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自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蕉嶺縣南磜鎮(zhèn)三泰村一座名為“蕉坑子”的山上,種滿了郁郁蔥蔥的杉樹。山上青翠挺拔的杉樹,傲岸筆直,層層疊疊,就像為大山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綠色“毛衣”。而這片杉樹林的主人則是家住該鎮(zhèn)新村的王文珍、王桂均父子。
上世紀90年代,在一次與親人的閑談中,王文珍了解到種植杉樹效益高且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益,便毅然放棄收入可觀的運輸行業(yè),回到村里種起了杉樹。
剛開始種植杉樹,由于經(jīng)驗不足、技術(shù)缺乏等,杉樹的存活率連一半都沒有。為此,王文珍沒少發(fā)愁過。“當時一起種杉樹的同行沒堅持多久就放棄了,因為杉樹要種上14年左右才能獲利,而且大家經(jīng)驗又不足。但是我覺得堅持下去就會成功,沒技術(shù)我可以學嘛?!苯酉聛淼娜兆永?,王文珍除了上山管樹,剩余的時間都往鎮(zhèn)里林業(yè)站跑,去站上不斷請教技術(shù)人員來提高自己的種植技術(shù)。
杉樹在王文珍的悉心呵護下,長勢喜人。由最開始存活率不高到百分百存活,最開始的一兩畝發(fā)展到了50畝。王文珍也因此獲得了第一桶金。
沒過多久,王文珍把在廣州開出租車的兒子王桂均叫了回來。父子倆擴大了種植規(guī)模,由50多畝擴大到近1200畝,由1萬株杉樹擴大到26萬株杉樹。據(jù)王桂均介紹,他剛回來那段時間很不適應,每天大山、家里兩點一線,干活辛苦,生活又枯燥,對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個考驗。但是父親的執(zhí)著和堅守深深地影響了他,他決定跟父親一起把這座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實現(xiàn)兩代人的大山夢。
在王文珍父子的帶動下,周圍幾個村的村民紛紛加入到種樹行列中,村民在致富的同時,也為家鄉(xiāng)綠化造林貢獻了一份力量。
素材點擊
沒有王文珍、王桂均父子倆全年無休地“連軸轉(zhuǎn)”,杉樹林是無法形成數(shù)千畝的規(guī)模的,荒山也無法變成青山。
多年來,王文珍、王桂均父子把精力都投入到了種植杉樹上,他們的行動不僅讓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種樹達人”,也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硬道理。
師法自然
憑植物畫冊獲名校大獎
浙江農(nóng)林大學的夏一淋,憑一本手工制作的植物畫冊——《萬物生》,成為全球三大時裝設計名校之一馬蘭戈尼時裝學院舉辦的My Adventure Diary(我的冒險日記)創(chuàng)意比賽唯一的一等獎。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毕囊涣芟矚g綠色,對大自然中各種綠色植物也很有興趣,他認為,大自然是神奇的、充滿生機的,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充滿大自然的氣息,所以自然而然將多種綠色植物的元素靈活運用在作品中。
在《萬物生》這本畫冊中,夏一淋以植物葉子為主要元素,將細心的構(gòu)思與對大自然的欣賞相融合,讓每一片樹葉都有不同的樣貌和姿態(tài),整個本子色澤的變化、層次的錯落精彩紛呈。翻開封面,冊子中每一頁的樹枝和樹葉都不相同,顏色都由綠色的同色系構(gòu)成,層層疊疊堆積在一起,郁郁蔥蔥,格外搶眼。
夏一淋說,與其說《萬物生》是一個本子或者畫冊,不如將它看成一座綠色幻想的城堡。
素材點擊
前人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前人也說過,勤奮雖然重要,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關(guān)鍵。夏一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們看到了創(chuàng)意的重要性。
自然不僅能帶給我們詩意的環(huán)境與美好的享受,還能促進我們領(lǐng)悟人生的哲理與獲得生活的靈感。貼近自然,師法自然,不僅是夏一淋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還是一種熱愛自然的美好態(tài)度。
自然畫像
檐 溝
雨后。庭院里櫻花零落,其狀如雪,片片點點,漂浮在檐溝里。
莫道檐溝清淺,卻把整個碧空抱在懷里。
莫道檐溝窄小,藍天映照其中,落花點點漂浮。從這里可以窺見櫻樹的倒影,可以看到水底泥土的顏色。三只白雞走來,紅冠飄蕩,俯啄仰飲。它們的影子也映在水里,嘻嘻相歡,怡然共棲。
相形之下,人類赤子的世界又是多么褊狹。
(作者德富蘆花,選自《自然與人生》)
素材點擊
作者不僅描繪美麗的自然現(xiàn)象,還懷有哲人的思考及悲憫的情懷。在作者看來,貌似清淺窄小的檐溝卻胸懷寬廣、坦蕩無私。
自然奧秘
植物的“汗珠”
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氣候潮濕、氣溫涼爽、空氣清新的時刻,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森林,就會發(fā)現(xiàn)一種奇妙的現(xiàn)象:許多植物,如櫟樹、苦楝樹、黃果樹等高大喬木,水稻、高粱、玉米等禾本農(nóng)作物,西紅柿、辣椒等蔬菜,夏士蓮、滴水觀音等觀賞植物,它們均“怕熱”,從葉尖或葉緣淌下一滴滴“汗珠”。這些“汗珠”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猶如夏夜里的群星。“汗珠們”如雨滴答,第一滴從葉上掉下后,葉尖馬上又形成第二滴,體積再逐漸增大、掉下,然后第三滴,第四滴,滴滴答答掉個不停。
許多人會問:“這難道不是露珠嗎?”其實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體表面的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風的夜晚出現(xiàn)。而那些植物葉子上冒出來的“汗珠”,掉落后馬上又會冒出新的“汗珠”,如此反復,顯然不是露珠。況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蓋于整張葉片的表面,而不會從葉尖滴落。很明顯,我們見到的水滴就是從植物體內(nèi)流出來的“汗珠”。
(節(jié)選自王笏華《植物在早晨冒汗》,題目為編者加)
素材點擊
我們知道植物有露珠,卻不知道植物還有“汗珠”。植物的“汗珠”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從科普的角度,解答了我們的疑問:先用通俗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植物的“汗珠”,并將其比喻成“群星”,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這些植物在早晨流了很多的汗;接著,又簡單介紹了露珠的形成條件及特點,與“汗珠”的特點形成對比,從而說明露珠和“汗珠”的區(qū)別。
敬畏自然
禁止捕撈長江刀魚
每到春季,長江刀魚總會勾起人們的味蕾,刀魚黃金般的身價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不過,農(nóng)業(yè)部發(fā)布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fā)放刀鱭(長江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上述三種天然資源的生產(chǎn)性捕撈。
近年來,長江刀魚數(shù)量越來越少,個頭也不大。“我一輩子生活在漁船上,記得上世紀70年代捕刀魚,一網(wǎng)拉上來有‘一擔挑,一點不夸張,半斤左右的很多。”長江沿岸城市一位市民說?;貞浧鹨郧?,他興奮起來,但說起現(xiàn)在,他的聲音又低沉下去,“近幾年刀魚的確不好捕,個頭也不大,有時一網(wǎng)下去只有一條”。
素材點擊
甘地說:一個國家的道德是否偉大,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tài)度看出。一種長江里的普通魚類,幾十年間竟然成了珍稀物種。我們對動物的瘋狂虐待,反映出的正是敬畏自然這一美德的淡漠與流失。
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chǔ)。即使科技再發(fā)達,即使條件再優(yōu)越,如果離開了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也就談不上幸福生活。保護長江刀魚也是在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不僅利在當代,還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