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剛
摘 要:在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兒童的教育,而兒童教育也因各種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與教育改革等情況,逐漸發(fā)生教育方式與體制上的改變。但相對于正常兒童的教育重視程度,人們對聾啞兒童這類特殊群體則比較忽視,這使得聾啞兒童教育水平受到了一定阻礙。對此,針對于聾啞兒童教育的風險,本文在詳細闡述聾啞兒童人格行為特點的基礎上,對如何有效開展聾啞兒童教育進行了相關探討,以對聾啞兒童教育改進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聾啞兒童 兒童教育 教育問題
引言
在兒童教育群體中,聾啞兒童所占的比例也比較高,這類兒童大部分是天生的生理殘疾,也有一部分是后天疾病引發(fā)的,其與正常兒童相比,在聽力和語言方面的缺陷,使得其接收教育的難度比較大,人格與心理都會比較出現(xiàn)問題。根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現(xiàn)階段聾啞兒童達到了將近三百萬左右,由此數(shù)據可以看出,聾啞兒童教育群體的龐大,而若沒有對聾啞兒童實現(xiàn)良好的教育,也難免會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性與人才培養(yǎng)水平,因而重視對此類兒童的教育更是十分重要。為此,本文主要合理化探討了聾啞兒童的教育。
一、聾啞兒童的人格行為特點
聾啞兒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其在實際生活中,對于外界信息的接收與學習,要比正常兒童難度高的多,因而致使其在接收教育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人格行為特點比較突出化。根據調查資料統(tǒng)計顯示,聾啞兒童的人格行為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而合理對聾啞兒童人格行為特點進行了解,也利于更好的對聾啞兒童進行相關教育。[1]
1.自卑情緒
雖然我國聾啞兒童的數(shù)量比較多,但聾啞兒童在實際生活中接觸的人群,大部分為正常人群,而兒童作為天性愛玩的階段,聾啞兒童在面臨一些生活問題時,其生理上的缺陷,逐漸會使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進而可能會使聾啞兒童對社會交際產生自卑情緒。其次,聾啞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其通過手語的交流方式,必然會給聾啞兒童帶來異樣的眼光,這種情況下,聾啞兒童在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可能對自身缺陷更加的厭惡,這可能會導致聾啞兒童的自卑心理越來越嚴重。[2]
2.焦慮與抑郁
先天具有缺陷生理殘疾的兒童,在開始進入到社會生活后,其學習和生活方面的不便,會讓聾啞兒童對日常生活產生焦慮心理,特別是后天出現(xiàn)生理缺陷的兒童,其更是無法接受生理上的缺陷,這導致大部分聾啞兒童都具有一定的焦慮與抑郁心理。其次,聾啞兒童在接收教育時,由于學習難度比較大,聾啞兒童心理上往往不愿意落后,競爭心理太強,這導致一些學習水平比較低的聾啞兒童,可能在這種競爭氛圍較強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容易出現(xiàn)焦慮與抑郁的心理,久而久之,影響到了聾啞兒童的心理健康。[3]
3.不懂感恩與回報
人們在進行情感交流時,多是通過語言的方式進行表達,但聾啞兒童因生理上的缺陷,使得聾啞兒童在情感交流方面,具有一定的交流難度,很少去主動與人進行情感交流。其次,聾啞兒童生理上的缺陷,使得大部分聾啞兒童的自尊心比較強,在面對一些陌生人的幫助時,聾啞兒童可能會覺得自尊心受損或產生自卑心理,因而可能會覺得社會對于其的幫助是一種歧視,從而使得其對于別人的幫助經常不知道感恩,這可能使聾啞兒童的情感表現(xiàn)方式比較冷漠。[4]
4.對事物認知停留于表面
正常兒童在對事物進行認知時,是通過看、說、聽等方式進行了解的,而聾啞兒童由于聽力和語言存有生理缺陷,使得聾啞兒童只能依靠看對事物進行認知。相對于聽力和語言帶來的感受,聾啞兒童對于外界的認知不夠深入,對事物的認知只是停留于表面,這種情況,使得聾啞兒童對于各種事物與事件,想法不夠正確或單純,也更無法去分辨事物中蘊含的情感。
二、有效開展聾啞兒童教育的措施
1.實施多元化的心理教育
對聾啞兒童開展有效的教育,首先需要確保聾啞兒童具備良好的學習心理,以使得其能夠以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學習過程中的一切事物。為此,在對聾啞兒童進行教育前,家長與教師都需要注重于對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具體而言,家長作為聾啞兒童接觸最多的人,家長需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去引領聾啞兒童接收生活事物,并且可以適當通過書籍或發(fā)現(xiàn)聾啞兒童特長的方式,讓聾啞兒童更多方面的接觸社會,使得聾啞兒童的心理能夠處于健康的水平。教師則需要根據聾啞兒童的學習表現(xiàn),去對聾啞兒童的心理進行合理化引導,并邀請家長配合對兒童的心理教育,使得聾啞兒童的自卑、抑郁心理能夠得到有效改善。[5]
2.指導其模擬社會實際生活
對聾啞兒童進行教育的目地,是為了培養(yǎng)聾啞兒童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讓聾啞兒童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中。因而聾啞兒童學校在對聾啞兒童開展教育時,不能采用全封鎖式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根據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與變化,為聾啞兒童創(chuàng)建一定的生活場景,然后在根據聾啞兒童的生活場景表現(xiàn)情況,對聾啞兒童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與生活方式改進,使得聾啞兒童的心理素質與生活能力能夠顯著增強,提升其知識學習與社會適應的能力。[6]
3.采用特殊教育方式 提升聾啞兒童認知能力
在對聾啞兒童進行教育時,教師需要根據聾啞兒童的生理特點,對聾啞兒童進行特殊方式的教育,如手語、看唇語、表情傳遞等方式,以提升聾啞的日常交流能力,讓聾啞兒童能夠最大程度的感受各種事物與情感。其次對于一些具有身體缺陷,如腦殘、自閉等類的聾啞兒童,需要針對性的制定教育方式,進而有效增強聾啞兒童的認知能力,促使其有效接收相關教育。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每年的聾啞兒童數(shù)量,以3萬多的數(shù)量趨勢進行增長,在這種群體數(shù)量不斷增多的情況下,為確保社會穩(wěn)定性與兒童受教育水平,重視于聾啞兒童的教育也愈發(fā)重要。為此,相關人員在進行聾啞兒童教育時,應當根據聾啞兒童的人格行為特點,在遵循聾啞兒童生理情況的基礎上,對聾啞兒童進行合理化的教育,以使得聾啞兒童能夠具備良好的社會交際心理與能力,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張愛菊.淺談聾啞兒童健康教育[J].現(xiàn)代交際,2013,(4):16-18.
[2]李曉波.言語過錯方與聾啞兒童的語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82-89.
[3]魏然.淺談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成長的重要性[J].中國音樂教育,2016,(12):67-68.
[4]李風.聾啞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健康教育芻談[J].課外語文,2018,(30):16-18.
[5]孫旭.探析聾啞兒童的人格行為特點與特殊教育[J].赤字,2016,(18):82-89.
[6]余俊.言語過程中與聾啞兒童的語言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