補遺,以及梁鼎芬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各種文章。
在這本書里,他使用了家藏的梁鼎芬照片,撫樹照,一與其子思孝合影,從此成為世人研究、引用梁鼎芬時的標準照。
他還將家藏的梁鼎芬《辛丑西安行在奏對私記》的手稿制版作為該書的插圖。在庚子事變、兩宮西狩至西安時,針對慈禧所立的大阿哥溥儁這個人選,上下都不滿意,但無人敢上書,連封疆大吏張之洞都只能托當時在慈禧面前的紅人吳永打聽,而梁鼎芬在召對時當面與慈禧談及請廢大阿哥,除了言人不敢言的忠勇,更兼有權(quán)變的機智:他以溥儁之父載漪信用拳黨,八國聯(lián)軍將要求廢掉大阿哥展開話題,與其受制于外人,“若照辦,成何國體,以臣愚見,不如自己料理好”。兩宮回鑾,至開封便傳旨廢掉溥儁。這是梁鼎芬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今天看他手寫的這份文獻記錄,可以體會到他那種心情。
三年后的1965年,這位老者又編輯了《節(jié)庵先生賸稿》,之前編輯的《遺稿》主要收梁鼎芬辛亥革命前的文稿,這本《賸稿》則是清社既屋之后梁鼎芬任崇陵種樹大臣和遜帝師傅時期的文稿。書前又使用了家藏梁鼎芬在1916年所寫的謝恩奏折,對于梁鼎芬在鼎革之后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動態(tài)都有重要價值,彌足珍貴。
三世交情韶水遠
先后編撰梁鼎芬“遺稿”“媵稿”的這位老人,便是梁鼎芬的同年好友楊啟焯之子楊敬安,梁楊兩家有著三代人的世誼,而楊家與梁鼎芬之密切關系,因為種種原因,一向披露較少?!哆z稿》一書中收錄了兩篇與楊家父子有關的梁鼎芬作品,一是《楊焌三同年(啟焯)像贊》,是為去世的楊悛三所題,一是對聯(lián)“三世交情韶水遠,一燈書味乃園深”,是贈給楊敬安的。
楊啟焯,字士煦,號俊三,又作焌三,廣東南海人,與梁鼎芬同年丙子(1876)鄉(xiāng)試,同年庚辰(1880)會試,梁鼎芬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楊啟焯改內(nèi)閣中書。楊家珍藏的梁鼎芬楊啟焯合照正是這一年在上海所照,上面有梁鼎芬的題跋:
“南海楊俊三同年為人雋爽,尊人客樂昌與先君交契,故俊三于芬最親。光緒六年九月同照于滬市,存之篋中三十年,其孤其觀事母孝,遂付之。宣統(tǒng)三年七月鼎芬記于永愿庵?!扁j?。憾Ψ矣⌒?、鮮民
按,梁鼎芬4歲時,父親吉士公在樂昌任鹽阜西席,他隨在任所,大約就是當時梁楊兩家有了交情。光緒六年,正是梁鼎芬和楊啟焯會試之年,這張老照片上只剩下左邊楊啟焯的樣子,但兩位年輕人身著官服,意氣風發(fā)的樣子,百十年后都可以想見??上У氖?,楊啟焯先后在江西和南雄任官不久,卒于任上。他去世時,那位后來與梁鼎芬還有交集的兒子楊敬安才4個月大。
楊啟焯的兒子楊敬安,名其觀,字子遠,號敬安,晚年以號行。生于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方9歲,拜見了回粵省墓的年丈梁鼎芬,見到故人之子,梁獎愛有加,這是兩人認識之始。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17歲的楊敬安赴湖北武漢,就學于梁鼎芬門下,這是他師事梁鼎芬之始。當時的梁鼎芬協(xié)助張之洞,主管著湖北的教育大權(quán)。
楊敬安先入自強學堂,旋改方言學堂,學習法文,于宣統(tǒng)元年己酉(1909)卒業(yè)。畢業(yè)后,當時廣東大學堂的監(jiān)督、太史吳道镕,兩廣方言學堂的監(jiān)督丘逢甲,先后聘請楊敬安教授法語,從此他進入教育界,直到民國元年(1912)赴南京海軍部任職。楊敬安所藏的吳道镕贈聯(lián)“一別相逢惜花落,十年舊夢憶蓮韜”,款識說:“子遠七兄別垂十年,昨自都門歸,出素楮索書,回憶蓮韜館中清話時,有如舊夢,書竟為之惘然。己未長至日,吳道镕。”己未為1919,上溯十年,正是吳道镕聘請楊敬安時。
而梁鼎芬宣統(tǒng)三年(1911)自清明回廣州掃墓,一直待到是年九月十八日廣州起義、盛傳將推舉梁鼎芬為都督,他才星夜避至香港。這一年在廣州待的時間長,做的事情多(建立以家族命名的梁祠圖書館、制定梁祠圖書館啟、梁祠圖書館章程,約集同人在感舊園祭奠舅父張鼎華,謀劃重開學海堂,約同人重開南園詩社,因集會孔園煙滸樓,撰寫了關于飲食的《能秀精廬飲食宴樂精義》等),他恰好是住在白云山雙溪寺的永愿庵??梢钥隙ǎ憾Ψ屹浗o楊敬安照片,正是這年。
“每得片紙只字,輒敬錄珍藏,”除了上一輩的照片,楊敬安還珍藏著梁鼎芬寫給他父親的書法作品。如光緒十年甲申(1884),楊啟焯以蠟箋向梁鼎芬索書,梁一口氣寫了樂府4首、往體詩3首、近體詩2首、款紅詞5首,寫于他請假回粵省墓前。
又如《小詩五首送焌三二兄同年之南雄鹽席》扇面:
聚散浮湛亦何事,君方作宦我歸耕。清芬駿烈同追溯,四十年來兩代情。
珠海春霞朋酒會,金臺秋雨并車時。當前只道尋常事,直到今朝始自知。
手爪居然健男子,心膽不為小丈夫。東方詼詭鄱陽謔,望者見稱今則無。
孝親愛弟知無愧,同輩欽推匪我私。待到政成尊學校,西江風教我能持。(君需次江西,余勸其得官后整頓書院、優(yōu)禮賢士,君不以余言為迂謬也。)
梅嶺沖寒如有約,一枝為我寄冬心??飶]況是天下勝,擬便尋君共鼓琴。小詩五首送焌三二兄同年之南雄鹽席。鼎芬。
按,此詩為葉恭綽所輯之《節(jié)庵先生遺詩續(xù)編》所收,但詩題作《送楊焌三同年之官江西》。楊啟焯官江西在先(1885年丁父艱),1886年董理南雄鹽務,次年卒于任上。
梁鼎芬贈送給楊敬安這位世侄加弟子的作品就更多了。除了前述照片、左光斗和黃道周的題詩拓片外,梁鼎芬還寫了不少詩送他:
《丁未十二月二十六日乞病紀恩一首》:
“多病光陰負罪身,天恩今許作閑人。
堂堂千載蹉跎去,了了余生涕淚新。
草木力微安得療,江湖心遠更相親。
衰年那有酬知日,歸種山田算一民?!?/p>
《節(jié)庵先生遺詩》作《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乞病紀恩首》,是梁鼎芬很有名的一首詩。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他辭去了湖北布政使的官職。
《再用鷗字韻寄澹逋》絹本團扇:
“病霜盈鬢最驚秋,才劣輸君更幾籌。
菊力于人無一日,柳風在世散千愁。
李崔詩筆曾題鶴,皮陸交情互答鷗。
負盡草堂連夜月,夢中笑友勝靈洲。
再用鷗字韻寄澹逋,子遠世長讀書山堂,寫此寄之。鼎芬?!扁j?。河聍骈w、庚戌。
庚戌為宣統(tǒng)二年(1910),其時楊敬安正在廣雅書院前身的廣東大學堂任教(吳道镕贈聯(lián)中的“蓮韜館中清話”是一例證,蓮韜館即廣雅故物),梁鼎芬寫贈自己與友人盛季瑩讀書的故事,勉勵之意不言自表。
在楊敬安所藏梁鼎芬書法作品中,另一絹本詩扇《戊子重九追憶棗花寺之游>尤其重要。
“月去人數(shù)尺,夢回天一方。披衣更趺坐,明日是重陽。戊午秋日,子遠世長清吟,梁鼎芬?!?/p>
按:戊子為光緒十四年(1888),梁鼎芬時年30歲,《節(jié)庵先生遺詩》作《戊子重九前一日追憶棗花寺之游書二十字寄文三京師》,文三即文廷式。梁鼎芬寫詩的前幾天,九月三日,他的十六舅、翰林院編修張鼎華卒于北京,時年43歲。詩集中,收錄有他與舅父及文廷式同游的詩《同張十六舅(鼎華)文三(廷式)游永勝寺》二首,或許正是舅父亡故的噩耗使他想起了當年點翰林、居京師時鮮衣怒馬的青年時代,寫下了這首詩寄給昔年的同游者文廷式。
當梁鼎芬抄下這首詩贈給楊敬安,已經(jīng)是整整30年后的1918(戊午)年了。楊敬安以民國五年(1916)開始追隨執(zhí)掌國家財政大權(quán)的陳錦濤(瀾生),這時與梁鼎芬同在北京。而梁鼎芬1918年上半年生病住院,至六月方好,農(nóng)歷六月初六是他的六十大壽,友人紛紛祝壽(后來楊敬安編輯《節(jié)庵先生賸稿》,附錄一卷便是《六十壽聯(lián)一百十六對》,其中他給老師祝壽的對聯(lián)是:“曲江先見一鑒在,樂昌舊好兩家親”),九月二十日早上中風,自此境況不如常人。他寫給楊敬安的這張扇面作品,當是在中風前所書。自此到翌年十一月十四日(公歷1920年1月4日)去世,一直纏綿病榻,絕少寫字作文,這幀詩扇彌足珍貴,可以視為梁鼎芬最后的翰墨了。
為隔代知己不遺余力
梁鼎芬從28歲主講惠州豐湖書院開始,歷任廣東端溪書院、廣雅書院、南京鐘山書院、湖北兩湖各書院的山長,又襄佐張之洞籌設湖北文武各級學校,派遣留學生,成材之多,不可勝數(shù)。他的學生中著名者如黎元洪、黃興、宋教仁等,卻投到了革命隊伍,與其酬唱在詩文中留名的則有江逢辰、梁成久、伍叔葆等人,而江逢辰英年早逝。
楊敬安這位小字輩的學生,終以編輯刊行梁鼎芬的兩部文集,與搜集梁詩的余紹宋、盧弼、葉恭綽、汪宗衍等人一起,堪稱梁鼎芬的功臣,只不過世人不多知曉。倒是他的書法,因為逼肖老師,早在民國時期,就受到專業(yè)人士的關注。梁鼎芬的書法,早年近黃、柳,中年自成一家,“學先生書者,胡元初(先春)、楊子遠(其觀)得其神似”。(王森然《梁鼎芬先生評傳》)但楊敬安的書法到底是何模樣?存世作品極少,楊氏所留存的文獻材料中,《節(jié)庵先生遺稿》、《節(jié)庵先生媵稿》以及汪宗衍編輯的《節(jié)庵先生遺詩補輯》,均是楊敬安所題,楊家的藏品,所有的簽條亦由楊氏手題。王森然還說,學梁鼎芬的這兩個學生,“胡失諸柔,楊失諸剛”,今天可以從這批藏品窺楊敬安的書法。
又據(jù)資料記載,在泰山中天門的云步橋石刻中,有楊敬安兒子楊道專的書法,其題記云:云橋飛瀑。戊辰重九日,南海楊其觀題,命男道專敬書,時年十三歲。
按:戊辰為1928年,當是楊敬安長住北京,游泰山所書。于此也可以看出楊氏一門書風之盛。
楊敬安在編輯《賸稿》時,因收錄的多是梁鼎芬民國以后的文稿,亦猶豫于對于保存這位抱殘守缺、與時代“逆行”者的文獻有沒有意義?但他說:“以現(xiàn)世觀之,雖有不合時宜之處,只以先師一生為始終忠于清室之人,遜國遺臣,前代已事,此中文字,容或尚有可供文史參考資料之助?!笨梢哉f是非常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梁楊兩家,有著三世的交誼,在楊敬安身上更有著隔代知己的意味,這不僅是因為他不遺余力搜集老師的詩文、編刊老師的著作,也在于他盡心珍護老師贈與楊家兩代人的墨跡。日后的楊敬安鐘情于書畫,這或許是他作為一位收藏家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