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對辦好思政課作了全面的論述。他特別強調要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并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這一論述十分重要,它啟示我們:學校思政課是與青少年的人生階段相適應的,為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好思政課,就需要考察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特別是精神成長的過程和特點,把“拔節(jié)孕穗期”具體化,為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提供支持,從而增強思政課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一、青少年精神成長的三個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在不同場合有過多次論述。青少年的成長是一個綜合過程,既有生理和心理的方面,也有精神的方面。總書記的論述是總體性的,涵蓋生理、心理和精神三個方面,而他所突出強調的則是精神上的成長,即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學校思政課當然要以學生的生理發(fā)育和心理成長為基礎,但其主旨在于促進和引領青少年的心靈塑造和精神成長。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使用過“灌漿期”這一術語來形容大學生的人生階段。在此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總書記又使用了“拔節(jié)孕穗期”這一引人矚目的說法。這兩個提法都是以莊稼作比方,生動地描摹出青少年精神成長的歷程和特點。
“拔節(jié)孕穗期”是一個概括性、象征性的說法,它從總體上提示出青少年時期成長的典型特征。從學理上科學把握這一表述的內涵,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它的總體性和概括性,深刻認識青少年時期在三觀樹立方面十分關鍵,因而需要精心栽培和引導;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它加以具體化,以展開青少年時期的內在過程。因為青少年時期本身有相當大的跨度,包含了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只要了解這些具體階段和過程,才能更好地掌握青少年時期的總體特征。
不論是“拔節(jié)”、“孕穗”還是“灌漿”,都是莊稼生長中的小階段,它們之間是略有差異的。這就表明,總書記的表述中已包含了對青少年時期不同階段的關注。從兒童到少年再到青年,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再到大學生,身心發(fā)育和精神成長會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因此,我們需要將“拔節(jié)孕穗期”加以展開,分成幾個小階段,以更加具體地描摹青少年的人生發(fā)展和精神成長。
我們要補上“拔節(jié)孕穗期”之前的起始階段,即播種出苗階段,如果沒有這個初始環(huán)節(jié)就談不到后來的“拔節(jié)”、“孕穗”和“灌漿”。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已有提示,比如“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對這種說法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從邏輯上講,思想政治素質與其他素質相比是邏輯在先,是人生的第一??圩?。如果思想品德的扣子沒有扣好,“三觀”有問題,那么后面的扣子也會跟著錯;二是從時間上講,人生的第一??圩痈鼈戎赜趶娬{青少年的初始階段,指的是“從娃娃抓起”。這可以說就是思想教育的最初階段,面對的是兒童和少年時期。而且總書記強調“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也明確地提示出了人生真善美的播種時期。
我們也要把“拔節(jié)”和“孕穗”略加區(qū)分,同時把“灌漿”加進去。這樣,青少年的成長就有了多個小階段,即播種、出苗、拔節(jié)、孕穗、灌漿等。從更具體的過程看,青少年成長也像莊稼成長一樣,可以區(qū)分更多小階段。但因為青少年的成長,特別是他們心靈的成長,是一個連續(xù)的有機過程,沒有可能和必要去做過于詳細的區(qū)分,而應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做法,即從中找出幾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并做基本的區(qū)別。例如,可以把播種和出苗合在一起,把生長和拔節(jié)放在一起,把孕穗和灌漿放在一起。
這樣,青少年時期的精神成長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播種出苗期、生長拔節(jié)期、孕穗灌漿期。它們大致對應于幼年、少年、青年三個階段,對應于小學、中學、大學三個學段,體現了青少年心靈成長的基本歷程,也體現了學校思政課的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
二、播種出苗期: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美好心靈的塑造是從播種開始的。學前教育特別是小學階段,是青少年精神成長的第一個時期,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起步階段。這個時期的任務,就是在學生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并使其發(fā)芽出苗。
首先,要把好種子關,確保我們所要播下的是“真善美的種子”。種子問題十分重要,是莊稼一切生長的基點。選種、育種從來是農業(y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育人來說,在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是思想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這里的“種子”,就是教育內容,是向學生傳遞的最核心思想信息。必須確保我們傳授的是真理,傳遞的是正能量。思政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體現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其次,做好播種工作,把真善美的種子埋進學生心田。好的種子必須埋進土里才能生根發(fā)芽。農民對土地充滿敬畏,對土壤細心涵養(yǎng),播種時加倍謹慎。同樣,思政課教師也應該對孩子的心靈充滿敬畏,給其滋養(yǎng)和愛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少年兒童的心靈都是敏感的,準備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習近平:《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日報》2014年5月31日)孩子的心靈世界十分單純,具有天然美好的趨向,是接納真善美種子的肥沃土壤。小學生聽老師的話,把老師當作權威。老師一定不能辜負孩子們美好的依戀和信賴,要用愛心去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用愛心去傳遞真善美的種子,用愛心把美好的種子埋入他們的心田。兒童心靈十分稚嫩,教育工作必須細心謹慎,切忌生硬和粗暴。
再次,播種之后還要澆水,助其發(fā)芽。種子有發(fā)芽的天性,良種更有旺盛的生命力,這種天性和生命力使它突破自我,生根發(fā)芽。但它也需要適宜的環(huán)境加以輔助。農民在播種之后還要澆水,就是助其發(fā)芽。美好的思想感情在學生心田里也有生根發(fā)芽的力量,但同時也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導。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思想,還要激活這些知識和思想,使其扎根于學生心靈,體現于學生言行。如果說“生根”是內化于心,那么“發(fā)芽”則是開始外化于言行。當然,生根發(fā)芽有一個過程。
最后,耐心等待種子發(fā)芽出苗。種子的發(fā)芽和出苗有一個醞釀和攢勁的過程,農民在做完該做的事情之后會耐心等待。心靈中的種子也是如此,思政課教師要有耐心,善于等待,在春風化雨中使孩子的心靈萌發(fā)真善美的幼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要根據少年兒童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美德,每一次活動不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讓同學們都得到傾心關愛和真誠幫助,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三、生長拔節(jié)期:精心守護好學生的成長
破土而出的小苗在陽光雨露下開始成長,并逐步進入迅速生長的“拔節(jié)”過程。可以說,從出苗到拔節(jié),是一個逐步加快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具有不同于播種出苗期的新特點。在經歷了小學時期的積淀后,中學時期學生的生長更為加快,特別到高中階段,學生身心方面有快速的生長,精神需要和精神成長也進入旺盛需要的時期。要適應學生身心迅速變化的特點,由淺入深地開設思政課,逐步加大思想政治的教育份量。
首先,要照看好幼苗,不使其受到傷害。剛剛長出的幼苗十分稚嫩,需要細心呵護。老師要守護好孩子幼小的心靈,為孩子樹起一道防護墻,防止惡言惡語和丑惡現象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在小學階段,孩子們已可以接觸到家庭和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并產生心理困擾和沖突。如果不能得到疏解和引導,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矛盾和扭曲。人的心理就好比一面鏡子。經過正常發(fā)育的心理是一面平整明亮的鏡子,能夠正確映現外部事物,使人得到正確的認識,而扭曲的鏡子則會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守護好這面正常的心鏡是思政課教師的重要責任。
其次,拿捏好教育力度,不要拔苗助長。美好心靈的生長有其過程和節(jié)奏,對此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心觀察,逐步加力。要根據幼苗生長的實際需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思想和精神營養(yǎng)。在尚未進入拔節(jié)、孕穗的快速生長期之前,不宜大量施肥澆水。在美好心靈塑造的過程中,前期的打基礎是特別重要的。打基礎的過程是一個漸進而不顯著的過程。它不容易看出成績和效果,但卻為以后的突飛猛進積聚力量。要深刻認識青少年精神成長中打基礎的極端重要性,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精神,源源不斷地向孩子的心靈世界傳遞營養(yǎng)和正能量。過多、過早地進行大量的理論知識灌輸,學生不僅無法吸取,而且會因“吃傷”而導致以后對理論的厭學。
再次,在迅速生長的拔節(jié)時期,要跟上思想營養(yǎng)。在經歷了一定時間的積累之后,植物就開始“拔節(jié)”,快速生長期就到來了。在拔節(jié)期的莊稼地里,會聽到植物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是十分神奇而令人驚嘆的。這是植物強大生命力的展現,表明植物的生長正在高歌猛進。這個時期的莊稼會需要大量的水分,以及充分的肥料。農民必須及時補水供肥,滿足莊稼生長的需要。思政課也是這樣。進入青春期的學生發(fā)育十分迅速,向著成年人的身體形態(tài)前進。不僅生理上,而且在心理和精神上也經歷著巨大的發(fā)展。因此,不僅要給學生以充足的生活營養(yǎng),也要給他們以充分的精神營養(yǎng)。特別是到高中階段,思政課知識性和思想性的內容、社會性和政治性的內容比過去有了較大的增加,這是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的。
最后,及時應對快速生長中出現的變化和問題。正是由于身體形態(tài)和心理結構上的快速變化,使學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處在變動和動蕩之中,甚至會發(fā)生一定的心理和精神的危機。同時,由于臨近高考,課業(yè)負擔不斷增加,從而更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在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問題已不鮮見。在心理壓力加大,甚至存在一定心理困擾和精神危機的情況下,心靈的成長會遇到阻礙,使正常的思政教育變得困難。而且,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叛逆性使學生不易接受老師的教育和引導。在這樣的情況下,思政課教師要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加強并善于與他們溝通,以他們所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傳遞思想政治信息,并以此助力他們的心理和精神的成長。
四、孕穗灌漿期:持續(xù)為學生增加思想營養(yǎng)
莊稼在經歷拔節(jié)的快速生長后,就進入到孕穗、抽穗和灌漿的醞釀果實的時期,并在向著成熟邁進。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開始專業(yè)學習的階段,為走向社會修學儲能。就其精神成長來說,有很大的需要和發(fā)展。真善美的種子在逐步結出果實,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初具輪廓和規(guī)模。高校思政課要適應這個時期的大學生的身心和精神發(fā)展的特點,以更大的信息量和更高的思想要求,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做了精辟論述,指出:“學生在高校生活,少則三年到四年,多則九到十年,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確引導。這好比小麥的灌漿期,這個時候陽光水分跟不上,就會耽誤一季莊稼?!保ā读暯疥P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7-38頁)這一論述為我們做好大學生思政課教育教學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首先,要深刻認識大學生處在人生成長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期”,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的“關鍵課程”地位。雖然整個青少年時期的精神成長都很重要,但大學生階段尤為關鍵。因為這是三觀正在形成而尚未定型的時期。這個時期邁出的任何一步,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他的精神面貌。正因為如此,大學思政課特別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學校領導要深刻認識思政課的特殊重要性,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思政課建設,思政課教師要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思政課教學。
其次,要精準把握大學生心理和精神發(fā)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搞好思政課教學。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還有很大的可塑余地。思政課雖然是思想理論性課程,但也必須關注學生心理和情感發(fā)展,幫助學生解決情感困擾,促進心理健康成長。學生知識體系的搭建尚未完成,對知識有著強烈的需求。加大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形成,也有助于學生價值觀念的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將成型而又尚未成型,處在一個比較微妙和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上。高校思政課的主要任務,就是用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立場來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幫助當代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再次,跟上陽光、水分,為學生提供充足精神和思想營養(yǎng)。一般來說,莊稼在孕穗灌漿的時候,自身的快速生長逐步停止,而轉入為結果而努力的時期。而對大學生來說則有一個不同,即它一方面身心仍處在迅速生長的過程中,同時又在孕育和形成自己的果實。這是雙重的使命和任務,從而加倍需要營養(yǎng)的支撐。因此,大學生教育,特別是思政課要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全面、更充分的營養(yǎng)。要增加知識的營養(yǎng),以合理的課程為學生傳授知識,并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自主獲取知識,特別是關于正確世界觀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要增強情感的營養(yǎng),以更好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涵養(yǎng)學生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自愛愛人,并愛國家愛人民,愛黨愛社會主義。還要增強價值營養(yǎng),以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充實他們的內心世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世界的塑造。
最后,及時矯正學生心靈成長中的變形和扭曲。學生心理的發(fā)展和心靈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思政課引導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思維方式,這是主流的方面。但也不能否認和忽視,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網絡中一些錯誤言論,都對校園和學生產生著影響,特別是一些錯誤思潮和敵對勢力制造的輿論,對一些學生有一定的影響。思政課要把建設性和批判性結合起來,在搞好正面教育的同時,發(fā)揮好自己的批判功能,幫助學生抵御錯誤思潮的影響,矯正學生中出現的偏差,幫助他們真正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