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楚
14歲的夏同學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從去年暑假開始迷上了手機游戲,開學后成績明顯下降,之后竟因沉迷于手機游戲而不肯再去上學。32歲的劉強(化名)自2016年做生意失敗后,做了一名普通的銷售業(yè)務員,工作壓力大,收入也不高。閑暇時喜歡上微信朋友圈看各類信息,看到負能量的信息總能引起共鳴,漸漸的沉迷于閱讀、轉發(fā)、評論負能量信息。今年4月9日,因長期抑郁、失眠、乏力、食欲差、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求治,經(jīng)過認知心理治療和控制手機使用的行為矯治訓練,配以適量的抗抑郁、抗焦慮藥物治療,目前病情明顯好轉。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或是我們周圍,因手機游戲上癮而導致精神障礙的人很多。據(jù)國際調研機構eMarketer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成年人平均每天在移動設備上花費2小時39分鐘,比2017年增長11%。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醒來第一件事是看手機,睡前最后一件事還是看手機。許多人每5分鐘看一次手機,如果手機丟了或忘在了家,就會感到不安。世衛(wèi)組織(WHO)提醒:用手機社交、網(wǎng)購、游戲都會上癮,過度使用電子產(chǎn)品將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
那么,手機上癮對孩子和成年人各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行為醫(yī)學與精神衛(wèi)生??聘敝魅巍⒊砂a醫(yī)學專家、博士生導師諶紅獻教授為您解答。
諶紅獻:成癮是指對某種物質或行為產(chǎn)生了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性,這種嗜好和習慣性是通過刺激中樞神經(jīng)而造成興奮或愉快感而形成的。我們這里指的成癮屬于有害嗜好,如吸毒、酗酒、嚼檳榔、病理性賭博、網(wǎng)絡游戲成癮等,會導致嚴重的心身問題甚至產(chǎn)生社會危害,屬于病態(tài)的成癮。
臨床上,成癮分為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物質(藥物)成癮需要攝入某種物質在體內產(chǎn)生獎賞效應(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正性的或負性的),如煙、酒、毒品、檳榔等;行為成癮不需要借助外來物質的攝入,而是通過某種行為的付諸實施而達到心理或生理的滿足感,如病理性賭博、網(wǎng)絡游戲成癮、購物狂、工作狂等。長期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則屬于行為成癮,當然也算是一種精神障礙,2018年5月份公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tǒng)ICD-11將游戲障礙正式納入,成為繼病理性賭博后的第二種行為成癮障礙。
諶紅獻:自從智能手機普及以來,不少學齡孩子開始沉溺于玩手機游戲,如王者榮耀等。因此而受到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在:荒廢學業(yè)、社交障礙、繼發(fā)性情緒障礙。在影響身體健康方面則主要體現(xiàn)在:孩子每天持續(xù)使用手機超過2小時,3個月后視力就可能從1.0下降到0.5。長時間低頭會壓迫脊椎,引起脊椎側彎或頸脖、頭部、肩膀疼痛,還容易出現(xiàn)弓腰駝背等不良姿勢。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5版(DSM-5)對玩手機游戲成癮提出的診斷標準一共有9條:對玩游戲的渴求(玩游戲的行為、回想玩游戲和期待玩游戲支配了個體的日常生活);不能玩游戲時出現(xiàn)戒斷癥狀(可以表現(xiàn)為易怒、焦慮、悲傷);耐受癥狀(需要玩的時間越來越長);無法控制要玩游戲的意圖;因游戲對其他愛好喪失興趣;即使知道玩游戲的潛在危害仍難以停止;因玩游戲而向家人朋友撒謊;用游戲逃避問題或緩解負性情緒;玩游戲危害到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
而WHO發(fā)布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ICD-11測試版則提出了3條診斷標準:對玩游戲的控制受損(比如開始時間、頻率、持續(xù)時間、場合等);玩游戲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生活;即使導致了負面影響,游戲行為仍在繼續(xù)和升級。
而無論是DSM還是ICD的標準,都列出了區(qū)分病理性游戲行為的兩條核心特征:一條是游戲成癮者不僅僅是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玩游戲,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現(xiàn)實生活,無法再承擔以往的社會角色,也不再參與社會生活;另一條是,他們喪失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讓游戲完全支配了生活。
諶紅獻:首先必須控制孩子使用手機,每天不超過1個小時,平時手機必須放在遠離孩子臥室及學習的地方;同時,家長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則,不能自己沉迷于玩手機,更要多陪伴孩子,鼓勵孩子和同學交朋友,多多參加戶外活動。其次,一定不能等到孩子已經(jīng)手機成癮很長時間(半年以上)并嚴重影響到了學習和人際交往才想到來控制,這時候已經(jīng)晚了。因為手機成癮和毒癮的核心成癮機制是一樣的,都具有嚴重的病態(tài)心理依賴性(心癮),根本無藥可治。而且,這個時候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出面都已經(jīng)很難管理孩子,也容易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或激烈的對抗甚至危險行為。對于手機成癮嚴重的孩子,最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在成癮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家庭治療。其次是送去正規(guī)的網(wǎng)癮治療機構進行治療,但跟戒除毒癮一樣,非常困難,治療效果差。所以家長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沉迷于手機游戲的苗頭,立馬糾正。
諶紅獻:成年人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在校的大學生;另一類是已經(jīng)進入社會甚至有了家庭的成年人。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最大的傷害是荒廢學業(yè)及畢業(yè)后無法進入社會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及無法勝任工作。而對于社會型成年人則主要是:1.過度消耗時間和精力。很多成年人因此會影響到睡眠和工作;2.產(chǎn)生負能量心理。情緒是很容易傳染的物質,朋友圈中的一些負能量信息會帶來移情壓力,不利于身心健康,會導致焦慮抑郁狀態(tài)、頸椎病等;3.影響夫妻感情。沉迷于玩手機,夫妻間的交流自然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對夫妻感情會造成傷害;4.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一方面,做父母的沉迷于玩手機,會忽略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會讓孩子依樣學樣,讓孩子也沉迷于手機,荒廢學習,還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諶紅獻:確實如此,而且世衛(wèi)組織這次關于手機游戲障礙診斷標準測試主要就是在中國做的??赡苤饕韵略蛴嘘P:1.由于經(jīng)濟、便捷等需求,數(shù)字媒體在中國占有主導地位;2.中國的父母對孩子承擔太多、付出太多。即便兒女成年后,做父母的也習慣于包辦,導致中國孩子缺乏獨立性,甚至即便荒廢學業(yè),不出去工作,他們也能心安理得地啃老。而日本雖是網(wǎng)絡游戲最早也是最大的輸出國,但日本文化從孩子很小開始就訓練其獨立性和嚴苛的自律性;西方國家也同樣如此,非常注重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子女成年后必須自己養(yǎng)活自己,這就使得孩子有后顧之憂,因而不敢過度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而荒廢學業(yè)和職業(yè)。中國父母應加強對孩子獨立性和自律性的培養(yǎng),這是遠離手機成癮傷害的最好辦法。
(摘自《大眾衛(wèi)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