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平
羅曼·羅蘭有句名言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鄙頌榈窨處?,徐桂鳴對此有切身的感受,這也是他愿意為藝術奮斗不息的原因所在。
徐桂鳴畢業(yè)于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師從中國石雕藝術大師俞世英與著名雕塑家王則堅。其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能夠轉益多師,道法自然,于藝術的把握尤為準確、細膩、深遠,今已漸成己貌。眾所周知,藝術風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實踐中錙銖累積并理性選擇的結果。因此,實踐和思考是藝術家成功的雙翼,實踐講究技法技巧的妙用,思考講究情感和思想的融入,缺一不可。徐桂鳴深知此理,故能一邊錘煉技藝,一邊加強理論學習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從而使其對美的表現(xiàn)形式得以豐富多彩,內容得以完備和深邃。其擅長壽山石高浮雕,造型獨特,往往能別出心裁,又善于汲古匯今,從而精彩地展現(xiàn)出壽山石文化的無窮魅力和自己的藝術知見。
現(xiàn)對其幾件作品進行賞析,可見一斑。
作品《隔千里兮共明月》取材于壽山荔枝凍石,其石性凝結,透明度強,晶瑩透澈,奇美無比,而人物的神態(tài)、體態(tài)都刻畫得相當傳神,讓人不禁想起唐代李商隱寫的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因此,好的作品不僅可以讓人賞心悅目,還會讓人遐想,去揣摩其內心世界。
作品《漢武雄風》和《千古一帝》利用壽山琪源洞杜陵石的天然質地色塊分層營造立體的空間感,并巧用材質紋理與色澤,形意結合,于小見大,恢宏之氣自然洋溢,而秦皇漢武之形象呼之欲出。這主要歸功于其對壽山石高浮雕的高超把握,既能表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之美,又能運用立體的鑿、刻、磨形成獨特的刀法韻味來展現(xiàn)雕塑的美感。
《道可道非常道》系列作品,由五件精品組成,材料為壽山杜陵石。作品以歷史故事為題材,以印章形式顯得更文雅和古典,雖雕刻畫面均占上端一小部分,卻與下面大量留白渾然一體,從而以無形當有形,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加上文字題跋點醒主題,拓展意境,作品頓然生輝,堪稱是把壽山石的天然造化與人工雕鑿巧妙熔于一爐的佳作!
《圣帝明王》系列作品,主要刻畫了華夏文明中六位圣帝明王,栩栩如生,神在象外,意滿方寸,情沛天地。創(chuàng)作者巧妙構思,大膽布局,精于設計和塑造,能利用壽山石特有的自然質料,即其外層與里層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色塊分布以及線條走勢這些天然形成的固有特點進行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妙不可言。
總之,徐桂鳴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注重刀功,更重視刀外之功的提升和淬煉。在創(chuàng)作時,他能夠把傳統(tǒng)雕塑的寫實主義風格和中國畫結合起來,在不離傳統(tǒng)之下,不斷融合自己的感悟、時代的特點以及根植于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儒釋道文化。他講究虛實、疏密的對比,擅長運用散點透視的方法處理“高浮雕”畫面,以便產生“以小觀大,以一當十”的藝術概括力。遠觀大勢近看細節(jié),在咫尺間讓人領略千百里之景,通過一角就能窺全貌,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和藝術品位。故曰:“刀下有乾坤,方寸藏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