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
一、品德課堂課前調查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課程是面向學生生活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等特點。新課標還提出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生活,做好課前調查,是品德課程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1.課前調查——讓教更有的放矢
目前,學校中品德課兼職教師占多數(shù),很多都是由語文老師或班主任老師擔任。雖然這些老師和學生日常接觸密切但不意味著老師對學生特定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準確的了解。如果教師課前無充分準備,他們上課只好照本宣科、看圖說話,這極大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違背了新課程提出的核心理念。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通過對學生課前調查的指導,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從而選擇更適合的內容,采用更科學的放學,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使教學活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課前調查——讓學更有成效
從學生角度來看,課前調查是學生提煉生活經驗的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開展課前調查,挖掘生本資源充實課堂,會使品德課更加真實、感性,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品德課堂的學習實效。
課前準備也是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過程。重視課前調查活動的指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生課前調查活動是逐步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整理歸納信息、判斷識別信息、恰當利用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使學生依賴課本轉向學會利用資源進行學習。是否具備這種搜集整理信息的學習習慣,是衡量學生是否具備現(xiàn)代人學習素質的重要標志。
3.課前調查——讓知識與情感融合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經驗、感悟和認識,只有源于兒童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道德感情。所以在教學新知識前,老師要了解學生已經具備哪些知識和經驗,對哪些事物感興趣,進而尋找教材和生活的結合點。如此,課堂上教師才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生活經驗不斷豐富,逐步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
二、如何設計品德課前調查內容
課前調查是品德課堂的教學手段之一,是為教學服務的。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前調查時必須考慮,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1.以生活為基礎,激發(fā)認同感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在課前調查表的內容設計上要貼近兒童生活,反應兒童的需要。要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如《不說話的“朋友”》生活性很強,首先調查學校和自己家住的小區(qū)公共設施的情況,其次是學生匯報身邊這些“朋友”(公用設施)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從生活中自己發(fā)現(xiàn)的,真實感受到的。再如《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一課中,學生搜集有針對性的家鄉(xiāng)資料,圍繞自己成長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再一次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美好,生活的美好,這些都是真實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之中的。
課前調查是為了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為學生的課上活動、體驗做好準備,使學生能順利的進入本課的學習。例如《有多少人為了讓我》一課中,老師課前讓學生調查了我們身邊的勞動者以及他們的事跡故事,就是為課堂交流服務,學生通過大量的事例體驗勞動者的辛苦,激起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
2.以多元為策略,增強層次感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同階段學生個人能力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在設計內容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內容的層次性。不然,學生如因有難度的問題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那課前調查也失去它的實際意義。面對中低年級的學生,設計的內容要簡單、具體、明確。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增強,設計的內容相對來說就要比較復雜、概括,這樣才能給高年級的學生有更多的空間發(fā)揮他們的能力。
在《我心中的春天》一課中,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小照片,比如家庭春游的照片,爸爸媽媽拍的春景等等。這些資料比較簡單、直觀,對于二年級的學生難度不大?!兑率车膩碓础芬徽n中,面對四年級的學生,老師可以讓學生調查體驗的內容有一定的深度。
總之,教師在設計課前調查表時,要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出既要有目的明確,又要有難易度的變化,同時又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三、指導學生完成調查表
課前調查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聯(lián)系學生生活,這樣,不僅積累了課堂教學感性材料,又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fā)他們的道德情感。那么,我們該如何指導學生展開課前調查呢?
1.分工合作,互為補充
中高年級學生的社會生活圈子越來越大,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材的主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所以,在做調查活動之前必須先分工,否則,搜集到的資料必然會很零散、雜亂。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克服這一弊端呢?我在執(zhí)教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我是獨生女(子)》一課時,先讓學生分不同的小組,根據(jù)之前設計的從家庭到國家再到世界的人口增長情況調查表展開資料收集,教師適當調整,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又如老師在教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家鄉(xiāng)的變化》時,指導學生分小組分工調查家鄉(xiāng)不同時期的衣、食、住、行的變化。這樣有的放矢,既減輕了負擔,又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去搜集時,很自然會有所篩選,會熟悉資料,這就為接下來的整理做好了準備。
2.整合提煉,形成專題
學生在調查完之后所搜集到的材料不能直接拿到品德課堂中進行交流,因為課堂的時間有限需要有取舍;而且學生搜集的大量資料會導致學生“消化不良”,對知識一時無法接受。這時,老師要指導學生整理資料的另一個方法:重新整合,仔細閱讀,讓自己的觀點更清晰,重點更突出。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讓我們來尋根》一課時,分配不同的學生搜集不同的資料。在搜集過程中有的搜集大量的長江、黃河的照片,有的查找到了很多古代大詩人描寫母親河的詩句,還有一些學生想了解三峽工程等等。這么多的資料如何取舍呢?最后,定于描寫長江、黃河詩篇這樣一個專題。
四、課堂匯報——學會表達
在品德課堂上向同學交流匯報自己的成果是課前調查的最終目的,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服務于課堂的教學。所以,指導學生如何表達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口頭表達,讓學生的語言準確、簡潔、生動,這樣才能緊緊抓住聽者的心,引起聽者的興趣。例如,非常關鍵的開場白要讓學生關注交流的內容,要用科學和規(guī)范的語言,清晰地將調查過程和調查結果表達出來。如果,調查中運用了圖表、音頻、視頻等資料,這樣更能幫助表達,也更會抓住聽者的眼球。在調查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要回避,真實的告訴大家,這樣會激起更多的思考。
其次,調查匯報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耙换í毞挪皇谴?,萬紫千紅春滿園”。匯報的形式可以多樣,但要緊緊抓住材料的特點,選擇合理的表達方式。如教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一課時,很多同學在文字介紹的同時,還帶來了實物。對于南京的特產在實物的展示介紹下更加生動。同學們興趣盎然,收獲不小。有的同學在文字介紹中做起了文章,他們編順口溜,寫廣告詞,用獨特的形式吆喝起了家鄉(xiāng)的特產。
積極進行課前調查是品德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善于鼓勵和引導學生搜集、整理、分析、運用資料,既能讓資料為學習新課服務,又能將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滲透到社會。因此,只有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才能使品德課堂更實用、更有趣、更有效,更好地引領孩子的成長。
(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