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專業(yè)教學中,西方音樂史和作品分析都是必修課程。雖然從表面來看,兩者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但是從教學的角度分析,西方音樂史和作品分析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音樂分析和音樂史關系的認知,構建起系統(tǒng)性的音樂知識。
關鍵詞:音樂教學;西方音樂史;作品分析;相互影響
0 前言
西方音樂史和音樂作品分析都是音樂專業(yè)的基礎理論課程,從學科劃分上,西方音樂史歸屬于音樂學方向,作品分析則歸屬于作曲技術理論方向;但在實際教學中,西方音樂史和音樂作品分析存在密切關聯(lián),通過兩者的相互結合,能夠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1 西方音樂史和音樂作品分析
音樂史指利用文字對音樂發(fā)展和作品產(chǎn)生的過程進行描繪和記錄;音樂作品分析則是借助文字,對以音樂符號為代表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音樂作品不單單源于對應的作曲家,更源于一些特定的歷史,這一點西方音樂也不例外。在分析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想要保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需要拓寬視野,關注音樂作品產(chǎn)生的背景,即音樂史環(huán)境;在研究音樂史的過程中,也可以借助相應的音樂分析,更加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風格與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音樂史和音樂作品分析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和影響,如果能夠將這種影響應用到音樂教學中,則能夠促進音樂教學水平的提高。[1]
2 西方音樂史和音樂作品分析的相互影響
第一,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合理的作品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特征,對其在音樂史中的地位進行總結,明確對應時期的音樂特征。西方音樂史中,多數(shù)作曲家都是借助優(yōu)秀的作品確立了自身在歷史上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某個作品進行分析,找出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時的一些慣用手段,并以此為基礎,總結出作曲家所處時代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另外,如果能夠對同一類型的作品進行分析,則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作曲家在某個音樂題材中作出的貢獻,繼而探究其在整個音樂史中的地位。例如,巴洛克時期,多數(shù)小型音樂作品采用的都是以帶再現(xiàn)二部曲為主的曲式結構,巴赫憑借對和聲的精密對位,站在時代的高點。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復調作品或者小曲式結構時,可以關注西方音樂史的這一個時期。事實上,對于任何一部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而言,其本身的誕生都是異常艱難的過程,不僅需要作曲家嘔心瀝血的努力,更需要考慮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在分析作品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作品背景的研究。而通過持續(xù)的作品分析,學生能夠找出作品中富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總結創(chuàng)作特征,繼而判斷作曲家在當時音樂界的地位。[2]
第二,在進行作品分析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分析作品背景以及作品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學生能夠初步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年代以及蘊含在作品中的基本特征,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音樂作品產(chǎn)生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作品中也會附帶能夠反映當時歷史條件的特征。如果在對作品進行分析前,學生就已經(jīng)掌握了相應的西方音樂史知識,了解了不同音樂流派和創(chuàng)作手法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在作品分析中就不會出現(xiàn)無從下手的情況。在學習西方音樂史環(huán)節(jié),可以將音樂作品看作是時代和背景的直觀體現(xiàn),借助音樂分析,學生才能真正了解音樂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在音樂語言要素中,曲式結構是支撐作品的骨架,而其與和聲織體、調式調性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lián)。在曲式分析課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寫出作品的曲式結構,然后對其進行深入剖析和說明,而西方音樂史上,曲式結構的發(fā)展同樣經(jīng)歷了從產(chǎn)生到完善、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從巴洛克時期的帶再現(xiàn)的二部曲式到古典主義時期的奏鳴曲式,再到后期的各類混合曲式乃至自由曲式等,曲式的變化將曲式規(guī)范性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之間的矛盾切實體現(xiàn)出來,這種矛盾性的體現(xiàn)恰恰是音樂史發(fā)展不可缺失的。分析曲式結構之后,還需要對音樂語言進行分析。旋律作為音樂語言中的一項突出內容,實際上并非在音樂史的所有時期都能夠體現(xiàn)出來。學生在對相應的作品進行分析時,可以依照旋律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以及其在作品中所處的地位,判斷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而相比要保證判斷的準確性,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音樂史知識。
音樂作品的發(fā)展會受到音樂風格和樂器改進等因素的影響。在西方音樂史上,18世紀是古鋼琴的全盛時期,這也使得該時期的作品體現(xiàn)出了較為顯著的特點:以大量裝飾音對力度進行強化,同時確保音響持續(xù),分散和弦的各音在狹小的音程內分布。18世紀后期,早期鋼琴出現(xiàn),延音踏板進一步豐潤了古鋼琴的音色,尤其是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使用鋼琴進行公開演出后,更是掀開了鋼琴演奏和創(chuàng)作的全新篇章。[3]
3 結語
西方音樂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及產(chǎn)生背景,作品分析則能夠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分析,兩者的相互影響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于歷史知識和音樂知識的了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章為.論西方音樂史與西方音樂欣賞教學整合[J].戲劇之家,2018(25):187.
[2] 袁小夏.高校西方音樂史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優(yōu)化途徑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02):77-78.
[3] 魏彎彎.西方音樂史與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18(11):98.
作者簡介:劉佳(1988—),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