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荑
(威海職業(yè)學院,山東 威海 264210)
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主要在民間藝術的土壤中萌芽發(fā)展。紙笸籮,在威海地區(qū)民間又叫做紙斗,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威海地區(qū)紙笸籮有大有小,大的如水缸,敦實耐用,多用來盛糧食、放衣物和鞋子等;小的如小盤子,小而精致,活潑可愛,多用來裝針線布頭等小的家用物品,并且小笸籮的風格式樣比大笸籮更加豐富,是流傳在威海地區(qū)的一種裝飾性濃厚、地方風味濃郁、經濟實用的民間手工藝品。
圖1 威海傳統(tǒng)紙笸籮
威海地區(qū)的紙笸籮形狀簡潔,顏色多變,主要用紙漿糊成,如圖1所示,集粘貼、縫紉、剪切、繪畫于一體。造型以方形、圓形、多邊形居多,也有心形、桃形等,大小樣式不一。
紙笸籮的制作方法在威海地區(qū)有兩種,一種是用舊炕席做成需要的形狀,在里外糊上紙或布,這種方法不太結實,已經不怎么常見了。另一種是把廢紙放在水里浸泡幾天,再搗成漿,利用模具來制作。
紙漿的制作工藝大致如下。
材料:報紙或紙箱子、彩紙等。
工具:瓷盆、瓦罐各種形狀器皿、剪刀、漿糊、刷子、顏料等。
過程:
1.泡發(fā)。把廢紙泡在容器里一周以上,讓其充分發(fā)酵并攪拌(加進去艾蒿更好,紙笸籮不容易生蟲)。泡軟后拿出來放到一個結實的容器里,用木棍把紙漿搗碎,或者在石頭上將其搓碎,最后攥成紙糊備用,如圖2。
2.打漿糊。把面粉用涼水稀釋攪成糊狀,等鍋里的水快燒開時,倒入鍋中,不斷地攪拌,一直到成為半稀糊狀盛出鍋留待備用,如圖3。
圖2 泡發(fā) 圖3 打漿糊
3.糊胎。將漿糊和紙糊摻和均勻,選用合適的模具,比方家里腌咸菜的壇子,將紙漿厚薄均勻地拍在模具上,如圖4。在糊胎前還需要將模具表面涂一層豬油或者先用紗布把模具包一層,也可以用報紙做底,這么做的原因是防止模具與紙漿不容易分離。
4.脫胎:放在背陰處,快干透的時候,分離出模具,如圖5??梢月D模具直至拿出來。
圖4 糊胎 圖5 脫胎
5.包布。待完全干透后,在其里外糊上一層布,使其更加結實,如圖6。
6.糊紙。最后一道工序,貼一層漂亮花紙,也可以貼白紙,自己畫上喜歡的圖案。這也是最出彩的一道工序,如圖7。
圖6 包布 圖7 糊紙
在這里還需要說明紙笸籮的蓋子做法。筆者認為蓋子使用舊席子比較好,或者也用紙漿,只不過趁它不干的時候在里面給它壓出一定的弧度。
威海民間的紙笸籮通常是用五顏六色的花紙裝飾的,從外觀上看是非常漂亮的。另一方面,還可使用剪紙和手繪繪畫的組合,如圖8。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如“喜鵲登梅”“富貴花開”“喜慶有余”“雙喜鴛鴦”等圖案,寄寓世俗美好祝愿。在很多紙笸籮的邊緣,還會使用二方連續(xù)紋樣貼上花邊,也有的在紙笸籮蓋子上貼一個適合紋樣,黑色居多,醒目古樸,如圖9。
圖8 貼民間剪紙 圖9 五顏六色的紙笸籮成品 的笸籮蓋
紙笸籮五顏六色,喜慶氣氛強烈,在威海民間有著用紙笸籮做嫁妝的風俗。大的紙笸籮也叫紙缸,可以用來盛放米面雞蛋等糧食,小的紙笸籮在逢年過節(jié)時用來盛花生、小巧果和糖果等,平時最常見的是用來放針線,當地人稱之為“針線笸籮”。
針線笸籮體積小,重量輕,造型簡潔,色澤艷麗。它集貼、縫、剪、畫于一體。不僅能容納縫紉和修補所需的針線剪刀等,而且由于其多彩的裝飾而成為生活中的裝飾品。舊時在當地,每家每戶都有這樣的笸籮,特別是女孩結婚時,母親給女兒的嫁妝里,紙笸籮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稱它為“喜笸籮”,雖然很簡樸,但它將陪伴出嫁的女兒開始新的生活。
在過去,農村家庭中的孩子較多,由于經濟條件不好,做嫁妝的物品很簡單,但喜笸籮是必須要有的。在那個時候,大多數母親會為自己的女兒做紙笸籮,結婚前一天,母親特意把事先準備好的針線笸籮放進柜子里,這就是所謂的“壓箱”。各種形狀的針線笸籮上面,畫著不同的紅花綠葉圖案,以及牡丹、蓮子、喜鵲各種民間吉祥紋樣,象征著后代的繁衍和夫妻的幸福。壓箱底漂亮的針線笸籮里,盛的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滿滿的希望和不舍。在舊時的威海,貧困家庭的女孩沒有化妝盒,五顏六色的紙笸籮就成為她們最美麗的化妝盒,展現(xiàn)著屬于女孩子的青春之美。有些紙笸籮看起來很簡單,沒有太多裝飾,可以為男主人存放煙葉,我們稱它為煙笸籮。當時農村的大集上會經常見到農村老人趕集出售花花綠綠的紙笸籮。
紙制器皿,在我國歷史悠久。威海的紙笸籮起于何時,文獻中已經難以考證。按民間說法,紙笸籮起于明代,盛于清代。目前全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紙笸籮是帶有“光緒辛巳”字樣的萬字紋紙漿脫模描金紙笸籮,如圖10。也就是距今138年的1881年。
圖10 中國最早的紙笸籮
威海地區(qū)紙笸籮的傳承主要體現(xiàn)在紙笸籮的制作工藝和圖案紋樣上。紙笸籮發(fā)展至今,傳承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和傳承人。
在農村,農閑之余,婦女們會拿著針線笸籮湊在一起做針線,這個時候大家會互相借鑒誰的針線笸籮做得好看,互相夸獎一番也會指出不足之處。每個針線笸籮都是一個獨立的手工藝品,大家會不自覺地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完善創(chuàng)新。
威海地區(qū)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女兒出嫁時候母親送兩對大小不一樣的紙笸籮,女兒嫁到婆家后也會延續(xù)這樣的傳統(tǒng),并且糊制紙笸籮也能貼補一些貧困家庭的經濟來源。長輩在教晚輩制作紙笸籮時,一般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工藝制作方法,二是裝飾手法。
紙笸籮發(fā)展至今,在裝飾紋樣上也有所突破,制作者吸取了其它藝術門類裝飾手法,特別是加上作者自己的繪畫,促進了紙笸籮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張延茹是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海紙斗”代表性傳承人,從8歲跟隨姥姥學習紙笸籮的制作,多年來致力于紙笸籮傳統(tǒng)文化研究,收藏和修復老紙笸籮400多件,對保護和傳承威海傳統(tǒng)紙笸籮作出了很大貢獻。
紙笸籮平凡實用、歡樂喜慶,它是很多老威海人記憶的一部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經很難再看到這一傳統(tǒng)實用的手工藝品了,它已經被現(xiàn)代化的器皿所替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tǒng)的手工藝更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傳承和發(fā)揚,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紙笸籮這一極具創(chuàng)意、寓意美好的威海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也得到更加重視,受到越來越多的時尚女性的追捧。在威海地區(qū),現(xiàn)在很多母親也會給即將出嫁的女兒備上一套紙笸籮,盛放一些首飾盒生活小物件,也真實地還原了舊時威海嫁女兒時候用紙笸籮做陪嫁的情景。
紙笸籮是威海地區(qū)勞動人民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的,他們在原有簡單造型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了創(chuàng)新,采取一些比較有難度的造型,比如青花瓷瓶的造型等。在裝飾花樣上,采用繪畫的形式,水粉畫、水彩畫、國畫甚至丙烯畫,再甚至加上一層清漆,使其永不變色,使用起來更加結實,顏色更加持久好看。
民間是滋養(yǎng)紙笸籮藝術的根脈和土壤。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發(fā)展建設中,紙笸籮藝術迎來了傳承發(fā)展的良好機遇,我們要從中提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加以發(fā)揚光大。同時,它也是一種時興的旅游產品、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產業(yè)振興、文化振興和生態(tài)振興在“五大振興”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我們要按照黨中央提出“五個振興”總要求,深入挖掘民間文化藝術,總結提煉民間技藝,及時加以保護利用,做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鄉(xiāng)村振興建設中,要發(fā)揮當地各自優(yōu)勢,走自己的路,因地制宜,樹立自己的品牌,彰顯自己的風格,突出有個性的一面。加強紙笸籮生產性保護,特別是紙笸籮這樣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品,要積極爭取成為市級、省級甚至國家級非遺項目。要把紙笸籮做成一種產業(yè),打造“互聯(lián)網+紙笸籮”運作模式,設立紙笸籮研發(fā)中心,建造紙笸籮展覽館,線上和線下展示銷售、旅游體驗集于一體的紙笸籮藝術一條街,定期組織參加各種非遺博覽會和非遺活動等。讓紙笸籮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精準扶貧、奔小康的一個有力支撐點。
紙笸籮,蘊藏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它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沉淀著屬于威海地區(qū)所獨有的溫暖回憶。它不僅僅是民俗的體現(xiàn),更是威海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反映,在鄉(xiāng)村振興建設中我們一定會將其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