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一、教學從學生的問題開始
我們的教學慣于由老師導入新課,鮮有由學生提出問題開局的。這樣的教學都是為老師落實預先制定的教學方案的。長此以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就必須真思考,思考自己的真問題。何為真思考?就是思考那些屬于自己的問題或者學習同伴的問題。教師不能把教學僅僅局限在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上,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思考的欲望。
根據(jù)多元理解原則,一個文本到達讀者手中后,被閱讀的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尤其是產生的閱讀覺悟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可能有一些問題產生:這些文字說了什么?為什么用這樣的方式說?為什么用這樣的詞語、句式甚至標點?為什么我無法讀懂這些文字?教師如果把這些問題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突破口,一定被學生歡迎,因為,這些問題就是學生自己的真問題。比如,在學習《鄭和遠航》一文時,通過反復朗讀,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鄭和在遠離國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為什么能夠事先得到消息”?二是鄭和遠航總共有七次,可是文章只寫了第一次,為什么?三是鄭和遠航好像不是做生意,因為做生意怎么可能帶領這么多的軍隊呢?這三個問題對于學習課文來說很有價值,對于語文素養(yǎng)提高也有價值。
二、教學過程就是探究問題的過程
學生有了問題,通過什么方式來解決決定著培養(yǎng)怎樣的能力。老師和同學直接講解,把問題輕松消滅掉,是一種方法;老師引導提問者自我體悟找到答案,是一種方法。老師組織對這個問題有同樣興趣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攻關,是一種方法。
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來講,后兩者的結合比較好。只有讓學生經(jīng)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才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觀察分析、判斷對比、整合資訊、合作交流、驗證假設的能力,而這些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我體悟”:這個過程分三步:朗讀自悟——通聯(lián)驗證——交流調整。朗讀自悟,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朗讀思考,通過自我揣摩、自我體會,形成比較明晰的認識;通聯(lián)驗證,就是把形成的新認識通過聯(lián)系原有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進一步領會、反思、驗證,在聯(lián)想中澄清對問題的認識;交流調整,就是在獲得新的認識后,和老師、同伴交流、討論,從而明確獲得認識是否正確。無論正確與否都要找到原因:正確,就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概括為這種問題的解決策略;不正確,就找到思維不足的方面,再次進行調整,直到問題解決。
《鄭和遠航》一文的第一個問題“鄭和為什么能夠事先得到消息”,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解決的:如果能夠從文中找到答案,那就說明這篇文章的構思是嚴密的;如果找不到,那有可能就是課文以外的資料做佐證;如果前兩者都不存在,那就是違反史實的。究竟是哪一種,經(jīng)過反復閱讀、思考,學生最終從文中找到了答案。課文第4自然段有這樣的文字:“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國書遞交給國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guī)模宏大,使者的態(tài)度友好親切,沒有絲毫炫耀武力、威脅別人的意思,都表示熱烈歡迎;老百姓聽說明朝的船隊來了,也都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觀看。他們面對那些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寶船,個個驚嘆不已。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早就名揚海外,沿途的百姓聽說船隊滿載這些產品,都很高興,紛紛用香料、珊瑚、珠寶等去換取中國的土特產品。各地的商人十分樂意同中國人做生意。很多人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以表達友好的感情?!睆闹锌梢钥闯觯嵑偷牡絹硎艿搅藰O大的歡迎,人們愿意和他們交往,由此可以推測出當?shù)厝嗣駥τ诤1I的行為是了解的,應當是他們提前通知了鄭和。這樣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找到的答案應當是有說服力的。從學生的問題開始,教學活動才是為學生服務的。
三、按照知識個性來設計教學活動
知識可以分為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價值性知識。事實性知識需要重復訓練,不斷鞏固。需要維持的時間越長,重復訓練的次數(shù)和量就越大;方法性知識需要提供足夠多的時間來進行實踐,并通過實踐獲得。但是,因為教學時間的原因,老師大多都不愿意嘗試,所以,現(xiàn)行的教學模式都是講、練、考,把方法性知識轉為事實性知識;而價值性知識,隱含在各種材料中、實踐過程中、對話交流中,是自我領悟、長期積累、不斷驗證得到證實的那些信念、世界觀、為人處世的原則等等,這是知識系統(tǒng)中最穩(wěn)定的基礎。就語文教學來講,學習知識是必然的。關鍵是我們要弄清楚教學的知識是哪一種知識,選擇適當?shù)姆椒▉斫虒W,盡量避免教師“講知識”。就拿《七律 長征》這篇課文來講。一般的老師都這樣教學:
教學目標:1. 學習紅軍長征中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 理解關鍵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3. 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導入、背景介紹后,教師對“七律”和“長征”進行介紹(七言律詩的簡稱。一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格律較嚴,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有規(guī)定?!伴L征”是這首詩的題目),然后組織學習字詞(1. 給下列畫線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2. 解釋詞語。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接著用標注停頓號的方法指導朗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然后進行“整體感知”(要求:結合書下注釋及個人理解,自主質疑,合作釋疑,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最后“合作探究”兩個內容: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首先,我們來看教者這樣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作為小學階段第一篇標明《七律 長征》這樣題目的現(xiàn)代人寫的古體詩歌,題目應當作為重要的知識。課文后面的三道題應該是教學的主要目標: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暖”“寒”的意義;領悟首句總領全文的作用。但是,教者在上述案例中的三個目標,就偏離了教學的重心。
再來看教者把三個目標的知識設定的性質:“學習……氣概和……精神”,這是價值性知識,只可在學習進程中、朗讀背誦中體悟到,不可以明確提出學習;詞義及其感情被確定為“理解”,就把方法性知識改為“事實性知識”了,應當在“朗讀中體會,在理解中學會理解”;對于“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這也是屬于方法性知識,但是教者仍然定位為事實性知識,要求用“理解”的方法掌握。這樣的界定,一段時間學習之后,學生對于這些知識就會遺忘。
按照知識的個性設計教學活動,不妨這樣操作:
教學目標:1. 初步學習、領悟文體(七律)的知識,掌握它的基本特征。2. 借助背景資料理解“長征”,體會“紅軍不怕遠征難”在詩中的作用。3. 朗讀、背誦中體會七律詩的朗讀技巧,領悟“暖、寒”等詞語的用法和意義。
教學過程:
1. 課始映示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師生朗讀;
2. 接著映示《七律 長征》,師生通過多種方法嘗試朗讀,引導學生兩相對比:看看能夠發(fā)現(xiàn)什么?
3. 交流、討論后再次朗讀《七律 長征》后,映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引導學生對比《七律 長征》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交流發(fā)現(xiàn),最后歸納“七律”的基本特征,再次朗讀全詩。(這時候,學生能夠讀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了,教師稍作提示、糾正,強化一下,就開展朗讀比賽活動)
4. 詢問學生對“長征”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后,就抓住“長征”這個詞來進行表面化理解:“在中國革命史上,長征有著特殊的意義……”開始迅速進入背景材料的閱讀。
5. 交流閱讀感受,提問學生:長征給你的感覺是什么?教師歸結到一個“難”字,問:“難在何處?”
6. 學生交流后,教師相機板書一些“難處”,比如“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接著映示“紅軍不怕”四個字,老師范讀首句,引學生讀下文,要求讀出“不怕”的感情。
7. 組織學生交流:這不怕是空話嗎?引導學生利用文中這些詞語回答: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更喜、盡開顏,相機重點理解“暖、寒”的大意,并開展“換詞練習”,同時說出換詞的感覺和理由。
8. 最后背誦全詩,結束教學。
應當說,現(xiàn)在的教學基本按照知識的個性進行教學的,并且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實踐和操作中,這樣獲得的知識是方法性知識,一定會長久不忘。
四、欣賞每個學生的精彩觀念
“精彩觀念”一詞是達克沃斯對于兒童發(fā)現(xiàn)和表達的觀點稱呼。給“觀念”冠以“精彩”,可見創(chuàng)造者對于兒童的理解和贊賞。
教學進程中,面對兒童的看法、說法、做法,我們不能以教師的標準、優(yōu)等生、教材的標準來衡量學生,而要基于該學生的情況予以接受、褒獎、激勵。這是創(chuàng)新意識培育的前提。
在課堂中,只要教師時刻留心捕捉精彩觀點產生的時機,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培養(yǎng)感情的催化劑,再輔以藝術的處理,就能催生學生的精彩觀念誕生,捕捉到生成性課程資源。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時,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體現(xiàn)彭德懷與大黑騾子之間感情的詞句,學生們進行討論:
生1:書上怎么說彭德懷對警衛(wèi)員說話時語氣是平靜的呢?他要殺老伙計了,為什么顯得那么平靜呢?
師(先一愣):是嗎?(猶疑地)是呀!看來這個“平靜”還真是值得深思。(期待地)
生2:我覺得這里用“平靜”不太好。記得我有一個好朋友轉學的時候,我去送他,離別時我的心情難過極了。而彭總對于大黑騾子的感情那么深,現(xiàn)在要永遠地離別了,他的心情怎么可能是平靜的呢?應該是十分悲痛的。
生3:我不同意你的說法。彭總是部隊的指揮員,考慮的是每一位和他出生入死的戰(zhàn)友?,F(xiàn)在整個部隊處于饑寒交迫的境地,食物已成了燃眉之急。如果犧牲大黑騾子這一位“戰(zhàn)友”,而能夠讓更多的戰(zhàn)友走出草地,彭總又怎會為自己和大黑騾子之間的感情而難以割舍呢?
生4:是的,我同意。彭總愛大黑騾子,可更愛戰(zhàn)士們。彭總做這個決定時,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是巨大的,在這“平靜”的背后我讀到的是彭總大海般的胸懷和高山般的情義。
生5:我現(xiàn)在明白了,彭總知道大家和他一樣對大黑騾有感情,如果他情緒激動,整個部隊就可能會一片混亂,所以他的心里再難受,也不能讓其他戰(zhàn)士察覺,只有壓抑著澎湃的心潮,只能“平靜地說”。這就是一位大將的風度。(教室里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學生在質疑中深入探究,在討論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這是精彩觀念的誕生,也是學習能力的提升,更是智力的發(fā)展。
五、教學以問題結束
每一堂課都是教學工作進程中的一個片段,不是教學的終點而是教學起點,如果一堂課結束解決所有的問題了,這堂課是成功的課,但不一定是有創(chuàng)造意義的課堂。創(chuàng)造意義的課堂應當激發(fā)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每堂課都要以問題作結。課堂結束的問題,可以是課堂沒有能夠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教師故意設置的問題。就拿上文中學生對于“鄭和遠航”的真實意圖的提問,因為課上沒有時間繼續(xù)討論,老師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關于鄭和遠航的真正目的,這是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老師愿意和大家繼續(xù)探討并且在兩天之后交流結果。老師期待著大家的精彩回答?。ㄟ@時候,有學生大聲說:我們也期待著老師的精彩點評??梢?,學生對于這個問題是愿意繼續(xù)探究的)學習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老師在結課之前拋出了這樣的話題:同學們,你們思考過課文題目為什么用《埃及的金字塔》,而不直接寫《金字塔》呢?這當中一定有原因。你研究后有新的收獲,可以用這篇文章的方法來闡述。這樣的結尾多好:其一,激發(fā)學生探究課文以外的知識,拓展閱讀;其二,促進搜集資料形成研究報告,這是仿寫說明文。
堅持創(chuàng)新性原則,師生才能夠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經(jīng)驗,展露各自不同的創(chuàng)新思維,一起建構對事物的新看法。這種建構又反過來促進創(chuàng)新意識的增強。這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了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在創(chuàng)新性原則指引下,每個學生、每位教師培育著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地發(fā)展著,這就是創(chuàng)新性原則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如皋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