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艷
縱觀江蘇近幾年的高考試卷,更加重視學生的語文的素養(yǎng)和對學生閱讀積累的考查。從主觀題目來看:在題目的設置上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我們平時講的——看懂文章。作答題目時,學生要在文本中尋求答案,不像以往有些主觀題的答案中的某一項,可以不結合文本內容得分,比如手法、語言表達的作用等。2018年,高考試卷中這種套路式的答案,都沒有作為出題點和得分點,命題者選的題型歸納起來就是概括內容題和理解文本思想感情題,完全考查學生語文的積累。這種命題方式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理解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那么,在這樣一種趨勢下,該做些什么呢?
教會學生閱讀,是教師教學的重中之重。從功利一點的角度來說,根據(jù)現(xiàn)在的命題情況,只要文本讀懂了,題目也自然而然會做了。然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一線教師不敢也不肯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而是用了很多時間去教學生做題方法,簡單處理對文本的解讀,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的誤區(qū),脫離了語文教育的最初目的,使學生成了答題工具,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系列的答題套路,但是答案中無深邃的思想、無優(yōu)美的語言,這樣的答案,想得高分,談何容易!而從近幾年考試的走向來看,教育主管部門正在盡力扭轉這一局面,2018年試卷中的主觀題尤其明顯,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想要考取高分,必須會閱讀,能在文本中讀出內容、讀出含義。
會閱讀、多閱讀,一舉兩得:一是符合現(xiàn)在的命題規(guī)律,可以提高考試分數(shù)。二是提高了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真正起到了語文工具書的作用。二者統(tǒng)一,越來越符合素質教育要求。
那么到底該如何拓展學生的閱讀呢?我認為:一是舍得給時間讓學生閱讀。二是選擇適合他們的文本讀。那么,選什么樣的文本呢?
1.利用教材中“名著導讀”這一板塊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以蘇教版為例,從必修一到必修五,涉及二十多篇名著名篇。在教學文章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與其相關的名著,因為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對課本上的文章進行了解讀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自主閱讀此文本所選自的著作,應該既不會霧里看花,也不會理解出現(xiàn)偏差,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以課本中涉及的名篇名著引領,既少費力,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何樂而不為呢!
2.選修課的拓展。
《史記》——引導學生讀司馬遷相關介紹。
學習《唐詩宋詞選讀》,開詩歌朗誦會,朗誦喜歡的詩作,更鼓勵自創(chuàng)詩詞。學習豪放飄逸的李白詩、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應拓展李白、杜甫的介紹,可以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課上交流。
學習新聞寫作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時事,拓展現(xiàn)實生活領域的閱讀。
3.利用好高一高二的假期。很多同學在閱讀時,不能深入理解詞句內涵,讀完以后只是浮于文章表面。如若想通過閱讀真正提升語文水平,應采取批注式閱讀。對語言優(yōu)美,有深刻內涵的句子,可以進行批注,寫出它好在哪里,并記在摘錄本上。這樣的閱讀才可以和文本形成對話,在自己腦海中進行了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一種素養(yǎng),寫作或者做主觀題時,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
當然,閱讀的方法不盡相同,但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自行選擇適合他們的方法,只要讓他們讀,只要他們能讀懂,教師便已經在學生走向高考的路上,起到了引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