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超,方識進,華 山
(安徽省兒童醫(yī)院呼吸二科,安徽 合肥230000)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為呼吸道致病菌,可從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氣管、支氣管、肺及胸水中分離出來[1]。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一種常見的非典型肺炎,咳嗽是本病突出的臨床表現(xiàn),此外可伴有發(fā)熱、皮疹、呼吸困難等癥狀[2]。一些研究表明肺炎支原體引起的節(jié)段性肺炎較支氣管肺炎等非節(jié)段性肺炎熱程長、病情重,易導致循環(huán)、消化系統(tǒng)等肺外并發(fā)癥及支氣管擴張、閉塞性毛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等后遺癥的發(fā)生[3]。纖支鏡灌洗療法自上世紀70年代REYNOIDS等開展以來,已廣泛應用于肺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4]。但對于如何掌握纖支鏡治療的恰當時機,目前仍鮮有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纖支鏡治療時機對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療效及對SAA、CRP等炎性指標的影響,旨在為MPP患兒纖支鏡治療時機的準確把握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80例MPP患兒,根據(jù)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兩組,其中研究組(入院至行纖支鏡治療時間≤3d)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范圍3~10歲,平均年齡為6.5±2.2歲;病程為1d~9周,平均病程為5.8±0.8周;入院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菌藥物的平均使用時間3.0±1.5d;肺不張患兒為8例;肺部實變面積為實變影占單側肺面積的1/3~2/3者為32例、實變影占單側肺的面積>2/3者為7例;對照組(入院至行纖支鏡治療時間>3d)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范圍3~11歲,平均年齡為6.8±2.4歲;病程為1d~10周,平均病程為6.0±1.1周;入院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菌藥物的平均使用時間3.2±1.2天;肺不張患兒為9例;肺部實變面積為實變影占單側肺面積的1/3~2/3者為33例、實變影占單側肺的面積>2/3者為8例。以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所有患兒均診斷為MPP;②所有患兒影像學均顯示肺部大片實變影或肺不張且纖支鏡檢查均發(fā)現(xiàn)1個及以上肺段支氣管管腔內(nèi)有黏液栓;③所有患兒排除免疫功能缺陷及其他基礎疾病者;④所有患兒排除肺部合并細菌、病毒等感染者;⑤所有患兒均無行纖支鏡治療的禁忌癥;⑥所有患者及家屬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兒根據(jù)其體重及年齡選擇相應型號的纖支鏡,然后給予鎮(zhèn)靜劑(咪達唑侖:0.1~0.3mg/kg),并予以利多卡因邊局麻邊經(jīng)鼻進鏡,術中仔細觀察支氣管管腔內(nèi)有無黏液栓堵塞及支氣管黏膜病變情況,若發(fā)現(xiàn)黏液栓則先注入無菌生理鹽水(37℃)沖洗并行支氣管肺泡灌洗(5~20mL/次),若支氣管管壁和黏液栓緊密粘連,則給予細胞刷刷檢或活檢鉗鉗夾治療,直至氣道內(nèi)可見的黏液栓被清除干凈,若在治療過程中患兒的氣道粘膜出現(xiàn)少量出血時,則給予局部噴灑腎上腺素(1:10000)后均可停止。
根據(jù)相關標準[5]:治愈:患者咳嗽、咳痰、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消失,雙肺濕噦音消失,CT或X線檢查局部陰影吸收面積>3/4。顯效:患者咳嗽、咳痰、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雙肺濕噦音基本消失,CT或X線檢查局部陰影吸收面積≥1/2。好轉:患者咳嗽、咳痰、發(fā)熱等臨床癥狀稍有減輕,雙肺濕噦音有所減少,CT或X線檢查局部陰影吸收面積 <1/2。無效:患者咳嗽、咳痰、發(fā)熱等臨床癥狀無好轉或加重,雙肺濕噦音無好轉或進一步加重,CT或X線檢查局部陰影無變化或增加??傆行剩剑@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血氣分析指標[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PaO2)及pH值]水平的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狀況。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血清炎性指標(C-反應蛋白(CPR)、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降鈣素原(PCT))的變化情況。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2mL,并常規(guī)處理后保存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測定兩組患者血清中CPR、SAA及PCT水平。
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而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并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2.3%)高于對照組患者(70.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相關血氣分析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相關血氣分析指標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血氣分析指標差異情況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肺部濕噦音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及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差異狀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相關血清炎性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相關血清炎性指標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血清炎性指標比較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我國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中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肺炎支原體肺炎(MP pneumonia,MPP)占小兒肺炎的10%~30%,但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evere MPP,SMPP)則表現(xiàn)為對常規(guī)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等治療效果差,病情進展快,甚至會在發(fā)病后不久即出現(xiàn)并發(fā)癥、后遺癥等[6]。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廣泛應用于肺不張和大片肺實變的MPP患兒中,并發(fā)現(xiàn)在MPP急性期可出現(xiàn)氣道黏膜不同程度損害,如黏膜粗糙、充血腫脹、縱行皺褶,黏液性分泌物增多,黏液栓堵塞管口,出現(xiàn)炎性狹窄甚至閉塞,有研究認為MPP急性期多見的氣道通氣不良可能與黏液栓形成有關,加之氣道黏膜過度腫脹導致的支氣管開口炎性狹窄,若無有效治療,節(jié)段支氣管通氣不良可能不可逆轉[7]。近年來,纖支鏡介入治療技術日趨成熟,已成為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診治中不可缺少的安全有效的技術。有報道指出,應用纖支鏡介入治療及時解除氣道內(nèi)黏液栓,對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8]。但關于其應用的時機目前相關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纖支鏡治療時機對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療效及對SAA、CRP等炎性指標的影響,以期為MPP患兒纖支鏡治療時機的準確把握提供一定的臨床依據(jù)。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2.3%)高于對照組患者(70.7%),表明早期纖支鏡介入治療MPP伴有氣道黏液栓患兒的療效更為顯著。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相關血氣分析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相關血氣分析指標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肺部濕噦音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及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進一步證實早期纖支鏡介入治療可顯著改善MPP伴有氣道黏液栓患兒的肺功能狀況,且有利于加快MPP患兒的康復速度,考慮可能因為早期纖支鏡可徹底清除氣道黏液栓及堵塞,使肺泡及支氣管通氣得以恢復,此外早期纖支鏡肺泡灌洗后亦可使病灶內(nèi)分泌物得到了濕化,進而可起到刺激呼吸道及引起咳嗽反射的作用,最終可促進MPP患兒痰液的排出。
MP與人體CNS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針對CNS組織的自身抗體,使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浸潤,促進細胞因子的釋放,導致免疫損害[9]。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相關血清炎性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相關血清炎性指標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表明早期纖支鏡介入可有效改善MPP伴有氣道黏液栓患兒的炎性狀態(tài),分析原因可能為MPP患兒支氣管內(nèi)黏液栓(炎性分泌物及痰痂)形成后,早期量少且與支氣管壁粘連疏松,因此可通過吸引、灌洗等徹底吸出,從而減輕感染所致的炎性反應,進而起到了外科徹底清創(chuàng)引流的作用。
綜上所述,早期纖支鏡治療MPP患兒的療效顯著,不僅在改善其肺功能同時還可減輕其炎性反應程度,最終利于患兒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