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永
摘 要:傣族作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她到底發(fā)源于哪里?在其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又是怎樣演變和遷徙的呢?分布在今天中國云南和與之毗鄰的中南半島的傣、老、泰、撣等傣泰民族又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一直是國際泰學界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傣泰民族;族源;遷徙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1-023-2
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而地處西南的云南省是我國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區(qū)。其中,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納西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景頗族、布朗族、怒族、基諾族、獨龍族等15個民族的全部或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而傣族是分布最廣又是跨境而居最多的民族。因此,研究傣族的族源和分布情況,對于實施更為和諧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穩(wěn)定國家安定、推進跨境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傣泰民族在其他國家多稱作“泰族”,在中國稱為“傣族”,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傣泰民族源于中國江浙、兩廣地區(qū)兩千多年前的百越人,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今天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泰國、緬甸北部、老撾、越南北部、柬埔寨、印度東北部等廣大區(qū)域,總人口約7千萬左右,中國境內約有150萬左右。傣泰民族在中國史籍中,先后被稱為“滇越”、“烏蠻”、“撣”、“白蠻”、“金齒”、“白夷”、“僰夷”、“擺夷”等名稱;二戰(zhàn)前,在泰國的推動下,國際上把分布于各國的傣泰民族統(tǒng)稱為“泰族”;二戰(zhàn)后,各國將分布在其境內的傣泰民族分別命名,在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稱為“泰”,在老撾被稱為“佬”,在緬甸被稱為“撣”,在印度被稱為“阿薩姆(Assam)”,在中國被稱為“傣”。傣泰民族雖在各國有不同名稱,但他們均自稱“Tai”或“Dai”。
傣泰民族(DaiTai Peoples)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群中的一個分支。許多學者根據(jù)各自所掌握的資料和對資料的理解,對傣泰民族的起源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不同的說法。
范宏貴(1989)認為:“在春秋時代以前,即距今2700年以前,壯族與傣族同一起源,共同生活在嶺南一帶。春秋到漢代以前,即距今2700至2100年前,已進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傣族的祖先從嶺南向南遷徙,定居在現(xiàn)在的居住地?!彼麖恼Z言學的角度對壯語、傣語和泰語進行比較分析提出的關于泰語民族與壯族同源以及泰語諸民族均是從嶺南遷徙到云南乃至中南半島的論斷是極有道理的。潘其旭(2001)認為:“我們對泰國北部的泰語方言稱為‘交趾語和操‘交老語的緣由,就有可能找到較為合理的線索和答案:他們同屬古代百越族群某支的后裔,可能是遲至秦漢時期由中國嶺南先后向中南半島遷移。遷移的路線,可能是一路朝西北線溯江而上,沿柳江、南盤江至貴州轉云南,經老撾進入泰北;一路是沿西線郁江、邕江、左江,經越南、老撾進入泰國北部。三國時交州(今云南曲靖市),唐代交趾城(今云南西疇縣),也許就是其遷徙和與壯族和布依族分化過程中留下的地名蹤跡?!敝x遠章(1994)通過對古泰語中保留的大量古漢語詞匯的分析后也認為,東南亞和云南的傣泰語民族大概是在一千多年前才從我國南方遷徙過去的。
這些學者的論述都認為泰語民族進入今天泰國并在當?shù)亟▏臅r間是在公元10世紀前后。美國學者維亞特最近又通過對一塊古代石碑銘文的研究,把泰族進入今天泰國這片土地的時間稍微提前了一些。
對于傣泰民族的起源,民族學專家方國瑜(2013)、尤中(2004)、何平(2001)、高立士(1998)等都有深入研究,他們都一致認為傣泰民族源于中國古代的百越族。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結合自身發(fā)現(xiàn),對此做出以下論述。
傣泰民族源于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前的百越人。史書上所稱的“甌越”、“閩越”、“山越”、“于越”、“駱越”、“南越”、“東越”等等,都是越人族屬。百越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的、分布在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的古老族群。從歷史上看,越族的先民曾經在公元前5世紀時發(fā)展起來,在今浙江省一帶建立了越國。秦統(tǒng)一全國后,原越國境內的越人逐漸與中原地區(qū)的人們融合,成為漢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仍有許多聚居或散居在兩廣、滇黔和中南半島地區(qū),由于部落眾多、不相統(tǒng)屬,被史學家稱為“百越”。百越有著共同的物質文化特征:逐水而居、種植水稻、善于捕魚、干欄式樓房、習于水性、善于操舟;斷發(fā)紋身、迷信雞卜和圖騰崇拜等。
秦漢時期將分布在包括今川南、川西南、貴州、云南地區(qū)的各民族群體總體稱為西南夷。這個時期的西南夷,除了尚未進入云南的苗族、瑤族、藏族、回族、普米族等民族外,包括了土著的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壯侗語族,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各民族。從族源上講,包括了屬于百越系統(tǒng)的民族,有滇越、僚、鳩僚等。滇越,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其文曰:“昆明之屬無君長,善盜寇,輒殺略漢使。然聞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文中所說的昆明并不是今天的昆明市,而是指氐羌系統(tǒng)的昆明族。滇越既然在昆明族分布的西邊,又以乘象為生產生活特點,所以他所在的地方應該是今保山的西南,包括今天云南西部的德宏地區(qū)。
西漢以后,史書不再見有關于滇越的記載,到東漢卻出現(xiàn)了撣族。這里撣族便是之前的滇越。撣族最早見于《后漢書·和帝本紀》說:“永元九年(公元97年)春正月,永昌繳外,蠻夷及撣國重譯奉貢?!币陨鲜妨蟻砜?,撣既與永昌郡相連,又與日南郡毗鄰,能先后多次從兩路與東漢王朝交往,這說明撣人在地域上連成一片的。撣是今天傣族的先民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越民族群體分布區(qū)域的變化和內外部條件的差異,原來越民族的“越”逐漸消失,而代之俚、僚、鳩僚等名稱。稱呼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同源民族的分化。《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興古郡,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置,屬縣十一,……多鳩僚?!倍F僚是他稱,自稱從來都是傣。
唐宋時期,壯族、傣族、水族民族的先民仍然被稱為僚,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其他稱呼,說明僚開始向單一民族的變化?!缎U書》卷四記載“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面蠻,……黑齒蠻以漆漆其齒,金齒蠻以金鏤片裹其齒,銀齒以銀。有事出見則以此為飾,寢食則去之。……繡腳蠻則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膚為文彩。繡面蠻初生后出月,以針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繡狀。”這顯然是根據(jù)牙齒裝飾或文身而命名為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面蠻的。《蠻書》卷四又記載“茫蠻部落,……。茫是其君之號,蠻呼茫詔,……?!苯瘕X、銀齒等與茫蠻是各有主要聚居區(qū)而又交錯雜居。《蠻書》卷四記載“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面蠻,并在永昌、開南,雜類種也?!?/p>
元明以后,傣族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分布格局,史書仍稱他們?yōu)榻瘕X、白衣。至李元陽修《萬歷云南通志》將百夷改為僰夷。清朝以后,稱傣族為擺夷。擺乃白、百、伯等音之轉。這些都是他稱,自稱仍是傣或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將中國境內的擺夷或傣泰等統(tǒng)一為傣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了解傣泰民族的起源和遷徙分布情況,這對于加強中國——東盟友好關系,促進湄公河次區(qū)域的發(fā)展和推進睦鄰互惠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我國是一個跨境民族較多的國家,而且擁有漫長的邊境線,深入探討跨境民族問題,對維護我國邊疆地區(qū)的安全和穩(wěn)定,促進跨境民族交往和與周邊國家關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范宏貴.壯族與傣族的歷史淵源及遷徙.思想戰(zhàn)線,1989.
[2]方國瑜.云南民族史講義.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03).
[3]高立士.傣族支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8(06).
[4]何平.從云南到阿薩姆:傣—泰民族歷史再考與重構.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5]潘其旭.從地名比較看壯族與泰族由同源走向異流.南寧:廣西民族研究,2001(01).
[6]謝遠章.再論泰—傣古文化的華夏影響及其意義.東南亞,1990(03).
[7]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