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琳
【關鍵詞】“三貼近”;新聞素材;記者
貫徹落實“三貼近”是符合新聞規(guī)律和新聞屬性的新聞之本。貼近實際不僅是新聞的基本要求,更是新聞真實性的根本保證,同時也是新聞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和傳播價值的實現(xiàn)。貼近生活是新聞的源頭活水,只有貼近生活,才能讓新聞線索源源不斷,才能讓新聞工作者在感受生活中體會自己的責任與意義。而貼近群眾則是新聞的落腳點和新聞媒體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聞傳播形式和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因為只有貼近群眾,才能讓新聞廣泛傳播。也只有貼近群眾,才能使新聞作品的影響力不局限于事件本身的動態(tài)變化而成為具有深遠的意義的經(jīng)典。
“三貼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高度概括總結了新聞的基本規(guī)律。近年來,無論重大題材,重大事件的成功報道;還是典型人物,百姓故事的感動中國,無不在證明,貫徹落實“三貼近”原則,無論對于新聞作品本身的真實可信,還是對于新聞工作者的人生價值實現(xiàn),抑或是對于新聞事業(yè)的健康蓬勃發(fā)展來說,都是必須尊重和遵循的根本要求。
新聞作品作為一種反映和紀錄最短時距社會生活的手段,必須注重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視角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把體現(xiàn)黨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報紙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使報紙的功能不斷得到增強和完善。而要實現(xiàn)這些要求,“三貼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在這里,我們主要談談如何在“三貼近”原則指導下,憂患題材在新聞中的選擇和應用。
新聞工作干預生活的功能與生俱來,選擇適當比例的憂患題材報道理應成為干預生活的重要途徑。因為,無論生活主流是什么樣的,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憂患現(xiàn)象是無法滅絕的。我們選擇憂患題材作為新聞素材,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展現(xiàn)新聞素材中的憂患因素,使大多數(shù)人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或認同,從而形成一種有力的社會輿論,有助于憂患因素現(xiàn)象本身的消滅。
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yè)必須高度重視億萬人民的主人地位,忠誠地為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服務,鄙視、漠視人民及其需要,不僅是對人民的損害,也是對黨的新聞事業(yè)的損害。具體來講,新聞報道之所以要選擇適當比例的憂患題材或事實,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是源于新聞本質的需要。生活的本質起初不外乎代表光明面的主流和代表陰暗面的支流。新聞要客觀公正地反映生活本質就毫無例外地要反映陰暗面中的憂患因素,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二是從增強傳播效果考慮。當前新聞傳播中受眾逆反心理尤為明顯,“正面宣傳反面”或為受眾的共有心態(tài),宣傳動機和實際效果往往呈反比例增長,這和長期以來對“正面宣傳為主”的曲解有關。傳播策略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三是我們展現(xiàn)憂患素材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消滅憂患。這也是我們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所應遵循的一個標準。什么是正確的輿論導向?我們認為,新聞事實只要能催人深省、讓人感情產(chǎn)生巨大的波瀾,形成巨大的社會輿論,從而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或消除,這就是符合正確的輿論導向的。
某報曾刊登的《重壓下的小姐倆》一文,報道了一位年僅12歲的姐姐和年僅9歲的弟弟在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又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癥后成了“孤兒”而面臨輟學的悲劇性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各界有識之士紛紛提供援助,民政部門又將姐弟倆納入了低保。本報相繼以《千斤重擔眾人擔》和《重壓下的小姐倆有低保了》為題進行了連續(xù)報道,在反映了悲劇事件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社會的美好風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再如某報2007年4月18日一版《林老師為了學生去打工》一文,客觀報道一位年僅26歲的教師為了供養(yǎng)一名貧困學生(孤兒)而去做兼職的事件,雖然教師是不允許做兼職的,但林老師的行為本身是不應受到指責的。文章見報后,有關部門對那名貧困學生做了妥善安排,多所學校準備為孩子提供學習機會。這些新聞事實本身都帶有憂患色彩,但正是這些憂患色彩一次又一次地喚醒著人們,為了消除這些憂患而進行著共同的努力。
“三貼近”的提出,體現(xiàn)了按新聞工作規(guī)律辦事的內在要求。因而,做到“三貼近”,必須克服簡單化、一般化、表面化。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的新聞報道為例,改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少報、不報,而要善于從讀者角度看問題,把黨的意志同人民的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同群眾的思想、感情、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讀者感到黨報是工作、生活中的良師益友,感到黨報的報道、評論與己息息相關。例如,某報多年前刊發(fā)的《誰為鶴崗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貢獻,我們就把誰奉為座上賓——市政府為外來投資者發(fā)放貴賓卡》和2008年9月30日刊發(fā)的《郊區(qū)敬老院昨日剪彩,百名老人喜遷新居——72歲的五保老人付文獻雙手豎起大拇指“共產(chǎn)黨讓我過上幸福生活”》等文章,都是領導活動,按照常規(guī)的寫法,就是交待完時間、地點、事件后,寫哪位領導出席活動并在講話中提出什么要求等,干干巴巴的沒有味道。記者在寫稿時沒有按照常規(guī)的寫法去寫,而是緊緊抓住兩個活動中的“為外來投資者發(fā)放貴賓卡”和“五保老人雙手豎起拇指稱贊共產(chǎn)黨讓我過上幸福生活”這兩個閃光點去展開,領導的活動日程一筆帶過,這樣,既報道了事件,又突出了新聞事實,抓住了人們的眼球,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成為會議活動報道的成功范例。如果會議報道和領導的活動都能從新聞的主體出發(fā),把那報紙的可讀性必定會大大增強,受眾也會樂于接受。這也是“三貼近”的具體體現(xiàn)。
顯然,“三貼近”對編輯記者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等,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滿足于按部就班的人,是不可能在“三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