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芳
摘 要:關注學困生,幫助學困生成長,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實際行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近幾年來,學困生轉化已成為學校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文章分析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新課程理念下轉化學困生的幾點策略,以期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一點建議。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學困生;活動策略
所謂學困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識、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guī)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開發(fā),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學困生的造成,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問題,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非智力因素包括:興趣、態(tài)度、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不具有直接認知的能力,但對于認知心理起著催化強化作用。筆者在中學任教多年,接觸過大量的學困生,在轉化學困生的實踐中,既感到任務艱巨,又堅信只要方法得當,肯下功夫,學困生的學習生活也是精彩的。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學生達不到目標,就會受到冷嘲熱諷,從而失去學習自信心?;蚴羌彝ソ逃嬖趩栴},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也有些家長對待孩子過分粗暴,動不動打罵孩子,甚至用言行侮辱孩子。還有部分重組家庭對孩子不管不問。
(二)社會因素
社會發(fā)展飛速,許多大學生畢業(yè)找不到工作,使一部分學生產(chǎn)生“讀書無用”的想法,認為讀書的好與壞都無關緊要,不如有個好父母。有不少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世界,在網(wǎng)上尋求刺激。
(三)學校因素
教師的偏見,處理問題上的不公平,只關注優(yōu)生,把學困生當作累贅,或者對他們不聞不問,認為學困生拖了班級的后腿,于是對學困生缺乏耐心,用有傷自尊的語言對待他們,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緊張,互不尊重。學生厭惡老師,自然不信任教師,不想學習。而學風、班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一個班級是否有凝聚力,班級氛圍的建設是否健康也是學困生的形成原因之一。
對學困生的思想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對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和學習現(xiàn)狀的研究,既要考慮個別差異,又要面向全體,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養(yǎng)成適合其個體發(fā)展所需要的良好行為習慣、個性性格、情緒態(tài)度等基本心理素質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班主任教育工作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學困生的產(chǎn)生,做好轉化學困生的工作。那么,怎么來轉化這類學生呢?在我?!耙欢Y、二拓、三化”的德育理念下,學困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學困生的轉化就是要激發(fā)其內(nèi)在的動力,外因是條件,但外在的條件需要班主任適時地運用和把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通過舉辦系列活動,讓活動架起師生情感的橋梁,只有通過活動,學生才能感受到集體的關愛,才能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通過活動,讓學困生融入學校的生活中去。如果我們一味地冷落這些學生,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只有通過系列化、活動化、生活化的活動,讓他們參與到學校的生活中去,才能使學困生燃起希望的火花。開啟系列化活動,關愛學困生,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感增進策略
很多教師對待學困生用的是傳統(tǒng)的說教教育,學生容易反感,甚至出現(xiàn)抵抗情緒,師生關系惡化。很多教師在以往的說教教育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取得的效果卻不理想,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面對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教師應用愛、用心、用情來對待每個學生,教師可以用小游戲、小活動來改變教育觀念,使其變成小活動、大智慧,讓學困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去,還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二)全員活動策略
以前的活動大部分是利用班會,或是學校開展的其他活動來進行,參與者較多。學困生平時受到教師、同學的冷落,所以這類活動他們常常作為旁觀者,無法參與到活動中去,所以教師可以把活動放在課堂上,利用課堂這種局域性范圍較小的氛圍,有意識地讓這部分學生參與進來。
1. 習慣養(yǎng)成
課堂上學困生的小動作較多,愛說話,教師可以用小活動“叉手游戲”,來告訴這部分學生習慣成自然,每個人身上都有好習慣和壞習慣,那么要想改變壞習慣,只有一個辦法:持之以恒。怎么做才能持之以恒呢?如果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想說話或是做小動作時,教師可以舉手,提醒他們要注意了,如果每節(jié)課教師都舉幾下手,學生看到就會明白,這是在提醒他們改變不良習慣,經(jīng)過幾周后,就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舉手的次數(shù)會越來越少。
2. 自我約束
課堂或是自習課上,有些學困生無法安靜下來,這樣就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使學習環(huán)境變得混亂,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小游戲——倒數(shù)數(shù)字,讓兩個學生來幫忙完成,其中一個學生倒數(shù)偶數(shù),一個學生倒數(shù)奇數(shù),再找?guī)讉€學生在旁邊大聲講話來干擾他們,這兩個學生很難再數(shù)下去。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明白,學習需要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否則就無法集中精神去學習或聽課。讓這部分學困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不能只顧個人,而不顧大局的利益。
3. 質變提升
教師都希望學生回家后能夠主動去溫習功課,可是往往有許多學困生在放學回家后無所事事,一旦家長問起來,他們就說在學校完成了。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手指數(shù)數(shù)相加,一個手的手指進行相加,可以加到31,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都無法完成,讓學生把這個游戲當成家庭作業(yè)去完成,每天做五次,做多了會發(fā)現(xiàn)這個游戲相當有趣,不僅可以快速加到31,而且還發(fā)現(xiàn)手指相加也是有規(guī)律的。這個游戲告訴了學生一個道理:不論做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夠熟能生巧,就能找到生活、學習方面的規(guī)律,樹立學困生的自信心。
4. 互動感恩
通過學校、級組及班集體,多開展互動、感恩活動。通過互動活動,讓學困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感受到自己并沒有被大家遺忘,或是通過召開大型家長會,讓家長和孩子互動起來。我校就成功地舉辦了相關活動,這些學困生更需要的是大家的關愛,很多學生當場落淚,抱著家長或是教師流淚,他們明白了做人要知恩圖報,懂得了每個人身上肩負著責任,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家人、班集體和社會負責。讓他們樹立起責任心,明白做人做事不能過于自我,而要勇于承擔責任。
(三)師生團隊
以往的活動大多數(shù)是教師喜歡的學生參與,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困生參與到班集體活動中去,通過共同的班級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困生的集體意識,增強他們對集體的關心,還可以增進學生間的認識和了解,在活動中發(fā)展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團結。
1. 舊題新做
賦予常規(guī)活動、傳統(tǒng)活動的新意,激發(fā)“學困生”的活動興趣。學校、班級通過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等一系列活動,給予學困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在活動中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促進他們自信心的形成。
2. 一題多做
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多種活動,綜合發(fā)揮教育效果。如:“開學四把火”系列活動教育:小事巧做,讓學困生從身邊的學習生活及周圍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主題,開展活動。也可通過保護環(huán)境、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動來幫助學困生的轉化。教師在活動中要做到:把握時機、滲透心理效應、抓活動效果,有效促進學困生的轉化教育。
三、效果與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活動策略,筆者所帶班級的學困生明顯在減少,學困生人數(shù)相對較多的班級成績進步更為明顯,他們顯示出了更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教師不再只是教授學生掌握知識,更多的是用成功教育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滋味,學生自然會變得“有事可為”,體會成功的喜悅;家長不再高估孩子的能力,不再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值,家庭成了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強有力的“根據(jù)地”??梢杂眠@樣的語言來形容班級的總體狀況:團結合作,穩(wěn)中求進。
因此,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活動,就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學困生在減少。通過活動策略,運用正確的心理學、教育學原理,開展出具體可操作的活動,一定能使學困生得到有效的轉化。同時通過活動來轉化學困生,既適應新課程理念的素質教育,又能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美]荷克絲著;楊希潔譯.差異教學——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2]何家鏗.論中學差生的衡定標準、類型、戍因及轉化[J].教育研究,1986(11).
[3]董耘.幫助學生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對中學生進行職業(yè)輔導的探索與思考[J].天津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