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在部分高校已被列為通識必修課程。但是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高。課程本身也存在重理論講解,輕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因此,構建“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踐;教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文化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應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和內(nèi)涵的實踐體悟。實踐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實踐教學的開展和深化。因此,教學改革中,實踐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實踐教學將學習內(nèi)容情景化,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xiàn)學生個人與團隊之間觀點、經(jīng)驗的交流、交互進而提升個人的理解。另一方面實踐教學體現(xiàn)了“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原則,提高了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和體悟力,并進而產(chǎn)生依賴和傳承情感。人文素質教研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門課程中,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運用多種手段豐富課程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開展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優(yōu)化教學手段,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下面,我僅以古典文學課堂實踐教學設計為例,淺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課堂實踐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古典文學隸屬學校公共必修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本單元所需課時6課時,其中理論課時為4課時(包括古典詩歌2課時,古典小說2課時),實踐課時為2課時。授課對象為大一新生。學生在中學階段對中國文學內(nèi)容學習得比較多,所以如果教師再以理論講解為主,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疲勞心理。因此,加入實踐教學設計,為理論知識提供情境支撐,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就顯得很重要了。本篇主要討論其中2課時的實踐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
二、教學策略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為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達成教學目標,理論教學依托職教云教學平臺,充分運用視頻,動畫等信息化手段,并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內(nèi)容有整體把握,為實踐課堂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理論知識儲備。在理論講解過程,針對之后的實踐設計中可能出現(xiàn)的活動,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觀摩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小組意見和想法,以供實踐課堂展示。理論知識講解后,給學生布置實踐課題的任務??蛇x實踐形式如下:1.選取中國詩詞一首或散文一篇(古典或現(xiàn)代均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表演。(可參考教師在理論講解時播放的視頻《經(jīng)典詠流傳》中的片段)2.在中國古典小說中,選取一個事件或一個場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劇目表演。3.選擇你喜歡的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做閱讀分享,說說閱讀體會。該任務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展示小組需制作小組PPT,劇場小組無需PPT。
三、教學過程課前教師布置實踐任務,并提供實踐形式做參考,另提供每類實踐形勢的參考視頻,讓學生課后提前準備。準備時間為一周。學生課后準并完成實踐任務,于課堂上展示。
(一)展示成果
1.朗誦類。大多數(shù)小組選取的為古典詩詞和現(xiàn)代詩歌朗誦,少部分小組選擇的是現(xiàn)代文朗誦。古典詩詞朗誦曲目主要有李白《將進酒》,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秋》《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岳飛《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毛澤東《沁園春?雪》《七律?長征》等等,現(xiàn)代詩歌主要有蘇婷《致橡樹》,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別康橋》,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余光中《鄉(xiāng)愁》,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臧克家《有的人》等等?,F(xiàn)代散文朗誦有朱自清《春》《背影》《匆匆》,高爾基《海燕》等等。從小組選擇的朗誦篇目看,學生能夠正確把握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對中國文學有較準確的理解,在作品的選擇上,大多數(shù)選擇是青春、奮斗、鄉(xiāng)愁、愛國等主題,體現(xiàn)出了思政教育的成果。從小組朗誦演繹的結果看,大部分小組情感把握到位,能夠正確演繹出作品的主旨和情感。有的小組還將朗誦和歌唱相結合,例如《水調(diào)歌頭?中秋》《滿江紅》等,豐富了實踐形式,提高了實踐效果。每個小組將所朗誦內(nèi)容按內(nèi)容分角色朗誦,在角色轉換中體現(xiàn)了小組合作精神,也提升了朗誦的效果。
2.閱讀分享類。選擇這一類的小組相對來說少,但仍有出彩的小組。例如,有個小組分享的魯迅作品《阿長與山海經(jīng)》,對作品的內(nèi)容,作品的情感,作品的意義均有較為準確的把握和深刻的情感認知,并聯(lián)系自身學習和生活實際談了閱讀后受到的影響和觸動。另有一個小組分享的是《金瓶梅》。這部小說在理論講解時教師有所提及。作為曾經(jīng)的禁書,如果不是真正閱讀過該書,很容易被世俗的評論和看法所誤導。該小組在老師的建議下真正閱讀了原著,讀出了民間生活的真實和黑暗,讀出了底層百姓不易和艱辛,更讀出了女性的無奈和悲慘。
3.劇場表演類。選擇這一類的小組少之又少。但也有精品呈現(xiàn),例如一個小組還原了《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場景,還有個小組再現(xiàn)了《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這些演繹雖然還不夠成熟,但是小組在準備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古典小說內(nèi)容的理解,并結合現(xiàn)代年輕人的喜好,用或嚴肅或幽默的形勢演繹出來,也是對中國文學的一種學習和理解。
(二)教師點評該實踐課堂中,每個小組完成實踐任務后,教師實時點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針對朗誦類小組,教師特別為學生梳理正確的朗誦技巧,并加以示范,以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朗誦能力,真正強化和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應用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反思
1.教學成效。實踐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真正走進文學作品,去體驗作品內(nèi)容,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使學生真正做到從文本到情感與文學作品緊密關聯(lián),激發(fā)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并在其中感受到文化的感染力,為今后在生活中自覺主動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知識儲備和情感熏陶。
2.不足之處。一是實踐教學設計中,實踐的方式仍然比較單一,沒有多元化地讓學生參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維度中來。今后可以多增加實踐形式,例如,利用職教云平臺,布置語音作業(yè),讓小組提交詩歌朗誦音頻;利用詩歌跟讀軟件,以小組為單位測試跟讀成績進行pk;多鼓勵小組將朗誦和歌唱結合起來,將樂器表演帶入課堂,豐富課堂表現(xiàn)形式。二是課時安排稍顯不足。將每小組展示時間限定為5分鐘內(nèi),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每個小組盡顯才能。三是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本次課堂實踐只有教師點評,略顯單一。今后可以設置學生投票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投票中既欣賞他人的展示,又提升自我的鑒賞能力。課堂實踐教學因場地有限,資源有限,時間有限,不同于第二堂課實踐教學,但仍有可以探索和挖掘的空間。這是教學改革中不可回避的環(huán)節(jié)。加強實踐方式探索,提升學生文化應用能力,任重道遠。
作者簡介:
王紅(1979-),女,漢族,湖北武漢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