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琴
70年,對于個體生命,已看遍繁華和起落;70年,對于歷史長河,或許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70年,對于新中國,卻是滄桑巨變、蓬勃發(fā)展的偉大征程。
1949年-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整整70年的風雨和輝煌。這70年,是新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國家,一躍成為國內生產(chǎn)總值和綜合國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會主義強國的70年;是中國人民從一窮二白到逐步過上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70年;是五千年文明古國重新煥發(fā)勃勃生機,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70年。70年間,長江黃河的波濤,聆聽了祖國鏗鏘前行的腳步;茫茫昆侖,巍巍長城,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面貌;神州飛船的優(yōu)美軌跡,演繹出祖國日益上升的尊嚴;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綻放的笑臉,見證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為隆重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xiàn)70年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就,河南時代傳媒集團與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聯(lián)合舉辦“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活動。真誠地邀約作家們和廣大讀者參與征文活動,以獨特的視角,記錄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通過切身經(jīng)歷,以生動感人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懷,以光明、昂揚、向上的筆調,謳歌共和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謳歌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精神風貌,喚起炎黃子孫的愛國情懷和自強不息、奮發(fā)上進的民族自豪感。
征文要求是原創(chuàng)作品。報告文學8000字以內,散文、隨筆、特寫3000字以內,詩歌100行以內?!稌r代報告》和《奔流》將開設“我和我的祖國”專欄,從來稿中擇優(yōu)刊登。
征文時間從即日起至12月底,來稿請發(fā)送至:shidaibaogao@126.com,并在“郵件主題”處注明“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字樣。
當我凝視黑白照片上孩子們穿的小中山裝時,當我對著明亮陽光仍舊費力穿針時,當我看到24周歲的孫女在手機上快速購買衣服時,當電話里傳來質樸親切的聲音“姐姐、我是秀儉……”,思緒如潮水般洶涌澎湃,過去的歲月瞬間穿越、撲面而來!
20世紀60年代中期,高中畢業(yè)后的我和另一位男生在大隊學校里教書,學校與大隊縫紉組在一個院子里,我有空就去看婦女們做衣服。其中一個叫枸花的嫂子,大辮子、高個子,為人和氣,衣服做得好看,我去看的時候還很熱心。時間一長我就對裁剪、縫紉產(chǎn)生了更大的興趣。我喜歡上了縫紉技術,就想買一臺縫紉機自己擁有、親自實踐。1965年秋季,那時我不足19歲,當民辦教師,每月工資不到10元,但為了心中的目標,我暗下決心,省吃儉用。到廟下公社趕會的時候,一個一角錢的圓鍋盔饃都舍不得買;喜歡的書也忍著不買,借來連夜看,摘抄,及時歸還。父母、叔叔、二姑都很支持我,到了1968年7月23日—這個日子我記得很清楚,我和父親拿著幾年積攢下來的150余元,拉著架子車去村東北2里地的公社供銷社買機器(縫紉機)。供銷社位于洛界公路(河南洛陽—安徽界首)北邊,坐北朝南、五間門面,我所看到的機器是廣州出產(chǎn)的“華南牌”縫紉機,出口轉內銷產(chǎn)品,因為價格貴,也沒有要票證。柜臺內共四名營業(yè)員,三女一男。其中開票的叫魯好兒,丈夫在糧店工作,嘴稍微有點歪,胖乎乎的,30多歲。她收錢后,另一位白凈、瘦瘦的年齡稍小的叫桂蘭的去柜臺后頭倉庫里取貨,幾個人安裝后,用草繩將縫紉機綁到架子車上,我和父親就拉著回家了。剛進村,碰見雙鉛、孟強幾個年輕人,不久門口的人都來看稀罕,“這真美呀!”“隴(我的小名),往后做衣裳可是省事、快!”“姐姐,可得叫俺先做兩件!”東隔壁孟強的三個姐姐儉、秀儉、秀敏也七嘴八舌地說?!爸?、中”,我娘更是開心不已,熱情得不得了。
村東邊信的姐姐冉來了,她婆婆家在公社,姐夫工作在供銷社,冉姐姐很早就有機器,還成天在廟下街里做衣服,是專門跑回來給我安機器皮帶、給我演示安針、給機器套線倒線的。姐姐起初讓我空蹬機器,在破布上來回走,走直了再學習其他。學習縫紉機的日子里,村上不斷有人去看,也有人想學,但是貴重東西怕弄壞,不讓她們學。當然,也沒有人怪罪,畢竟這是我們小村里第一臺縫紉機??!
這臺縫紉機很好使。平時一條褲子手工縫制要2到3天,縫紉的比手工的快還好看。像老太太、老頭們的大襠褲子,我母親剪好后,指導著我匝縫、上褲腰,不到一天就可以完工。那時候的布都是自家織的白粗布、染的藍粗布、也有安(織布)的時候織成的帶藍道道的白底粗布。后來就有買的洋布,例如黑斜紋、藍斜紋,再后來逐步過渡到的確良、滌卡布料??圩右矎钠鸪醯哪赣H手工挽扣到購買兩眼黑扣、四眼黑扣、有機大扣子等。還有單、棉鞋外幫,原來手簽、納需要2到3天,用機器匝,騰騰騰,瞬間完成,既好看又省時間。當然,裁剪技術不學好,紙上談兵更不行。我買來了幾本剪裁的書,不斷改良技術,創(chuàng)新衣服式樣,所以做衣服一事,利用課余時間摸索得倒差不離。白天沒時間,晚上燈下忙活。我大(堂叔)在大隊縫紉組做負責人,經(jīng)常用的軍綠色線、黑白線購買也很方便。天時地利人和,這樣我從最初期的幾個月做六七條褲子,發(fā)展到做老太太大襟上衣、老頭對襟布衫、兒童褲子、涎水牌兒(小孩圍嘴)、罩衣、上衣,本家嫂子們、遠近村子親戚們、村南村北村東鄉(xiāng)鄰、本道拐兒鄰居們,一年來竟做了100多條(件)衣服!
到了六七十年代,全國人民崇尚軍人,綠色軍裝就成了大人小孩的“標配”。我也學著做中山裝,這種衣服口袋不好挖,也經(jīng)常做壞, 但我不氣餒,看書問別人,最終熟練后才給大人們做。像我父親、三叔的藍色中山裝 ,丈夫、兒子的綠色中山裝,表侄子建文弟兄三個的中山裝都是我摸索者、耐心做出來的。
還有一次,我二姑從西安回來,給我女兒拿了一塊水青色起白色細卷花的布料,我一失手剪壞了,接肩?又太短,怎么辦?我給接肩處加了白色道道,不料做成后更好看了!記得當時女兒拍著手,嘴里說著“吃桌(新)布衫、吃桌(新)布衫”!還有給二兒子做的褲子,整天嘟嚕著,不是為了穿的時間長,而是可著布料,不舍得浪費,剪得太長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是三個孩子媽媽的我,又考上了大學中文專業(yè)。此后,與縫紉機的距離漸去漸遠,但內心的情結時隱時現(xiàn),難以忘懷??匆姾⒆觽兇┑男≈猩窖b照片記憶猶新。如今已70余歲,退休后時間充裕,看到大人小孩衣服鞋子都是買的,不免失落,就只有常常去看看、擦擦縫紉機,有時也做點鞋墊內褲之類的小東西,例如回憶原來掌握的技術,用 4尺布做成兩個三角褲。重拾縫紉技術,做得像模像樣。但速度太慢,可慢工也出了細活。畢竟年事已高,眼睛花了,針也認不上,需要孩子們幫忙,并且一想到縫紉技術要失傳,家用縫紉機成了擺設,內心深處確有些許遺憾。不過這也是時代飛躍、歲月發(fā)展,自己在家做衣服的這件事太小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真是今非昔比。幸運的是,女兒非常喜歡縫紉機,做套袖、做圍裙、平面布料給孩子做褲子,膝蓋上繡長頸鹿,其他花格格褲子、大花上衣直接做成,不用裝飾。外孫女正小,穿上非常實用。尤其棉褲、棉衣,有了罩衣罩褲,減少了洗滌勞動量,出去別人一看,也別具一格!
時移事易,情難移,縫紉機啊縫紉機,艱難的歲月,你幫我們省了多少時間,節(jié)約了多少金錢,實在功不可沒。終生難忘,初心不改、癡心永駐,愿這份情絲永繞心頭,綿延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