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qū)人民醫(yī)院,四川宜賓 644600)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也可以叫作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臨床方面發(fā)生率較高的疾病,為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凝結,發(fā)病后容易遺留下肢水腫、皮炎及繼發(fā)性靜脈曲張等情況。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受損、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等,均容易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見一側肢體突然腫脹、局部疼痛、淺靜脈曲張等表現(xiàn)[1]。該次研究將該院2013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作為試驗對象,評判采用祛瘀通脈湯+常規(guī)溶栓治療、常規(guī)溶栓治療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按照隨機平行分組方式,將該院擷取的84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分為甲組42例和乙組42例。甲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區(qū)間為36~78歲,平均年齡為(57.6±5.5)歲;病程區(qū)間為 2~30 d,平均病程區(qū)間為(16.6±2.4)d。乙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區(qū)間39~80歲,平均年齡為(59.5±5.7)歲;病程區(qū)間為5~31 d,平均病程區(qū)間為(18.1±2.6)d。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例的臨床相關數(shù)據(jù),均輸入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中,予以分析和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通過周圍血管疾病中西醫(yī)診療標準[2]者、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者。
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者、對該次治療藥物禁忌者。
(1)乙組通過常規(guī)溶栓方法治療,給予25萬U的尿激酶(國藥準字:H23020106)注射治療,1 次/d,治療時間為10 d。然后,采用通塞脈片(國藥準字:Z2009 0308)口服治療,6 片/次,2 次/d,治療時間為 14 d(1 個療程)。
(2)甲組在常規(guī)溶栓之上,通過祛瘀通脈湯治療,藥方成分和劑量:丹參、川芎、當歸,以及赤芍和雞血藤,均為 30 g;地鱉蟲、地龍、水蛭分別為 20、20、10 g。上述藥方研制成粉末狀沖服,治療時間和乙組相同。
(1)對比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凝血相關指標(APTT、PT、PLT、Hb、D-D)。
(2)臨床療效的評判:治療后,站立時間為30 min,行走1 500 m后未產(chǎn)生壓痛、腫脹、下肢水腫等表現(xiàn),即為治愈。治療后,站立時間為20 min,行走1 000 m后下肢腫脹、疼痛,但是癥狀不明顯,同時經(jīng)超聲血管顯像圖顯示瓣膜不清晰,即為顯效。治療后,站立時間為10 min,行走500 m后出現(xiàn)下肢腫脹、疼痛癥狀,靜脈最大排出量較治療前比較,改善25%左右,即為有效。治療后,沒有達到治愈、顯效、有效的標準,即為無效。前3者的總和×100%=治療總有效率。
該文臨床涉及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輸入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中。計量資料、治療前、后兩組凝血相關指標的對比,均以(±s)表示,予以t檢驗處理;計數(shù)資料、兩組治療效果的對比,均以[n(%)] 方式表示,予以χ2檢驗處理。對比結果顯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1 所示。
表1 甲組和乙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前,甲組和乙組患者 APTT、PT、PLT、Hb、D-D分別為:(29.5±2.4)s、(12.3±0.5)s、(179.9±31.8)×109/L、(124.6 ±11.7)g/L、 (441.7 ±72.5)ng/mL; (29.4 ±2.2)s、(12.5 ±0.7)s、 (180.6 ±32.1) ×109/L、 (125.1 ±12.6)g/L、(454.3±81.4)ng/mL;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99 0、1.506 7、0.100 3、0.188 4、0.749 1,P>0.05)。
治療后,甲組和乙組患者 APTT、PT、PLT、Hb、D-D分別為:(35.3±2.8)s、(14.4±1.7)s、(157.6±28.5)×109/L、(107.7 ±9.6)g/L、(1555.3 ±239.8)ng/mL; (30.1 ±2.3)s、(12.7 ±0.9)s、 (170.5 ±31.7) ×109/L、 (114.4 ±8.5)g/L、(1351.5±218.3)ng/m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300 2、6.738 3、1.961 1、3.386 3、4.072 9,P <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見患肢腫脹表現(xiàn),直接危及患者患肢功能,嚴重情況還會引發(fā)肺栓塞現(xiàn)象,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存質量。現(xiàn)代醫(yī)學方面表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靜脈血流回流障礙、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后,存在直接的聯(lián)系。由于血液靜脈阻塞無法回流,所以容易發(fā)生肢體靜脈系統(tǒng)淤血、血流回流,以及次靜脈血管擴張等情況[3]。下肢靜脈血液倒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阻塞靜脈血管再通,因靜脈瓣膜受損,所以不能實現(xiàn)靜脈血定向回流目的,站立時靜脈血液為逆流狀態(tài),靜脈系統(tǒng)長時間為高壓狀態(tài)、凝滯狀態(tài),故此下肢水腫發(fā)生率較高[4]。由此能夠看出,血流滯緩因素、靜脈壁受損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中醫(yī)方面表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屬于股腫、脈痹、淤血、腫脹的范疇。該病的發(fā)生和較多因素有關,如腫瘤、偏癱、手術、制動等。氣血瘀滯則會發(fā)生疼痛感覺,脈道阻塞易于出現(xiàn)腫脹癥狀。氣傷運行不暢,會導致血行滯緩、脈絡堵塞出現(xiàn)。因此,臨床方面需結合該病的病機,明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為脈絡血瘀濕阻,以此秉持活血化瘀、通絡的原則進行治療,保證治療的效果、安全性。該次研究在常規(guī)溶栓基礎上,采用祛瘀通脈湯,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予以治療,臨床效果較好。藥方中的丹參,活血祛瘀、清除心煩、涼血消癰的效果較佳[5];川芎,能解郁、通達、止痛;當歸,可以補血和血、潤燥滑腸,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赤芍,在清熱涼血和活血祛瘀方面的優(yōu)勢較強;雞血藤,可補肝腎;地鱉蟲,具有破淤血、續(xù)筋骨的作用;地龍,清熱息風、通經(jīng)活絡、清肺平喘、清熱利尿等功效較強;水蛭,可抗凝血、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情況[6]。上述藥方聯(lián)合應用,可達到較好的化瘀、溶栓效果。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 APTT、PT、PLT、Hb、D-D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凝血指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經(jīng)祛瘀通脈湯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進行治療,可確保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促使患者及早恢復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祛瘀通脈湯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應用,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