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說:“‘尊姓大名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聲、聲氣,甚至氣味,都可以是足夠的‘報名?!?/p>
那么,如何分辨一個人是不是喬集人呢?很簡單,問他喬集有多少戶喬姓人家。
答案或許有點意外:喬集少見喬姓,劉姓居多。鄉(xiāng)親們口口相傳,本土劉姓是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后代。400多年前的一次黃河水患,將這里變成了澤國。一位劉員外為了方便人們生產和生活,傾全家之力架起了一座大木橋,人們都到橋上做買賣,漸漸形成“大橋集”,“上橋”即“去集市”, 叫著叫著把“木”字邊叫丟了,“大喬集”就成了這個集市的名字。后來,部分居民從大橋東遷另立門戶,形成了小喬集(今張集鎮(zhèn)小喬集)?!按髥碳奔唇裉斓摹皢碳薄?/p>
喬集歸虞城。虞城屬先商封地。從公元前21世紀的虞國,到隋置虞城縣,再到延續(xù)至今的21世紀,4000年的歷史詮釋著聞一多的詩句:“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誰的心里有堯舜的心/誰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誰是神農黃帝的遺孽?!?/p>
請允許筆者從黃河故道說起。
喬集活在黃河故道上,是水命。喬集是黃河故道孕育、生養(yǎng)的“橋的人”或者“人的橋”。
從密西西比到亞馬遜,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河流,在不同的地貌中以不同的風姿,流淌著、窈窕著、蜿蜒著。它們用自己行進中的話語,詮釋著靜水流深和澎湃洶涌的內涵,留下了生命的軌跡。而滄海桑田的若干年之后,在生命奔騰叫囂的地方,在梨花開遍的豫東平原,卻是留下這樣一段河流:不再有波光粼粼,不再有漁舟唱晚,而是成為漸行漸遠的記憶,成為鐫刻在典籍上的文字,以她少婦般的安詳和淡定,隨著時光歌吟,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緩緩流淌。
這段曾經的河流,被稱為黃河故道。它像一條玉帶,橫貫商丘境內民權、寧陵、虞城三縣和粱園區(qū),總長136公里,在虞城縣喬集鄉(xiāng)境內長約15公里。
喬集古稱寧陽城,光緒二十一年《虞城縣志》中謂之寧鄉(xiāng)集、喬家集。她位于河南省虞城縣東北部,黃河故道南側,北接山東,東臨安徽,素有“雞鳴三省”之稱。湯湯黃河水沉淀著她的性格,漫天黃沙鑄造了她的風骨,長久的文明滋養(yǎng)和歲月磨礪,讓這片古老土地在歷史嬗變和文化傳承中,彰顯不盡的魅力。而獨特的地理位置,又讓她一路走來,歷經磨難。
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孕育了悠久的中華文明,但也因為她南北搖擺,屢次改道,給兩岸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睋?jù)統(tǒng)計,從春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前的2700多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洪水波及范圍北達天津,南抵蘇皖。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開始流經虞城縣以來,在縣境內決口15次之多,每次都是水勢滔天,田禾、房屋漂蕩幾盡,人畜傷亡無數(shù)。
萬歷三十一年(1603)五月,黃堌堤(今喬集鄉(xiāng)大朱寨)決口,洪水一泄千里,豫皖蘇魯半數(shù)淹沒于水中。地方官帶領18萬民工,日夜奮戰(zhàn)在抗洪一線,卻是收效甚微。一籌莫展之際,一仙鶴翩然飛來,鳴叫著“要想水不淌,請找郝與黨”。寧陽城郝氏、劉家集(現(xiàn)虞城縣劉集鄉(xiāng))黨氏兩位青年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躍入翻卷的黃水中,以血肉之軀堵住了決口。人們?yōu)榱思o念這兩位勇士,建了“將軍廟”。時至今日,廟里依然香火不斷。
濁浪滔天,“浩浩乎懷山襄陵”,又豈是兩具血肉之軀所能阻擋得?。康覍幵赶嘈胚@是真的,因為在這帶有神話色彩的傳奇中,寄托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有資格坐擁廟宇,一般非神即仙,而兩個出身卑微的凡夫俗子,被尊稱為“將軍”,背倚故堤,俯瞰沃野,得享香火祭祀,自然是一種情感寄托。每次拜謁將軍廟,我都會想起青城山下那個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想起佇立在江心崗亭前的雕像,想起一位現(xiàn)代詩人的詩句:“在我倒下的地方/會有另一個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風/風上是閃爍的星群”。試問袞袞諸公,活著或死去,到底怎么才算“有價值”?怎么才算“恒久”?
明中期后,官府實行“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黃”的治水措施,從開封以下,在黃河兩岸大筑堤防,約束黃水歸槽,加快流速,使泥沙隨水下泄,逐步形成固定河槽,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八百里懸河。至清道光年間,位于寧陽境內的河床寬達幾十里,橫跨豫、魯兩省,堤防也隨之加高加寬,南岸大堤高出地面3至11米。因這道“水上長城”筑于明清,故稱“明清黃河故道大堤”,迄今已有450余年的歷史,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黃河故道大堤。
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黃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轉東北,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銅瓦廂以東數(shù)百里河道自此斷流,只留下一條蜿蜒起伏的故堤遺址。那曾經的鮮活、曾經的律動、曾經的百回千轉都戛然而止。只有那干枯泛白的黃土峁上依稀可見的水痕,還在固執(zhí)地傳遞出一種信息,進而幻化為人們思想溝壑里永恒的黃河。
貫穿喬集的洪河,正是黃河改道時留給人們的念想。洪河,史稱橫河,是黃河大堤決口時形成的一條河流,因洪水洶涌、奔騰呼嘯,又叫“洪河”。400多年前,這里的寧陽是一座固若金湯的戰(zhàn)略重鎮(zhèn),至今坊間還有“鐵底銅幫寧陽城”的說法。在大堤決口、水勢洶涌之時,寧陽城首當其沖。人們嚴防死守,筑堤修壩,疏浚河道,守家護院,逼使南北縱流的大水拐彎向東南,一直流入巴清河。
故道一長嘯,百里清風來。寧陽人直面水禍天災,堅韌行進,愈挫愈勇,以錚錚鐵骨書寫了故道史詩中鏗鏘作響的文字。
無論故道與河道的水或漲或落、或多或少、或寬或窄,喬集人心中的“凈水”,永遠澄明、豐厚、潤澤。這道汩汩淌流的凈水,就是孝道。
2016年7月,喬集鄉(xiāng)六莊村出土了一通清嘉慶年間的節(jié)孝碑。按碑文記載:村人劉存義之妻范氏自20歲守寡,孝敬婆母,撫育幼子,在婆母病中時割股奉親,嘉慶皇帝下旨旌表范氏孝德,勅立節(jié)孝坊。
這顯然是“割股療親”的喬集版。從《史記》介子推“割股奉君”,到陳藏器《本草拾遺》的人肉可食,到《宋史》“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再到《鏡花緣》《隋唐演義》中“割股療親”的故事,“二十四孝”的故事傳遍了黃河流域。作為華夏文化的腹地,這樣的事出現(xiàn)在喬集是順理成章的。
當然,時過境遷,今天完全不必再去效仿范氏的“割股療親”。但是,其中所反映出來的孝道文化,卻值得“微時代”的人們深思。
現(xiàn)在的喬集,每個村都有孝善文化廣場,都在舉辦孝善講堂,都在撰寫或吟詠孝善詩詞。鄉(xiāng)黨委政府提出“弘揚孝文化,打擊不養(yǎng)老”的倡議,開展“把父母接回家”活動,推行“餃子宴”與“大鍋飯”,年來節(jié)往把老人請到一起吃頓飯,并設立相關基金,選“鄉(xiāng)賢”“百名孝子”“好媳婦”“五好家庭”。
《國語》曰:“孝,文之本也?!薄蹲髠鳌吩疲骸靶?,禮之始也?!?《說文解字》解釋“孝”即“善事父母者”。孝道來自于千年故道與河道,同時潤澤著千年故道與河道?!靶ⅰ笔且粭l大河,是喬集永不干涸的精神源流。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脈動與經絡與上古神話、龍的傳人、文化根基息息相關。因此,喬集的歷史傳承,不無“神氣”“龍氣”與“文氣”。
先說“神脈”。
堯、舜、禹作為黃河流域三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以禪讓制的形式完成了權力的過渡。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舜為妻,女英生子商均。禹繼位后“以虞封舜子”。自商均受封,便有了虞的名號與地望—這是神脈與龍脈的兼容與肇始。
歷經朝代更替,虞地數(shù)易其主。隋開皇十六年(596)置虞城縣,虞城之名自此始?!耙积埑鲅嫕镜?,頭上飛瀑瀉白虹?!奔幢闶窃趹?zhàn)亂與紛爭之中,虞城乃至喬集的“神脈”與“龍脈”始終不曾斷絕。同樣,現(xiàn)在成為喬集的寧陽城,也隨虞地一起在朝代的更迭中沉浮飄搖,雖腳步踉蹌仍負重前行。
中原神話、政治文化繁盛之處,詩詞歌賦為代表的文學一脈必然血氣旺盛。與神脈和龍脈一起跳動而相得益彰的,是中國文化史上閃爍異彩的一筆:梁園文化。
談及梁園文化,不能不談西漢,不能不談梁孝王劉武。劉武是漢文帝之子、漢景帝之弟,其人儒雅博識,才華橫溢,特別是在平定“七國之亂”中,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公元前168年,漢文帝聽取賈誼建議,封劉武為梁王,駐守睢陽。文帝這位“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與“才調更無倫”的賈生,貌似簡簡單單的一項任命,卻成就了偉大的梁園文化,讓厚重的中原文化愈發(fā)豐腴而恣肆。
西漢梁孝王劉武以睢陽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中國建筑史上具有史詩意義的皇家園林梁園。一時間“豪俊之士靡集”,文人雅士競相“從梁王游”。其中最有名氣的,當數(shù)賈誼、枚乘、鄒陽、莊忌和司馬相如。他們陶醉于梁園美景,飲酒作樂,涉筆成趣。此間賈誼創(chuàng)作的《治安策》,鄒陽創(chuàng)作的《上梁孝王書》,枚乘創(chuàng)作的《七發(fā)》《梁王兔園賦》,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特別是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更是開創(chuàng)了賦體這種文學形式,成為漢代文學的代表,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起,登上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巔峰,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800多年后,李白與杜甫、高適攜手同游梁園,飲酒唱和,擲筆成詩,成就了一段千古文壇佳話。此后的王昌齡、岑參、李賀,宋人蘇軾、蘇轍,明朝的王廷相、李夢陽、侯方域等,都曾慕名到梁園探幽懷古,留下傳世詩作?!叭倮锪簣@”不僅是文人騷客的樂園,也成為中國文學藝術的搖籃。
蕭蕭殺伐停歇,慌亂的奔突也已經遠去。當峨冠博帶零落成泥,如畫美景變?yōu)閷こZ淠爸?,那些從血管與筆管里流出來的詩文,卻有可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而且永不漫漶。寧陽城雖然悄然躲在文字的深處,躲在時間的深處,但是歷史的脈搏在跳動,名家詩文的字里行間,一股濃重的文化氣息冉冉升起,不絕如縷。
多少繁華成舊夢,“三百里梁園”早已掩埋于歷史的深處。作為城池的寧陽,隨著梁園不見了。但是,它沒有走遠,它所創(chuàng)造和承載的文化,還在源源不絕地給這片土地的根須供應養(yǎng)分,滲透到現(xiàn)代人的骨骼和心靈之中,沉淀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穿越歷史煙云而愈發(fā)清晰可見。
可以說,歷史上沒有一座古代園林建筑,能像西漢梁園這樣活在喬集人的心中,活在喬集人的夢中。
菲律賓華裔詩人云鶴有一首短詩:“如果必須寫一首詩/就寫鄉(xiāng)愁/且不要忘記/用羊毫大京水/用墨研得濃濃的/因為/寫不成詩時/也好舉筆一揮/用比墨色濃的鄉(xiāng)愁/寫一個字/家?!?/p>
喬集只是一個集鎮(zhèn),而梁園,是她的家。
“故技重演”其實是中性詞。試問,哪一項事關“手工制作”的“非遺”技藝,不是“重演”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保留節(jié)目”呢?
文化當然不僅僅是詩詞歌賦。政治文化、軍事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恐怕到現(xiàn)在你還找不到有什么是“文化”一詞所不能涵蓋的。
2018年,當國家把“發(fā)揚工匠精神”的口號變?yōu)椤昂裰补そ澄幕钡臅r候,昭示著我們進入了一個務實的時代。
有研究者說,地方文化與地方技藝的關系是一個“同心圓”,地域文化始終影響著本地藝術創(chuàng)作的風格。那么,經歷了幾千年的演繹、流變,喬集的技藝留下了什么呢?
一是柳琴戲。
從地理位置分析,與其說喬集鄉(xiāng)位于豫皖魯三省交界,不如用“雞鳴四省”形容更為確切,因為喬集雖然與江蘇沒有接壤,但豐縣像刀子一樣插進了安徽與山東之間,與喬集“雞犬之聲相聞”。在此大環(huán)境下,柳琴戲一度讓喬集成為四省農村的聚焦點。
喬集李大小莊的王家戲班,是豫東最早的柳琴戲戲班,班主王小柜子不僅會的戲文多,而且唱腔悠揚別致,余音裊裊,引來不少慕名拜師學藝的。當時比較有影響的張集馬灘柳琴戲班、碭山柳琴戲劇團、淮北柳琴戲劇團等,都師從王家班。
除柳琴戲之外,喬集還有大鼓書、二夾弦、墜子書等,而影響最大的當推豫劇。大朱寨李家班的臺柱子李正寅,被譽為“中原第一丑”。他的表演技藝精湛,詼諧幽默,自成—派,代表作《諸葛亮吊孝》每年演出不下200場?!疤婆伤囆g”開山鼻祖唐喜成、豫東紅臉王唐玉成等,都曾在李家班學習過。
十里八鄉(xiāng)的老百姓都去喬集聽戲,此間少不了互有走動的親朋好友。作為東道主的村人們,早在第一聲唱腔咿咿呀呀響起之前,就吩咐婆娘備好了幾碟菜肴和一瓶老酒,單等戲在一片喝彩聲中戛然而止,馬上到人群中呼朋喚友,盛情相邀。戲,加深了親友間的情感,豐盈了那個娛樂相對匱乏的年代。
二是劉樓雜技。
劉樓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當時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從事雜技表演的,有很多劉樓村人。歷經代代傳承,喬集劉樓村成了雜技的大舞臺,演員不化妝,觀眾不買票,田間勞作累了,草帽一扔就是演員;飯間午后,繩子一扯就是道具,“上到九十九,下到才會走,人人有一手”。全村1436人,有9個雜技團、26個家庭雜技隊,900多人從事雜技表演。僅在河北“雜技之都”吳橋任教練員和進行演出的,就有300多人。常年在珠海、深圳、海南等地巡回演出的,也有幾百人。演出節(jié)目有頂技、蹬技、?;▔?000多種。2012年,劉樓雜技被納入虞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月,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劉樓村被命名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喬集鄉(xiāng)黨委政府將雜技藝術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很多人通過雜技表演發(fā)了家致了富。劉樓村村委會主任、虞城縣雜技協(xié)會主席劉世生,全家9口人,7人會演雜技,每年僅演雜技就可收入20多萬元。劉樓村有23家貧困戶,因為雜技表演擺脫了貧窮,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三是喬集劉家燒牛肉。
光緒年間,寧陽城村民劉殿卿迫于生計,加工燒牛肉到城東大橋上售賣。由于肉味鮮美,風味獨特,常常供不應求。歷經幾代人的傳承,喬集劉家燒牛肉的制作工藝愈加精湛,喬集燒牛肉在豫東、皖北、魯西南,以及蘇北等地,久負盛名。從1984年至1994年,連續(xù)11年被評為商丘地區(qū)個體飲食優(yōu)質風味小吃,獲中國首屆木蘭文化節(jié)金獎,2000年榮獲全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經貿洽談暨產品展銷會金杯獎,2016年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喬集燒牛肉一樣值得回味的是,燒牛肉傳承人劉建黨并沒有將名揚四方的燒牛肉發(fā)展為“托拉斯系列”的打算,也懶得“進軍省會”“攻占一線城市”,即便產品遠銷京滬,也是穩(wěn)守本土,這種堅持以家庭作坊式制作,頗有點“五虎斷魂槍不外傳”的“固步自封”。在喬集鄉(xiāng)周圍數(shù)十里內,加工牛肉的已經有十多家,但劉家燒牛肉的地位始終無法撼動。是否可以說,這或者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此外,黃河故道沙質土壤種植出的優(yōu)質紅薯及加工而成的紅薯粉條、大朱寨豆腐卷、大朱寨香椿芽等,都是喬集人款待賓朋時不可或缺的菜肴。
四是寧陽加三酒。
在喬南村一座臨街小樓前,有兩口碩大的陶缸引起了我的注意。陶缸有一米多高,深赭色,肚大口小,像兩個耀武揚威的將軍。無需向主人探問它的真實年齡,只消望一眼裂痕處銹跡斑斑的鋦條,就能觸摸到歲月的風霜。
經過攀談,才發(fā)現(xiàn)我們這次“微服私訪”的對象竟然是“寧陽加三酒”的傳承人吳玉福。當我饒有興致地問起“加三酒”名字的來歷,吳玉福說:“我們祖上造的酒盛名遠揚,供不應求。慕名而來的外鄉(xiāng)人有時候買不到酒,又不肯空手而歸,就央求酒鋪伙計用泉水刷一下酒缸,以飽口福。說來也怪,刷缸水的味道,竟然絲毫不遜色于原酒。就這樣刷三道,酒味才漸淡。這事傳出去后,就有了‘寧陽加三酒的名字?!眳谴蟾缯f話至此,好像想到了什么,微笑著辯解道:“這和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以水充酒可不是一碼事??!剛開始加水是因為應眾人請求,而且也不收錢。另外,也說明酒的醇香、泉水的清澈和酒缸年份的久遠?!?/p>
在吳大哥的酒庫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貼在墻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yī)療機構執(zhí)業(yè)許可證”,原來他還是鄉(xiāng)村醫(yī)生啊?!熬茷榘偎幹L”。自古以來,酒與醫(yī)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中文的“醫(yī)”字繁寫體為“醫(yī)”,下面的“酉”字加上“氵”可不就是“酒”嘛!
時代的發(fā)展,讓傳統(tǒng)的村莊日漸冷落。但是,鄉(xiāng)村興衰牽動國之命脈,鄉(xiāng)村興則國家興,鄉(xiāng)村衰則國家衰。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的戰(zhàn)略中,無論是琴技、雜技,還是飪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正是因為有了劉建黨、吳玉福這些人的堅守和支撐,才有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根基,才有了鄉(xiāng)村的美麗蝶變。
當戰(zhàn)場上的狼煙消散殆盡,當奔涌的黃水遠逝,一抹絢麗的亮色,把古寧陽渲染得多姿多彩。歷經苦難的大地,終于迎來了她的涅槃重生。
在喬集鄉(xiāng)侯廟村,我們見到了“紅蘋果”趙東勤,一個臉蛋兒像紅彤彤的蘋果般的少婦。她和老公沒有像鄉(xiāng)村大多數(shù)年輕人那樣走上外出務工之路,而是利用位居村頭三岔路口、交通便利的優(yōu)勢,開起了超市。
我們趕過來的時候,她正在通過微信和上??蛻袈?lián)系發(fā)貨事宜。一陣忙碌之后,她才顧得上和我們打招呼。
“你怎么想起利用網絡銷售蘋果的呢?”面對我的提問,她快言快語地說:“我原籍河南焦作,嫁到這里后,就跟著老公做起了果農。因為自家的蘋果賣不出去,試著用微信推銷,結果出師大捷。后來注冊了網站,給自己起名‘紅蘋果,老公就叫‘蘋果哥。現(xiàn)在我們成了30家蘋果果農的代理商。我開通了淘寶直播間,也在火山、快手上銷售,粉絲一萬多呢!”
性格爽朗的“紅蘋果”應我們的要求,決定臨時增加一場直播。超市中間一塊大約六平方米的場地,就是她的“直播間”,一張放有琳瑯滿目物品的方桌,就是她的“產品展示臺”。攝像頭打開之后,“紅蘋果”面對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和網友們寒暄之后,逐一介紹起自己的產品來,并和網友們展開良性互動。不時有人送上花朵和愛心,各種訂單也是雪片一般紛至沓來?!凹t蘋果”面對鏡頭輕松自如,應答如流,那模樣那靈動,儼然一副明星姿態(tài),哪里還能找到一丁點兒鄉(xiāng)村農民的木訥?
一旁憨厚的“蘋果哥”用贊許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妻子,笑瞇瞇地補充道:“東勤這么一鼓搗,少了中間商,每斤蘋果至少多賣一塊五,效益增加一倍還多?!背速u蘋果,這對蘋果夫妻還在網上銷售紅薯、粉條、金蟬、芝麻、花生、蜂蜜等農產品,已經擁有30多萬粉絲,銷售量年年攀升。
“微時代”就是電子時代、屏幕時代。果園經濟效益的提高,催生了喬集鄉(xiāng)電子商務新興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在這里電子商務全覆蓋,幾乎每個村都是“淘寶村”,會電腦操作的農民個個都是“電商”。喬集鄉(xiāng)的蘋果每天通過物流發(fā)往全國各地,高峰期發(fā)貨量可達1萬余箱,連續(xù)好幾年,蘋果銷售紀錄屢創(chuàng)新高,同時也帶動了物流的飛速發(fā)展。
蘋果是軟的、甜的,鋼鐵是硬的、涼的。然而,喬集名人當中,還有鐵肩巨掌的“鋼鋼網”上的“蜘蛛俠”張凱。
張凱現(xiàn)任“鋼鋼網”總經理、上海河南商會副會長。因其對鋼鐵電商互聯(lián)網的獨特見解和管理模式,在行業(yè)內備受關注,被譽為“鋼鐵電商最年輕的CEO”。經過張凱及其麾下全體人員的努力,“鋼鋼網”全新改版上線,轉型為鋼鐵電商第四方服務平臺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了覆蓋15個重點城市的鋼鐵行業(yè)營銷體系,平臺用戶達到了80000余家,同時在線會員數(shù)達到20000人,在中國鋼材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電子商務方面比較出色的還有喬集鄉(xiāng)高范莊村的劉熬。劉熬,河南鑫鼎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河南省虞城縣喬集鄉(xiāng)第十六屆人大代表。本科畢業(yè)后,為生活所迫,他帶著婚禮收到的禮金去河北打拼,賣過水果、販過蔬菜、當過保安。從河北轉戰(zhàn)上海后,劉熬開始在網上銷售步梯、晾衣架。在“天貓”連續(xù)七年銷售量第一。
河南鑫鼎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fā)、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專業(yè)化工廠,年產各種梯具20多萬件,晾衣架30多萬件,企業(yè)生產的晾衣架已經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線上、線下的熱銷產品。“怡奧”梯具在電商平臺上實現(xiàn)了連續(xù)五年全網銷量第一, “簡夢”“奧致”“錢柜”等品牌產品在阿里巴巴、天貓熱銷,還在韓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打開了市場。
喬集鄉(xiāng)六莊村的劉訓長,也是電商協(xié)會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劉訓長畢業(yè)于河南師范大學,參加了河南省第一批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訓,被授予“職業(yè)農民”的稱號。劉訓長創(chuàng)辦的虞城縣辰辰家庭農場,成功打造了種養(yǎng)結合、循環(huán)農業(yè)的示范點,引領了全鄉(xiāng)種養(yǎng)殖的農業(yè)結構調整。除此之外,劉訓長每年還為常州的一個農場固定勞務輸出1000多人,在虞城縣豫東商業(yè)廣場興辦興諾電子商務中心,擁有400多個電商網店,設立在家鄉(xiāng)的家庭農場常年固定用工50多人,劉訓長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主。
“陳工程”陳玉龍,是喬集鄉(xiāng)大朱寨村一位進軍世界屋脊的傳奇人物,他率先購買了挖掘機,涉獵土木工程領域。
農村土地承包后,解決溫飽已經不再是問題,但是大朱寨村人多地少,人均占地0.4畝,為生活所迫,陳玉龍居然一步登上青藏高原,去了西藏拉薩。他通過收廢品、拾破爛的方式,賺得了“第一桶金”。然后結合藏區(qū)地廣人稀的特點,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在高寒地區(qū)試驗栽植桃樹。歷經努力,終于獲得了成功。常言講,“不怕不賺錢,就怕干不全”,陳玉龍從河南人大批進藏中又看到了商機,結合中原人的飲食習慣,他在高寒地區(qū)進軍飲食業(yè),賣饅頭、蒸包子、炸油條,并再次大獲全勝。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眼界大開的陳玉龍敏銳地從西北大開發(fā)中看到契機,他率先購買了第一輛挖掘機,進軍土方工程,并影響、帶動親朋好友,參與到如火如荼的西部大開發(fā)中去。
目前,喬集鄉(xiāng)擁有挖掘機、推土機、隨車吊、鏟車、泵車、罐車等各類工程機械4000多臺,每臺價值少則100多萬元,多則200余萬,光是各類機械的固定資產,就達50多億元。喬集人成為徐州、重慶、柳州、松下重工機械的重要客戶,每年春節(jié)期間,他們都在喬集設置辦事處,利用務工人員返鄉(xiāng)的機會,推銷自己的產品;喬集機械遍布北京、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山西等省,每年賺回利潤達28億之多。
走進喬集鄉(xiāng)村,到處是一派自然、富足的景象: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院小樓鱗次櫛比;樹蔭下、道路旁,寶馬、奔馳等高檔轎車隨處可見;聚在門前閑聊家長里短的老人、奔跑嬉戲的孩子們,面對游客舉起的相機毫不回避,想來他們已經對訪客的關注司空見慣。
“行看”并非只是“邊走邊看”,而是畫卷的別稱。宋人樓鑰《題高麗行看子》詩:“裝為橫軸看且行”;清人郭麐《爨馀叢話》:“近人詩集,多以畫卷為行看子。”
喬集的今昔,皆為畫卷。
喬集,從遠古的歷史中逶迤而來,她作為時代洪流中的一個美麗而集中的縮影,就這樣隨著商丘、隨著古虞,一起跌宕起伏,一起大幅度地穿越!喬集是色彩斑斕的現(xiàn)代畫廊,寧陽簡史,是一部虞城的發(fā)展變化史。
作為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虞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黃河如帶,邙山如礪,枕之以閼伯,連之以葵丘”。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渥,人文成果璀璨。一代又一代虞城人,在這片黃土地上棲居,蘸著血汗繪下了壯麗的畫卷,記載著那些震爍歷史天空的人文精神。
當我們沿著古虞城黃河故道上的轍印,去回味它蹣跚的或者飛速的步履,去審視那一個個或刀光劍影或文采飛揚的時刻,去感受它實體生命的脈動,去解讀它五光十色的生態(tài)密碼……我們自然渴望知道:它的現(xiàn)在進行時怎樣?它的將來完成時又如何?
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我再次驅車趕往喬集。平整的鄉(xiāng)間公路從一望無際的麥田中鋪展開去,夾道花木扶疏,清芬氤氳,偶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黃得耀眼,潑潑灑灑隨風招搖,如織雨絲把遠村近景涂抹成一幅幅水墨畫,以綠色為基調的巨毯覆蓋著年輕的喬集,展示出勃勃生機。
鄉(xiāng)村公路上車輛不多,“喬集”的標識牌是紅色的楷體大字,橫跨村道,背負青天。兩邊的對聯(lián)是“萬畝果園縱步南北;千年古道橫貫東西”。在廣袤的田野上,那聯(lián)語格外醒目,是主權宣誓,更是道路自信。
如今,喬集建成了四縱八橫的大交通網格化格局,新建道路里程400多公里,全鄉(xiāng)已有15個行政村安裝路燈5000多盞。路側打造花木、苗圃種植基地,現(xiàn)在花木已載植3500余畝。全面打造黃河故道生態(tài)走廊,全域林果化,擦亮中國地理性標志品牌,美化鄉(xiāng)村環(huán)境,打造“中國蘋果之鄉(xiāng)”。
如今,豫東最大的新能源基地即將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故道灘涂上那一排排太陽能光伏電板,整整齊齊地鋪陳開去,宛如蔚藍色的海洋。上市企業(yè)阿特斯新能源發(fā)展有限公司在喬集鄉(xiāng)黃河灘區(qū)投資5億元,占地1200畝,現(xiàn)已建成光伏發(fā)電并網,打造了“中國光伏小鎮(zhèn)”。
如今,在喬集的土地上,新型集約化循環(huán)農業(yè)正在崛起。河南省最大的循環(huán)農業(yè)養(yǎng)殖基地、河南省最大的種豬繁育基地的基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正邦集團將在喬集鄉(xiāng)建設占地1100畝、蓄欄量為3.2萬頭的種豬繁育基地,建成后可實現(xiàn)年產仔豬100萬頭,輻射帶動100個萬頭生豬養(yǎng)殖小區(qū),帶動8000畝循環(huán)農業(yè)。
如今,喬集打造了劉樓村、新寨村、候廟村、高范莊村、楊莊村、六莊村六個“美麗鄉(xiāng)村”示范點,對村莊基礎設施、文化資源以及周邊環(huán)境全面提升,繼而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地開啟鄉(xiāng)村振興之路,并依托本地資源,推進文化強鄉(xiāng)。
如今,喬集鄉(xiāng)制訂的“文明喬集、生態(tài)喬集、智慧喬集、文化喬集、果鄉(xiāng)喬集、旅游喬集”六大目標,正在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喬集人自覺的追求。喬集,這顆鑲嵌在豫東大地上的故道明珠,在新時代的召喚下,正以激昂的姿態(tài),闊步邁向新的征程!
對后世影響卓著的元代畫家倪瓚,是一位超越時代的藝術家,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尊其為鼻祖,而他的“復古”是以“還鄉(xiāng)”為旗幟的。其律詩《懷歸》中曰:“他鄉(xiāng)未若還家樂,綠樹年年叫杜鵑?!笔堑?,端午節(jié)就要到了,散居于天南海北的喬集鄉(xiāng)的游子們,一定在魂牽夢繞中,深味著杜鵑啼歸的情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