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枝裕和用他最嫻熟的手法,將一個和諧家庭的種種日常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沒有太多的戲劇性,也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波瀾,一切都如小溪平靜流淌,淡然而純粹,溫暖又美好。
但隨著后面劇情的發(fā)展,平靜流淌的溪水像遇見了石頭,激起波瀾:這看似融洽的一家人,原來彼此并無血緣關系,甚至每個人都藏著一段或辛酸或悲情的過往。影片就在一段看似平常的詢問里,一層一層地將真相剝開,帶給觀眾某種恍然大悟之余,送來觸人心弦的感動。
影片的整個感覺就在祥太被抓那一刻起,或者更為精確一點地說,是從“奶奶”逝去那一刻起,開始轉向另一種質地。無奈與感傷,成為了影片后半部分的主要氛圍。
安藤櫻飾演的“媽媽”柴田信代不斷用手抹去眼淚那一段,是影片最觸人心弦的地方。努力抹去的淚水里,包含著太多太多,既有她不愿提起的辛酸過往,也有她無力改變的現(xiàn)實困境,更有她割舍不掉的內(nèi)在善良。
她以及他們這個“小偷家族”,就像繁華世界里不被人注意的陰影,從來無人知曉,也從來無人關懷。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愿言說的痛苦過往,每個人又都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渴望,他們努力地活著,努力地在艱難中抱團取暖。他們是做了一些不太陽光的“偷”的事情,但也都是為了活著。他們是做了一些不體面的事情,但內(nèi)心又都有著愛與善良,比大多數(shù)人要體面。
若不是祥太“故意”被抓,似乎整個社會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個“家庭”存在。當“小偷家族”被曝光,媒體、警察、福利機構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才蜂擁而至。
而他們的所有關注,似乎又都冷冰冰的。多數(shù)人都衣著光鮮、面容嚴肅,一切好像都只是按流程辦事,并沒有付諸關懷。該判罰的判罰,該送回家的送回家,該送到福利機構的送到福利機構,好像都付出了行動,但卻都沒有真正去關心他們本身。
“小偷家族”之外的人,或者社會,其實都是冷漠的。是枝裕和導演看似沒有刻意強調這一點,但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小偷家族》有力的地方。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無所不能的英雄,沒有上天入地的特效,只有生活的日常,只有平淡的敘事,卻依然充滿動人的力量。導演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風格,反映著底層生活的艱辛現(xiàn)實;又用精心的細節(jié)處理,傳遞著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粹的情感。
這情感不同于愛情,不同于親情,也不同于友情,因為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但卻已然勝似愛情、親情和友情,如同本來就有所關聯(lián)一樣,彼此就那么系在了一起。
導演對細節(jié)的把控非常厲害——“奶奶”在海邊的那句“謝謝你們”,祥太在公交車送別時那一句輕聲的“爸爸”,都足以溫柔地擊中內(nèi)心。
而在這些平淡、細膩的情感表達背后,影片主要傳遞的,便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某種揭露與批判,以及對底層人物生活的關懷。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原來在日漸繁華的世界里,仍然有這樣一群人在過著這樣的生活。少一些冷漠,多一些關懷,是本片傳遞的一個重要內(nèi)核。
《小偷家族》就像一條山間小溪,看起來有些平淡無味,但卻沁人心脾,具有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