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艷倩
【摘要】 目的 淺析頸源性肩周炎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 95例
頸源性肩周炎患者, 通過擲篩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實驗組(48例)。對照組應用基礎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Mallet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Mallet評分均高于治療前、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患者的Mallet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97.92%(47/48)高于對照組的87.23%(41/4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源性肩周炎采用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能提升臨床療效, 還能改善預后, 促進病癥恢復, 值得全方位推廣。
【關鍵詞】 頸源性肩周炎;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肩關節(jié);疼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63
頸源性肩周炎是50歲左右人群最容易患的骨科疾病, 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 臨床中常見的致病因素有肩部挫傷、長期過勞、組織退行性病變等, 患病后會有漸發(fā)性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疼痛等表現(xiàn), 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基礎性的治療是服用消炎鎮(zhèn)痛藥物再配合推拿按摩等, 但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所以本院將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應用到臨床治療中, 并圍繞其療效和預后效果進行研究, 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篩選2015年6月~2018年6月來本院進行治療的95例頸源性肩周炎患者作為實驗對象, 通過擲篩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實驗組(48例)。實驗組中男20例、女28例;年齡45~77歲, 平均年齡(58.46±6.34)歲;病程4個月~6年, 平均病程(2.62±1.13)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28例;年齡46~75歲, 平均年齡(58.13±6.57)歲;病程6個月~5.5年, 平均病程(2.75±0.9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 口服吲哚美辛腸溶片(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0701)25 mg/次, 3次/d;同時進行推拿按摩, 患者保持坐位, 醫(yī)護人員一手上抬患者的患肢, 另一只手的拇指端在天宗、肩貞、肩髃、臑俞、肩外俞、肩中俞各穴位進行按壓, 1 min/穴, 直到有酸脹感, 后患肢關節(jié)周圍行理筋按摩;共計治療10 d。
實驗組患者在基礎治療的同時行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 將患側肩髃、肩前、臂臑、健側條口等作為主穴, 天宗穴、后溪穴、合谷穴等作為配穴, 根據(jù)患者的疼痛部位每次循經(jīng)選取2~5個穴位, 患者保持坐位, 施針前常規(guī)消毒, 將毫針與穴位呈垂直姿勢刺入, 得氣后留針30 min, 每15分鐘行針1次, 共計2~3次, 30 min后局部取針, 保留遠端穴位, 醫(yī)者行針同時囑患者活動肩部, 15 min后拔針。中醫(yī)針灸治療1次/d, 共計治療10 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肩關節(jié)功能 以Mallet評分為標準, 項目包括:①手到嘴:1分為完全喇叭征、2分為部分喇叭征、3分為肩內(nèi)收<40°;②手到脊柱:1分為不能、2分為S1水平、3分為T12水平;③手到頸項:1分為不能、2分為困難、3分為容易;④肩中立位外旋:1分為<0°、2分為0~20°、3分為>20°;⑤肩外展:1分為<30°、2分為30~90°、3分為>90°, 總分值最高為15分, 評分與肩關節(jié)功能呈正比[2]。
1. 3. 2 疼痛程度 使用VAS評分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分值0~10分, 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強烈。
1. 3. 3 臨床療效 無效:疼痛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活動受限;好轉:疼痛有所減輕, 部分活動受限;顯效:疼痛基本消失, 活動不受限制;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llet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Mallet評分、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Mallet評分均高于治療前、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患者的Mallet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顯效29例、好轉18例、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7.92%(47/48);對照組顯效19例、好轉22例、無效6例, 總有效率為87.23%(41/47)。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中老年人中頸源性肩周炎患者不在少數(shù), 而且女性略多于男性, 從西醫(yī)角度講, 該病的產(chǎn)生是組織退行性病變、風寒入侵、外傷、慢性勞損、內(nèi)分泌紊亂等造成的肩周軟組織損傷, 進而誘發(fā)無菌性炎癥反應, 造成關節(jié)粗糙、滑液減少、滑膜萎縮、組織粘連, 引發(fā)疼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3]。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患肢變細、無力, 甚至是廢用性萎縮, 將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不利影響[4]。
中醫(yī)認為該病屬“痹癥”, 是經(jīng)脈痹阻所致, 致病因素有內(nèi)、外兩種, 內(nèi)因主要是年老體衰、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等, 外因主要是外邪入侵, 在臨床治療中要以消除炎癥、疏通經(jīng)絡為主[5]。不過常規(guī)的西藥是以消炎鎮(zhèn)痛為主, 無法直接作用到病灶, 加之病程長, 無法長期用藥, 所以只能暫時性改善病癥, 預后差、易復發(fā)。中醫(yī)針灸療法有著千年的經(jīng)驗積累, 在頸源性肩周炎的治療上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 對天宗穴、后溪穴、合谷穴等穴位進行施針, 加上遠端留針配合局部活動的針刺方法, 在舒筋通絡、通氣血的同時, 還能減輕神經(jīng)興奮, 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 滑利關節(jié)、松解粘連, 進而讓因經(jīng)脈痹阻導致的疼痛、腫脹、麻木等癥狀得以改善, 達到標本兼治效果[6]。
本次實驗研究中, 治療后, 應用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的實驗組患者的Mallet評分明顯高于應用基礎治療的對照組, 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97.92%高于對照組的87.2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 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的應用, 彌補了基礎治療的不足, 從不同角度對頸源性肩周炎進行了治療, 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吸收, 也就減輕了疼痛感, 改善了肩關節(jié)功能, 讓患者能更快康復, 避免復發(fā)[7]。
綜上所述, 頸源性肩周炎治療中應用中醫(yī)針灸運動療法能獲得理想的臨床效果, 還能改善預后, 減輕患者疼痛, 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濤, 陶醉, 鄔林泉, 等. 針灸與推拿及聯(lián)合治療肩周炎療效對比的Meta分析.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7, 20(S2):373-375.
[2] 胡邊, 周密思. 針灸聯(lián)合中藥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 18(3):90-91.
[3] 周亞鋒, 殷建權, 嚴偉. 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87例分析.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7, 15(5):868-870.
[4] 孫斌, 周鋒濤, 趙建華. 平衡針灸治療肩周炎療效的臨床效果觀察.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7, 46(1):75-77.
[5] 葉銳, 張光彩, 吳林, 等. 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肩關節(jié)周圍炎臨床研究. 中醫(yī)學報, 2017, 32(10):1985-1988.
[6] 王妍妍, 彭志杰, 張文濤, 等. 循經(jīng)取穴溫針灸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 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 2016, 30(6):345-347.
[7] 黃陽鑫. 中醫(yī)針灸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的臨床觀察.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8, 6(33):157.
[收稿日期: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