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膾炙人口的《出師表》中,對后主阿斗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弊匀唬母嬗性S多復雜的原因,不單單取決于對賢臣和小人的疏遠與親近,但諸葛亮的分析抓住了事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社會發(fā)展中,對于忠良賢能之人比較好對待,你不親近他們,貶抑他們,其結果是他們發(fā)揮不了作用,也只能發(fā)發(fā)牢騷,一般不會壞事。但如何對待“小人”,不好定奪,這里面實在是有大學問在。所以歷代君王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難以做到遠小人,不少人還自愿地或不得不遠賢臣而親小人。
什么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小人”?簡單地說,就是品德卑下之人、心理陰暗之人、行為乖張之人。像趙高、秦檜、高俅、李蓮英、小德張等人就是比較典型的小人。
小人最大的特點,是會揣摩上司心理,阿諛逢迎,投其所好。你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小人們會千方百計地滿足你,什么金錢、美女、錦衣、玉食、美辭、贊語,統(tǒng)統(tǒng)可以獻上,甚至還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在上司面前時時事事處處把自己擺在奴才的地位。
小人們特別會與上司聯(lián)絡感情,有事沒事往領導辦公室和家中鉆,往領導周圍湊,往領導身邊貼,往領導線上黏。經常到領導那里去,說什么?這你別愁,除了“今天天氣哈哈哈”之外,夸領導英明,某件事處理得干脆漂亮;夸領導關心部下,眾人稱贊;夸領導禮賢下士,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了人才;夸領導高明,下筆成文,出口成章,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著作等身;夸領導某次講話、某次報告產生了轟動效應,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一通猛夸,或者變換、交替組合不斷地夸獎贊美,領導哪能不心花怒放。三天不見此輩,大概心里還挺不是滋味。有時領導明知這些人的所為是有圖謀的,這些人也非地道之人,但還是覺得需要他們,甚至離不開他們。
為什么遠小人很難,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首先是小人們在接近領導方面動了太多心思,花了太多精力和成本,再硬的堡壘也能攻下來。其次是領導的精神與物質的需要,才學淺薄、思想貧乏,能力平庸者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褒獎,哪怕這肯定與褒獎連自己都不太相信,也還是愿意聽;物質貧乏或者尚未達到巨富者呢,則對金錢財物有強烈的渴求,小人們放放血,領導自然是喜在其中了。再次,是社會上某些賢臣們過于清高、迂腐,不愿或不敢接近領導,見了領導也是有事說事,沒事走人。談起話來直來直去,有時還可能表述與領導意見相左的觀點,甚至與領導爭辯。這樣的賢臣,領導自然不會信任和重用。畢竟領導也是普通人,也長肚臍眼,也有喜怒哀樂悲恐驚,也需要別人與其親近。賢臣們疏遠了領導,小人們自然就往前沖、往上涌,領導們也不得不親近、相信和重用小人了。
諸葛亮的《出師表》已經流傳一千多年了,“遠小人”的呼聲也傳了幾十代。
(摘自《牛撇捺文集:意識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