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摘要:《莊子》美學是中國古典美學意境說的源頭。其中追求“物我兩忘”的和諧境界對意境重視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思維提供了啟示,注重“有無相生”的統(tǒng)一關系為意境懷有虛實相生的審美傾向更新了思維,崇尚“得意忘言”的思維方式為意境追求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創(chuàng)造了靈感。
關鍵詞:《莊子》 古典美學 意境 淵源
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和目標》中指出:“對我們來說,軸心期成了一個尺度。在它的幫助下,我們衡量各種民族對整個人類歷史的意義?!雹僮鳛橹袊膶W在軸心時代的杰作,《莊子》一書具有重要的學術思想價值,在中國哲學、美學、文學等諸多領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美學思想的最初形態(tài)可追溯到軸心期,許多美學思想的萌芽與《莊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由此可見《莊子》對中國美學影響之深。因此,把研究中國古典美學與探求《莊子》的審美追求有機結合,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啟示意義。
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chuàng)的一個概念。⑦關于境的討論,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的《齊物論》,如“榮辱之境…‘振于無競(境),故寓諸無竟”“是非之境”等。③可見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較早萌生“意境”意識。童慶炳先生曾指出:“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④他將意境的三個特征分別概括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與“韻味無窮”。這三個特征,皆可與《莊子》中“物與我”“道與自然”及“言與意”相對應。
一、物我兩忘—情景交融
美學思想的誕生,起源于思想家對美學問題的終極思考和哲學追問。在對哲學命題的探究中,主體與客體的概念逐漸產(chǎn)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學思想正是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情”代表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觀世界,“景”象征了文學作品的客觀動機。這和中國古代詩歌開辟的“比興”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這組關系,中國古典美學更傾向于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且在幾千年前已有萌芽。從上古到近代,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是我國文藝美學探索的常見主題之一,“意境說”也隨之產(chǎn)生。雖然在這一時期,沒有關于“意境”完備的理論體系,但從先秦諸子典籍皆可探得一二,這些零星散布的美學追求深刻影響了中國古典美學?!肚f子》作為“意境說”萌芽時期的代表,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莊子》約成書于先秦時期,彼時的文學尚未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多蘊藏于各類古籍之中,因此《莊子》一書中有著大量的哲學命題,如對物我關系的討論與闡釋。其中,有些地方也將物表述為“象”?!拔铩薄跋蟆眱蓚€命題在《莊子》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由此可見其在《莊子》開創(chuàng)的美學世界里的地位。
《馬蹄》中曾描繪過莊子心中“萬物一體”的理想世界: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蹩為仁,踶歧為義,而天下始疑矣。⑤
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把現(xiàn)實事物化為聲色之形象,而且進一步指出聲色的玄幻不實,并因而落實在“用心若鏡”的境界中;提出以“氣”“一”等破除意象之間的壁壘,由“萬物齊一”的理解而主張“無情”“應物不藏”;提倡“無待于物”,即物我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從而達到精神自由。如陸象山所言:“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彼^精神自由,就是打破這種人自己設置的隔墻與關卡,解開心中的糾結,回歸存在的本源,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齊”。
《齊物論》曾講述了“莊周夢蝶”的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物化”一詞,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解釋:一方面,萬物都是“道”泛化的結果,是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并最終統(tǒng)一于“道”。因此,萬物在“道”的面前是沒有界限的。另一方面,在“萬物一齊”的基礎上,正是由于萬物之間沒有絕對界限,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難分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便是承認物我一體的同時,實現(xiàn)了主客體之間融合轉化的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莊周是主體,蝴蝶是客體,莊周面對夢境,發(fā)出感慨和疑問,正是主體與客體高度的融合,因主客合一,不知有我,故不知有物,遂物我兩忘。這和情景交融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效果頗為一致。情景交融也是強調主體與客體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境地,情是主觀世界的流露,景是客觀世界的描摹。作者往往因景生情,睹物起興;又因情所至,賦予自然外物以主觀感情。如對杜甫《春望》頷聯(lián)“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進行解讀時,很難明確判斷是作者因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而見花落淚,聞鳥傷情;還是花因感時而落淚,鳥為恨別而驚心。
《在宥》中通過鴻蒙和云的對話,具體闡述了“物化”之法:
鴻蒙曰:“意!心養(yǎng)!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痹茖⒃唬骸疤旖惦抟缘拢倦抟阅?。躬身求之,乃今得也?!?/p>
無論是“萬物一體”的世界、“無為物化”的境地,還是“物我難分”的狀態(tài),簡言之,即“物我合一”。在探討物我關系時,《莊子》更倡導物我兩忘,并將此看作達到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徑。至于物我兩忘與絕對自由關系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逍遙游》?!跺羞b游》作為《內篇》之首,又是全書始篇,客觀顯示了它在書中的重要性。此篇開頭便以夸張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宏大的自由,比如大鵬,上達九萬高空,遠通東南西北,看似自由,實際卻因身軀過于龐大而必須借助颶風之力。這一追求自由而不得的矛盾,不僅在此篇呈現(xiàn),而且成為貫穿全書的主題之一。一旦形成對外物的依憑關系,便會受到種種限制。即使看似達到自由之境,也必定建立在桎梏之中,而非真正的自由。要想達到絕對自由,就必須拋棄作為“物”的屬性,回歸自然,恢復本性,并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無己”的境界。
除此之外,在《莊子》一書中,還有大量的篇幅描繪那些擺脫日常困境、掙脫心靈束縛,超越命運桎梏的“神人”“至人”“真人”等系列形象。如:“故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保ā肚f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莊子·逍遙游》)“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莊子·齊物論》)
觀其形象,可謂是與天地大化合一,與自然共存。他們“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大宗師》),“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德充符》),“游心于淡”(《應帝王》)。從美學的角度看,“真人”的特點就是心靈與天地萬物的交流與融合,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美感。另外,“真人”的意象世界是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見,想要達到“真人之境界”,必須達到物我之間的完美統(tǒng)一。這些“真人”形象一定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反映,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融入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總之,莊子通過“物我兩忘”營構了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意境。這種對意境的自覺追求,實現(xiàn)了在原始道家思想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與升華,并為中國美學博納兼收打下基礎,提供靈感與啟發(fā)。唐劉禹錫“境生于象外”,司空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明王夫之“情景”,王士稹“神韻”,晚清王國維“有我之境”(作者主觀色彩較為鮮明,感情外溢的詩歌境界,多表現(xiàn)為宏大、壯美)與“無我之境”(作者主觀色彩較為隱晦,物我統(tǒng)一的境界,多表現(xiàn)為秀婉、優(yōu)美),從不同角度和層次深化了這一理論。
二、有無相生——虛實結合
宗白華在《美從何處尋》中指出:“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的‘靜照。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雹薮颂幍撵o照我們可以理解為意境產(chǎn)生的條件,即心如止水,靈魂空靈(類似于佛語中的頓悟)。美學中的意境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和具體的定義,而是處于“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的社會境界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的自然境界之間的一種存在。這一不確定性決定了美學意境中的關系。所謂“虛”,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切現(xiàn)實中不存在抑或不明確存在的事物;所謂“實”,則是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對象。美學正是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內涵與節(jié)奏,聆聽內心深處的呼喚;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為意象,窺探靈魂深處的需求和仰望。
老莊哲學都把“道”看作世界的本源?!独献印肥灼础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接下來便是對“有”“無”的闡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鼻f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道”的思想,把“道”描繪為“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簡言之,“道”就是自然規(guī)律,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不到,摸不著,但它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可以經(jīng)過實踐不斷加深對它的認識?!暗馈钡拇嬖跔顟B(tài)本身就是“有”與“無”的結合,并構成它們對立統(tǒng)一、相生相克的密切聯(lián)系。
莊子最早提出虛境,并將其大量運用在創(chuàng)作中?!短斓馈吩疲骸芭c天合者,謂之天樂?!边@種境界,來自最徹底的自我、最高度的覺悟。但這種天樂具體指什么呢?莊子在下文如是闡釋:“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謂之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中國有句古話:“萬物靜觀皆自得”“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彼囆g欣賞也需要心如止水,目空他物,擺脫現(xiàn)實世界的紛擾與喧鬧,在靈魂中創(chuàng)出一個虛境來。我們不難看出,“天樂者”虛空自身而無牽無掛,無論如何,皆保持著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正是由于他們遵循“道與自然”,并以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對話,因此他們可以獲得別人無法體驗的絕對自由,而這種自由,是建立在虛境的基礎上的。
書中也曾多次談到“有”與“無”的關系:“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保ā肚f子·齊物論》)⑦《莊子》中“有”“無”關系的討論還有很多,在此僅選取上述幾例。
通過直觀的審美體驗,我們不難看出《莊子》拒絕將這對看似矛盾的命題分離開來,而是強調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從而追求著一種“有無相生”的關系。
除“有”“無”這對范疇,《莊子》中還多處呈現(xiàn)虛構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一手法的嫻熟運用,主要表現(xiàn)在《雜篇》的寓言故事中。作者虛構了一個個“事假理真”的故事,雖為“孟浪之言”,卻“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從敘事理論來看,這是“虛境”,這些寓言通過虛構的人或事物,以神奇怪異之想象、荒誕無稽之言辭,塑造出生動活潑、形象鮮明的藝術形象群。從思想主題來看,這是“實境”,作者通過這些故事,將自己的主觀情思與哲理思想呈現(xiàn)給讀者。
另外,莊子在修辭上慣用夸張筆法,因此筆下的世界常??雌饋砣狈φ鎸嵏校⑽匆虼私o予讀者不愉快的審美體驗。相反,作者常常依托這種不真實的存在,為讀者鋪陳一個雄渾壯闊、浩蕩宏大的場景。如《莊子·逍遙游》:“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边@一壯觀場面與大鵬奮翔萬里之志向互為映襯,壯美難言,但在現(xiàn)實中幾乎不存在?!肚f子》還描繪了大量的絕壁之木,常生于懸崖峭壁,長于狂風暴雨,上有絕壁萬仞,下有奔騰激流,納日月生靈之精華,成遮天蔽日之形態(tài),芳春仲夏,寒秋嚴冬,孤身孑立,崢嶸不改。作者描寫此樹之前,對周邊環(huán)境可謂極力鋪陳,不惜筆墨,從而最大可能地還原自然的風貌,表現(xiàn)自然物不受人為影響的最初狀態(tài)。這一環(huán)境中的事物一方面來自現(xiàn)實生活,另一方面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存在相當明顯的距離。這種寫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實現(xiàn)虛實的融合。
總之,虛境是實境的升華,實境是虛境的依托。虛境要依托實境表現(xiàn),實境要在虛境的統(tǒng)攝下加工。二者相生相依、和諧共存才能達到優(yōu)美的意境。莊子較早地認識到有無的融合與統(tǒng)一,且將這一美學追求自覺運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開創(chuàng)“有無相生”的關系影響了崇尚“虛實結合”的后世文人。
三、得意忘言——韻味無窮
相比而言,“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出發(fā)點是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作品,“得意忘言”偏重于從文學接受的角度表達意境效果,屬于意境的審美特征。這三者的關系并不是截然對立,而是緊密融合的。正是由于“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因,才會達到“韻味無窮”的果。它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概念,往往與情、與理、與味、與趣相結合,而成為內涵豐富、意義獨特的命題。我們平常所說的“韻致”“情韻”等是韻味的其他說法。
《莊子·外物》首次探究了言意之辯:“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鼻f子提出“得意忘言”的命題,試圖對傳統(tǒng)意義上“語言”和“思維”這一對矛盾的解決進行探究?!巴浴辈⒎谴砬f子對語言文字的摒棄,而是強調語言作為符號系統(tǒng)的實用性與工具性。人們利用這套符號系統(tǒng)記錄思維的發(fā)展和信息的使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忘記創(chuàng)造語言文字的初衷——以“言”達“意”。此處運用“魚”與“荃”、“蹄”與“兔”的關系類比語言與意義的關系,強調使用語言的目的。這里的“忘言”和“得意”存在一種前后的邏輯關系:“忘言”的前提是“得意”,而不是沒有原則的“忘言”,否則很難接近使用語言的目的。在“得意”之后,便無所謂“言”的存在了。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對此做了進一步闡發(fā):“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偽,而畫可忘也?!雹嗤蹂鲞M一步闡釋了莊子對言與物關系的探討,并將這一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并概況為“得意忘象”?!把砸怅P系問題的提出和發(fā)展,對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chǎn)生了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注重‘言在意外的傳統(tǒng),并為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雹彡憴C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司空圖的《與極浦書》等均注意到語言的有限性,強調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重在追求內在神韻相諧而非外在內容相似。從這些理論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不斷探求言意關系,并始終強調文學批評不是對作品進行簡單的接受式復述,而是要求讀者注重體會言外之意、意外之旨,并以此為依托進行主觀加工,賦予文學作品以新的活力,不斷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從而使文學作品呈現(xiàn)豐富的內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逐漸形成了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tǒng),并為意境的美學理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莊子還明確提出了對“言”存在的必要性與實用性的懷疑:“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觳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边@段話從“言不達意”的角度,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言”在表達意義方面的局限,從而把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作動機、思維情感與存在于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情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達到一種意與境渾然相容、物與我合而為一的審美境界。李天道先生曾提出:“當‘意境的超驗性、直觀性及其對意在言外的推崇以‘意境構筑的流程呈現(xiàn)時,則傾向于詩意境域呈現(xiàn)的空靈性和精粹性。它以沖淡自然、‘象外之‘象的姿態(tài)向本然‘還原。這就是鍾嶸所說的‘文已盡而意有余?!雹庾髡咚非蟮?,正是言意統(tǒng)一而韻味無窮的審美境界。這一說法肯定了藝術思維與具體意象、創(chuàng)作主體與主觀情思的聯(lián)系,涵蓋了廣闊立體的空間,是對言意之辯的高度總結。
意境是一種抽象的境界,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意象就是表達意境具體特點的一種重要載體。戴叔倫說:“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边@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美學“大象無形”“言不盡意”“大美無言”的審美追求,即意境與讀者存在一定的距離,中間需要一條貫通的橋梁。有了意象這一具體概念的接引,許多難以言傳的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情和境得以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莊子在其書中,便多次使用意象,以達到和諧統(tǒng)一又韻味無窮的境界,在準確簡潔表意的前提下,兼顧為讀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建構出一個個靈動鮮活的意境世界。
由此可見,《莊子》中的“得意忘言”一說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典意境美學的發(fā)展與演變,為后世文學追求韻昧無窮的藝術效果創(chuàng)造了靈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意境范疇最早可以追溯到《莊子》,其中的“物我合一”對中國古典美學中“意境”重視“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思維提供了啟示;“有無相生”為“意境”崇尚“虛實相生”的審美傾向更新了思維;“得意忘言”為“意境”追求“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創(chuàng)造了靈感。我國古代文學對意境美學的探索,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先秦兩漢散文對“境”的探索、唐詩對“興象”之美的追求、明清“興在象外”之說,與《莊子》的美學追求在根本上是一脈相承的,意境美學在此基礎上辯證否定,并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獲得了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漸趨豐富,越走越遠。
①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和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頁。
②④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38頁,第239頁。
③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26、147頁。
⑤莊子:《莊子譯注》,楊柳橋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白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頁。
⑦莊子:《莊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頁。
⑨王弼:《周易略象·明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第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93頁。
⑨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頁。
⑩胡曉明:《美的觀點與中國文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頁。
參考文獻:
[1]莊子.莊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杜保瑞.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架構[J]哲學與文化,2006(7).
[3]朱光潛.談美[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笠原仲二.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M].魏常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5]支運波.意境范疇的莊子“無竟”之源[J].寧夏社會科學,2017( 3).
[6]孫燾.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7]王海鋁.意境的現(xiàn)代闡釋[D].浙江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