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中亞伊卡特看新疆艾德萊斯的起源

2019-07-17 07:18張?zhí)祢?/span>
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扎染中亞卡特

張?zhí)祢?/p>

艾德萊斯是產(chǎn)自我國新疆地區(qū)的著名絲織品,它將獨特的扎經(jīng)染色技術(shù)和明艷的色彩圖案相結(jié)合,呈現(xiàn)出濃郁的民族特色。作為維吾爾族女性的標志性衣料,如今的艾德萊斯已然成功走向國內(nèi)外市場,但長期以來學界關(guān)于艾德萊斯的起源問題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在梳理相關(guān)學術(shù)史的基礎(chǔ)上,借助英文資料,通過艾德萊斯與中亞伊卡特的對比研究,進一步探討艾德萊斯的起源問題。不當之處,謹請方家指正。

一、艾德萊斯起源的學術(shù)史分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們便嘗試從田野考古、文獻和實物資料、語言傳播等多個維度,對新疆艾德萊斯的起源問題進行探討,試圖找尋艾德萊斯產(chǎn)生的具體時間,但尚未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

新疆和田市洛浦縣吉亞鄉(xiāng)是現(xiàn)今艾德萊斯的集中產(chǎn)地,劉穎等學者對當?shù)赜嘘P(guān)艾德萊斯的民間記憶進行了田野考察。當?shù)厥止I(yè)者聲稱:“艾德萊斯的手藝是從祖輩傳下來的,傳到他們是第四代或者第五代。”他們頗為自豪感地認為:“艾德萊斯歷史悠久,有一兩千年的歷史,甚至還有說三千年歷史的。”①可以想見,這種民間記憶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或能作為探討艾德萊斯起源的參考,但難以形成具有說服力的證據(jù)。

買買提名·沙比爾根據(jù)公元11~12世紀的維吾爾手抄本ALP ATA TAZKIRASI中發(fā)現(xiàn)的公元前6世紀波斯王子西亞韋赫思身著黑色艾德萊斯綢的傳說,認為艾德萊斯綢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②夏克爾·賽塔爾等學者予以反駁,認為公元前6世紀的中國尚處于春秋時期,只有中原地區(qū)才能生產(chǎn)絲綢,并且直到公元6~8世紀波斯才出現(xiàn)了“艾德萊斯”一詞,因而此說實難信從。③此外,《古代維吾爾語詞典》中也收錄了“艾德萊斯”一詞,并明確指出該詞出現(xiàn)在13世紀末喀什噶爾詩人阿合買提·玉格乃克的《真理入門》中。④路甬祥、錢小萍等學者根據(jù)《拉失德史續(xù)編》認為,艾德萊斯在13世紀末已經(jīng)產(chǎn)生,因為在察合臺汗攻占高昌城后分配的戰(zhàn)利品中便有艾德萊斯。⑤這與《古代維吾爾語詞典》記載的時間較為吻合。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艾德萊斯實物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學者認為它們是新疆地區(qū)敬獻給乾隆皇帝的貢品,不晚于18世紀末。⑥而根據(jù)19世紀游歷新疆的一位俄國軍官回憶:“節(jié)日里,在中亞各城市的集市上,經(jīng)??梢杂龅皆S多人穿著阿德里亞斯的、綢子的、甚至錦緞的袷袢,很多窮人也穿印花布的袷袢?!雹哌@里的“阿德里亞斯”是俄語艾德萊斯的音譯,這段記載表明艾德萊斯在19世紀的新疆地區(qū)已經(jīng)相當流行。上述文獻記載和實物資料雖然可以大致展現(xiàn)艾德萊斯由珍貴罕見到普及流行的發(fā)展過程,但在艾德萊斯的起源問題上并未提供多少明確的信息。我們知道,工藝、色彩和圖案等元素是構(gòu)成絲織品特質(zhì)的關(guān)鍵所在,而這些在《古代維吾爾語詞典》和《拉失德史續(xù)編》中并無任何說明,因而僅憑以上零碎的記載便將艾德萊斯的起源定于元末明初甚至更晚的明清時期,恐有武斷之嫌。

李大保、李吟屏等學者試圖從“艾德萊斯”一詞的語言傳播角度探尋其起源問題,他們認為“艾德萊斯”一詞可能源自古希臘神話中的“阿特拉斯”:“在希臘神話中有個名叫阿特拉斯的巨人,奉宙斯之命,用頭和雙手支撐著天空。到后來,在歐洲有些建筑采用阿特拉斯巨人像做柱子,支撐建筑的屋頂,寓意有力量,并作為裝飾。后來就把這類柱子叫做阿特拉斯……”⑧在這段引文中,我們實難看出希臘神話中的“阿特拉斯”和“艾德萊斯”之間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此外,根據(jù)《土耳其百科全書》:“6~8世紀伊朗織造出的布料上有大量動物形象的狩獵紋錦,這種圖案被稱為阿特拉斯。此時正值薩珊王朝,絲織、棉織都很興盛……后來在突厥語中的阿特拉斯僅指那種染經(jīng)顯花的特殊織物?!边@可能是作為織物名稱的“艾德萊斯”的正源。⑨從語言傳播角度來看,維吾爾語屬于突厥語系,“艾德萊斯”一詞源于突厥語“阿特拉斯”雖有可能,但這種名稱轉(zhuǎn)變究竟發(fā)生于何時、名稱轉(zhuǎn)變是否等同于絲織技術(shù)的傳播,作者未有詳述。可見,其名稱轉(zhuǎn)變背后的名實問題仍難以厘清。

總之,關(guān)于艾德萊斯的起源,無論是從田野考察、文獻或?qū)嵨镔Y料還是語言傳播等諸多角度,所得出的結(jié)論不僅差異頗大,且支撐各結(jié)論的論據(jù)都較為薄弱,難以形成共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者致力于從絲織品的織造工藝去探尋艾德萊斯的起源。如李安寧等認為,艾特萊斯的前身應(yīng)當是1975年在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發(fā)現(xiàn)的“茂花閃色錦”。原因在于這件“茂花閃色錦”的經(jīng)線是分段染色的,即將經(jīng)線按照設(shè)色的要求,把不需染色的區(qū)段進行包扎,再進行染色,使經(jīng)線呈現(xiàn)出一段段不同的色彩效果,這與艾德萊斯的染色織造工藝極為相似。⑩遺憾的是,作者并未就這件“茂花閃色錦”的原產(chǎn)地提供有力說明,只是推測它可能來自喀喇汗王朝(其統(tǒng)治范圍包括今哈薩克斯坦和我國新疆喀什地區(qū))。但相較于模糊的文獻記載或語言傳播研究帶來的名實問題,作者致力于織造染色技藝的研究方法或許更接近問題的答案。與織染技藝共同組成絲織品特質(zhì)的,還包括色彩、圖案等元素,在探討艾德萊斯起源問題時,對這些元素的考察同樣不能忽略。

二、艾德萊斯與中亞伊卡特的對比研究

艾德萊斯的制作工藝與中國傳統(tǒng)的扎染工藝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扎染面料是先織后染,艾德萊斯則是先染后織。?何為“扎染”?余濤先生對此做了詳細闡釋:“扎染古稱‘絞纈’和‘撮纈’……所謂絞纈是用線繩來扎束布帛,入染后拆放開來即自成花紋?!?《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三年“請發(fā)左藏惡繒染為彩纈”,胡三省注曰:“撮彩以線結(jié)之而后染色,既染則解其結(jié),凡結(jié)處皆元白,余則入染色矣,其色斑斕,謂之纈。”?即用繩線捆扎已然織好的布帛,進行染色,解開繩線后,捆扎之處保持原來的顏色,而其余部分染出色彩?!袄i”,意謂斑斕之色彩,后來也泛指染色顯花的織物和染色顯花的方法。?我國新疆地區(qū)艾德萊斯綢的絞纈扎經(jīng)法是先把經(jīng)線扎捆染上花紋,然后織上素色緯線,由于絲的拉力不同和染液的滲透力不一,花紋自然形成參差不齊的輪廓線,并出現(xiàn)了深淺不同的色暈,形成獨特的效果,既有國畫水印的痕跡,又有漸變褪暈的效果,層次感十分明顯。?可以說,這種先扎染經(jīng)線、再進行織造的染織技藝是艾德萊斯區(qū)別于中國其他地區(qū)絲織品的主要特質(zhì)之一。

然而,這種先捆扎絲線、再進行染色的技術(shù)并不為新疆地區(qū)所特有,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有類似的扎染工藝。這種工藝在不同的語言中有不同的稱呼,比如波斯語中稱“Abr”,意為“高天上流云”,在阿拉伯語中稱“asab”,在土耳其語中稱“ipekshahi”,在北印度稱“patola”等等。?其中,馬來語中的IKAT(中譯名為伊卡特)已成為國際比較通行的扎染術(shù)語。伊卡特,即扎、捆之意。?根據(jù)國外學者的研究,伊卡特的染色技藝主要分為扎經(jīng)、扎緯和扎經(jīng)緯三種,其中扎經(jīng)是最為簡單的,它只需捆扎經(jīng)線染色就能得到圖案,而扎緯和扎經(jīng)緯的工藝較扎經(jīng)更為復雜。?新疆艾德萊斯的染織工藝就是典型的扎經(jīng)染色。

筆者在英國查閱扎經(jīng)染色技藝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原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亞洲司助理館長羅比·克拉克(Ruby Clark)寫的《中亞伊卡特——來自于羅氏的收藏》(Central Asian Ikats from the Rau Collection)一書。羅比·克拉克在書中詳細介紹了他收藏的來自喀布爾、布哈拉、費爾干納等中亞城市的一種絲織品,并根據(jù)“賦予其獨特圖案和絢麗色彩的扎染經(jīng)線技術(shù)”?將其命名為“Central Asian Ikats”,即中亞伊卡特。我們將中亞伊卡特的織造流程和艾德萊斯進行了詳細對比,列表1如下。

如表1所示,新疆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的織造流程都可以大致劃分為繅絲、扎經(jīng)染色和紡織三個步驟,其中除個別步驟中使用的工具存在細微差異外,兩者的染織流程幾近一致。染織流程的高度一致性,凸顯了二者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除織造工藝外,色彩、圖案等也是構(gòu)成絲織品特質(zhì)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新疆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在色彩特質(zhì)上也頗為相似,二者皆以明亮、艷麗的表現(xiàn)風格為主,色彩構(gòu)圖也都呈現(xiàn)出強烈對比、多色渲染或色段頻繁變化等特征。所用染料主要取自天然植物和少量礦物,如紅柳根、石榴皮、核桃皮、蘭草、茜草、藏紅花和礬綠、石墨等。?此外,二者在不同顏色的交接處都采用了漸變的暈染效果來展現(xiàn),即無限圖案的特征。?

除了色彩特質(zhì)上的相似性外,新疆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在圖案紋飾上也有諸多共通之處,如表2所示。

可見新疆地區(qū)的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的圖案素材多以日用器物、植物、花卉和幾何類紋飾為主,其中梳子、流蘇、石榴、菱形、鋸齒形以及公羊角、孔雀羽毛都是二者較為常見的紋飾,但新疆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的動物或人物紋飾都不豐富,僅有的公羊角、孔雀羽毛或法蒂瑪之手也只是動物、人物身上的局部,幾乎看不到動物或人物整體圖案的呈現(xiàn)。當然,也有部分圖案紋飾為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各自所獨有,如中亞伊卡特上的法蒂瑪之手,這可能受到當?shù)匚幕蛩氐挠绊懀?但總體來看,二者在圖案紋飾上仍具有較大的共性。

筆者于英國各大博物館搜集了諸多相關(guān)圖片資料。為了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二者在色彩、圖案上的相似性,我們選取了以下兩組圖片進行比較。先看第一組圖片:圖1為清代新疆上貢的艾德萊斯綢,圖2為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地區(qū)織造的中亞伊卡特。從色彩上來看,二者皆以黑白兩色為主色,并配以紅色和藍色等輔色,顏色對比強烈,并且都以洗手壺紋樣和突出種子、果實特征的巴旦木為主要圖案,類似巴旦木等植物的種子在整個中亞地區(qū)都具有強大生殖力和繁衍后代的文化寓意。新疆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明顯地受到了中亞各民族共通文化因素的影響。

表1:艾德萊斯與中亞伊卡特的織造流程對比

表2:艾德萊斯與中亞伊卡特的圖案紋飾對比

圖1: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艾德萊斯

圖2: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藏中亞伊卡特

圖3:英國牛津阿什莫利博物館藏艾德萊斯長袍

再看第二組圖片,它們分別是艾德萊斯長袍和中亞伊卡特長袍:圖3拍攝于牛津阿什莫利博物館,為喀什噶爾國王贈送給英國商人探險家羅伯特·肖(Robert Shaw)的艾德萊斯長袍,時間大約在公元1868年左右;圖4為中亞伊卡特長袍,具體織造地點不明,織造時間大約在19世紀中葉。雖然圖片中的艾德萊斯長袍以洗手壺紋飾為主,而中亞伊卡特主要為橢圓形紋飾,但仍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在色彩搭配上的強烈相似性。而且,二者在圖案布局上呈現(xiàn)的對稱、重復和有規(guī)則地排列等特點都非常地接近。

就以上對比研究來看,新疆地區(qū)的艾德萊斯無論是在染織技藝、色彩搭配,還是圖案構(gòu)成方面,都與中亞伊卡特有著極大地相似性。染織技藝上它們都屬于扎經(jīng)染色一類,色彩搭配上均呈現(xiàn)出活潑亮麗的對比和暈染效果,圖案方面也具有許多相似的紋飾,如皇冠、梳子紋樣、水壺等。新疆艾德萊斯和中亞伊卡特在絲織品核心要素上的高度相似凸顯了二者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性,可以說,新疆地區(qū)的艾德萊斯就是另一種形式的伊卡特。

三、伊卡特的起源探討

既然新疆艾德萊斯就是中亞伊卡特的另一種形式,那么對艾德萊斯起源的探尋便可以借由中亞伊卡特的起源而獲得答案。關(guān)于伊卡特的技術(shù)起源,學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研究。

一是關(guān)于古代中亞紡織業(yè)的研究。中亞位于中國和地中海自然貿(mào)易通道的中心,塞種人、帕提亞人、希臘人、庫申人、粟特人和土耳其人等曾在此建立了富有的王國。從公元1世紀早期到19世紀末,紡織品始終在中亞貿(mào)易中占據(jù)主要份額,紡織手工業(yè)成為當?shù)氐闹饕a(chǎn)業(yè)。?大約公元前9世紀左右,來自中國的絲線傳入中亞,但是當?shù)亻_始自產(chǎn)絲線的時間仍然不得而知。?部分學者做了保守的估計,認為中亞地區(qū)第一次絲織品生產(chǎn)的時間應(yīng)該在公元3~4世紀,中國中原地區(qū)禁止對外輸出蠶繭的條令被打破。?這一記載可見《大唐西域記》卷12和《新唐書·西域傳》。?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新疆丹丹烏里克遺址發(fā)現(xiàn)的6世紀時傳絲公主的木版畫(現(xiàn)收藏大英博物館)也證實了這一記載。?由此可見,中亞地區(qū)很早就開始了紡織活動,但是蠶絲的生產(chǎn)應(yīng)該不早于公元3世紀,而且均由中國傳入。

二是關(guān)于世界各地伊卡特出土情況的研究?,F(xiàn)已知最早的伊卡特見于印尼東部,主要由樹皮、樹葉等材料制成。?在秘魯墓葬的發(fā)掘物中也出現(xiàn)了哥倫布時代以前的伊卡特織物。?當然,Jackie Battenfield提出,這種技藝可能是由遷移者傳播過去的,也可能是自己發(fā)展起來的。此外,伊卡特在印度、日本、埃及和西亞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在印度阿旃陀5~7世紀的壁畫上出現(xiàn)了伊卡特紡織物。根據(jù)學者研究,印度風格的伊卡特在色彩和設(shè)計上更接近后來也門地區(qū)的伊卡特,由簡單的圖案——條紋、箭頭和鋸齒狀線組成,編織幅度更寬。?日本奈良法隆寺保存了一塊扎經(jīng)絲綢(圖5),現(xiàn)收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應(yīng)該是飛鳥時代(552~644)經(jīng)中國傳入的。盡管這塊絲綢缺乏任何來源記載,但它被普遍認為是來自中亞最早的伊卡特。?之所以有此判斷,是因為它和中亞伊卡特在設(shè)計和技藝上的相似性。這塊絲綢具有豐富而活潑的色彩和大膽抽象的設(shè)計,這些特征都可以在中亞早期的伊卡特上體現(xiàn)。?而在以色列Nahal發(fā)掘出的七塊扎經(jīng)紡織物斷片,屬于棉線伊卡特,時間介于公元650年和810年之間,是文獻記載最早的伊卡特。?值得注意的是,Nahal發(fā)掘的伊卡特雖然類似印度阿旃陀壁畫上的伊卡特,但在圖案和結(jié)構(gòu)上,更接近于Alfred Buhler在埃及發(fā)現(xiàn)的伊卡特。?在中國新疆境內(nèi)4~7世紀阿斯塔那古墓群中也鮮有中亞伊卡特的遺存,考古工作者雖然在這些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扎染織品,但經(jīng)過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這些紡織品的扎染方式仍舊屬于中國傳統(tǒng)的扎染工藝——先織后染,這與先染后織的艾德萊斯綢和伊卡特并不相同。

由此可見,伊卡特織物形式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大約是公元5世紀左右,在印度阿旃陀的壁畫上,但卻沒有發(fā)現(xiàn)實物。而且壁畫上的織物風格更接近于也門棉質(zhì)伊卡特,和中亞地區(qū)的伊卡特并不相似。而日本奈良法隆寺保存的伊卡特扎經(jīng)絲綢,則非常接近中亞伊卡特。因此,部分學者認為中亞是伊卡特扎染技藝起源和傳播的主要地區(qū)。Phyllis Ackerman便建議將中亞作為這項技藝的起源地。?Carl Shuster則試圖展示中亞伊卡特工藝以一種特殊的設(shè)計形式傳入印度尼西亞,這種設(shè)計也呈現(xiàn)在日本奈良法隆寺的一件伊卡特織物上。?令人費解的是,既然伊卡特起源于中亞,為何在中亞地區(qū)卻很少出土此類織物?根據(jù) Kate Fitz Gibbon和Andrew Hale的解釋,這很有可能僅僅是因為考古學家們不太走運,也許在沙丘下面就有很多燒毀的織物等待著發(fā)掘;也有可能在伊卡特誕生之初,對于此種織物的喜愛只在特定區(qū)域,或者伊卡特只屬于某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即考古遺留物中的少數(shù)品種。并且直到19世紀,伊卡特的染色工藝在更久遠的紡織傳統(tǒng)中似乎還保持著相對較少的數(shù)量。?

我們認為,從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來看,伊卡特技藝應(yīng)該就是起源于中亞,最早的實物可見日本飛鳥時代的扎經(jīng)絲綢。而且歷史上的中亞地區(qū),特別是費爾干納盆地,在地理上與塔里木盆地相鄰,因此,兩個地區(qū)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貿(mào)易往來。所以,伊卡特的扎經(jīng)染色技藝很有可能經(jīng)絲綢之路由中亞傳入中國新疆,或向西傳入中東,向南傳入印度,進而傳播到東南亞、日本等地區(qū)。當然,根據(jù)印度壁畫上描繪的伊卡特織物以及扎染工藝后來在印度的發(fā)展,這種技術(shù)也可能起源于印度,然后由印度傳入中亞,進而傳到中國的新疆。但是由上文可知,根據(jù)部分學者的研究,印度壁畫上的伊卡特織物更接近于后來在以色列和也門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棉質(zhì)伊卡特,現(xiàn)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這比日本法隆寺保存的中亞伊卡特至少晚了一個世紀。因此,僅就現(xiàn)有出土材料而言,日本法隆寺保存的中亞伊卡特在時間上最為久遠。

四、結(jié)語

長期以來,學界有關(guān)新疆艾德萊斯的起源問題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通過對比新疆艾德萊斯綢和中亞伊卡特,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在染織技術(shù)、顏色、圖案等方面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因而可將艾德萊斯視為另一種形式的伊卡特?;谶@種認識,對新疆艾德萊斯起源的探尋便可借由中亞伊卡特的起源而獲得答案。根據(jù)國外學者有關(guān)伊卡特的研究成果以及保存下來的實物,可知現(xiàn)存最早的伊卡特絲綢織物為日本法隆寺保存的來自中亞地區(qū)的扎經(jīng)染色絲綢,時間大約在6世紀左右。因此,僅就染織技術(shù)而言,伊卡特的起源最早亦可推至公元6世紀的中亞地區(qū)。由此,作為中亞伊卡特另一種形式的新疆艾德萊斯綢,其染織技術(shù)亦源自中亞地區(qū)。但新疆艾德萊斯的植桑、養(yǎng)蠶、繅絲等絲綢生產(chǎn)技術(shù)卻來源于中國中原地區(qū),又與新疆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地理地貌完美融合,才創(chuàng)造出了這一獨具特色的美麗絲綢。從這一角度來看,新疆艾德萊斯實際上是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開放,艾德萊斯綢將會在這條絲綢古道上繼續(xù)大放異彩。

圖4: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藏中亞伊卡特長袍

圖5: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亞扎經(jīng)絲綢(552~644)

注釋:

①劉穎:《“艾德萊斯”的歷史和傳說的文本研究》,《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第29-31頁。

②買買提明·沙比爾:《艾提萊斯》(維吾爾文),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頁。

③夏克爾·賽塔爾、李強:《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起源的再研究》,《絲綢》,2017年第7期,第80-83頁。

④引自侯世新、王博:《和田艾德萊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1頁。

⑤路甬祥、錢小萍:《中國傳統(tǒng)工藝全集:絲綢織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39頁。

⑥參見侯世新、王博:《和田艾德萊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3頁。

⑦(俄)A.H.庫羅帕特金:《喀什噶爾》,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第29頁。

⑧李大保、李吟屏:《論艾特萊斯》,《新疆藝術(shù)》,1985年第6期。

⑨李大保、李吟屏:《論艾特萊斯》,《新疆藝術(shù)》,1985年第6期。

⑩李安寧、張亨德:《“艾特萊斯”與“拜合散姆”研究》,《新疆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22-27頁;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年,第245-246頁。

?張艷:《布谷鳥翅膀上的花紋——新疆艾德萊斯綢》,《現(xiàn)代裝飾(理論)》,2014年第10期,第169頁。

?余濤:《歷代纈名及其扎染方法》,《絲綢》,1994年第3期,第52-54頁。

?司馬光撰,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232《唐紀》第48,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7614頁。

?余濤:《歷代纈名及其扎染方法》,《絲綢》,1994年第3期,第52-54頁。

?徐紅、單小紅、劉紅:《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艾德萊斯綢》,《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365-368頁。

?Basil Blackwell,Ikats: Woven Silks from Central Asia, Basil Blackwell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rafts Council, 1988, P9.本文直接或間接引用的外文資料均由作者直接翻譯成中文。

?Jackie Battenfield,Ikat Technique,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78, P11.

?Adlinen Abdul Ghani,A Common Thread IKAT of the Islamic World, Islamic Arts Museum Malaysia, 2007,P16-18.

?Ruby Clark,Central Asian Ikats from the RauCollection, V&A Publications, 2007, P10.

?參見徐紅、單小紅、劉紅:《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艾德萊斯綢》,《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365-368頁;Ruby Clark,Central Asian Ikats from the Rau Collection, V&A Publications,2007, P12-13.

?夏俠:《淺談維吾爾族特色染織工藝》,《藝術(shù)科技》,2013年第3期,第187、195頁;Ruby Clark,Central Asian Ikats from the Rau Collection, V&A Publications, 2007, P15.

?Ruby Clark,Central Asian Ikats from the Rau Collection, V&A Publications, 2007, P38.

?Kate Fitz Gibbon, Andrew Hale,Ikat Silks of Central Asia,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 1997,P24.

?Philip L.Kohl, ed.,The Bronze Age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Asia, M.E.Sharpe, Armonk , 1981),P xxi, 265.

?Kate Fitz Gibbon, Andrew Hale,Ikat Silks of Central Asia,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1997,P31.

?參看玄奘、辯機著,季羨林校對:《大唐西域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021-1022頁;歐陽修等合撰:《新唐書》卷221上《西域傳》,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6235頁。

?The Art of Central Asia, 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Kodansha International,1985, Vol.3, plate 66; also M.Aurel Stein,Ancient Khotan, Hacker Art Books, 1975,P134.

?Jackie Battenfield,Ikat Technique,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78, P11.

?Jackie Battenfield,Ikat Technique,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78, P12.

?A Ghosh, ed., Ajanta Murals,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1967, plates XI, XIII, XIV;also Jack Lenor Larsen,The Dyer's Art,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76, P135.

?Carl Schuster, ‘Remarks on the Design of an Early Ikat Textile in Japan’ in Festschrift Alfred Buhler, Pharos-Verlag Hansrudolf Schwabe AG, 1965, P339-340, plate 87.

?Kate Fitz Gibbon, Andrew Hale,Ikat Silks of Central Asia,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1997,P32.

?Alisa Baginski and Orit Shamir, ‘Early Islamic Textiles, Basketry and Cordage from Nahal Omer’, Atiqot, Vol.XXVI,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1995, P28-31.

?Buhler, op.cit., Vol.1, p23.

?Phyllis Ackerman and Arthur Upham Pope,Survey of Persian Art, Souroush Press, 1977,P2043, 2196-2197.

?Carl Schuster, op.cit.The possibility of Central Asia as the origin home of ikat is also mentioned by Buhler, op.cit., Vol.1, p125,and most recently by L.Pollet, S.Daems, et al.Ikat InternationaleTextileltentoonstelling,19.1.91-28.4.91, City of Antwerp, Education Department, 1991, P7.

?Kate Fitz Gibbon, Andrew Hale,Ikat Silks of Central Asia,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 1997,P33.

猜你喜歡
扎染中亞卡特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從古法扎染師到新階層守藝人
習近平主席在中亞
卡特智諷記者
白族扎染技術(shù)的傳承與發(fā)展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達——貝爾納·卡特林
扎染在服裝設(shè)計中應(yīng)用的可行性分析
遵守時間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老鼠卡特奇遇記
White Elephant
南投县| 郯城县| 和龙市| 海原县| 桐梓县| 临澧县| 嵊泗县| 石林| 沛县| 石门县| 卓尼县| 柳林县| 遂昌县| 邓州市| 荥阳市| 内乡县| 浙江省| 临江市| 尉氏县| 商丘市| 霍州市| 吴堡县| 湛江市| 黑龙江省| 迁安市| 永靖县| 禹州市| 崇礼县| 炎陵县| 深州市| 乌恰县| 新乡市| 宽甸| 双牌县| 南通市| 册亨县| 高碑店市| 北海市| 邓州市| 乐清市|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