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剛過完春節(jié),我哥就給我打來電話:他感覺父親可能患上了大病。春節(jié)放假前后的一個多月里,我哥回到老家,守在父母身邊,發(fā)現(xiàn)父親身體有恙。他帶父親來到我生活的城市問診,我們?yōu)楦赣H申請做了3次活檢。報告最終顯示:父親直腸上的腫瘤是高級別腺瘤,屬于癌前病變,尚未發(fā)展到癌癥。
每天晚上,我哥都睡在醫(yī)院走廊或病房過道。他不愿讓我替班,理由是:“你身子本來就弱,白天還要照顧孩子,寫稿子?!?/p>
看著我哥沉默寡言、行色匆匆的樣子,想到他16歲就出去打工被人騙被人欺的那些過往,又想到父母生病都是他第一時間察覺到異樣,及時求醫(yī)避免更大不幸,我不禁感慨:對于家庭來說,病患是一場愛的教育。它以突如其來的態(tài)勢,讓分散各地的家人團(tuán)聚在病榻前,抱團(tuán)取暖,相互陪伴。這個過程中,對父母付出最多的,往往是那個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他成了兄弟姊妹的搭救者。
我原來所住的社區(qū)診所不遠(yuǎn)處,有個因為跛腳一生未婚的大哥,也是那個居民點最窮的人。大哥靠賣豆芽豆腐為生,家中有位生病癱瘓10多年的老娘。
每天早上4點鐘,大哥就起來給老娘熬小米粥,燉雞蛋羹。喂娘吃罷飯后,他才開始推著三輪車去趕早市。早市歸來的上午和晚市出攤前的下午,跛腳大哥總愛用輪椅推著老娘在破舊的小院里曬太陽。怕老娘寂寞,他在輪椅上綁了個收音機,里面常播放老娘愛聽的豫劇。
鄰居們都知道,跛腳大哥每天只做30斤豆芽和20斤豆腐,是為了早點賣完回家照顧老娘。
聚在一起聊天時,鄰居們也會拿跛腳大哥和居民點那家孩子最有出息的老夫妻對比:那對老夫妻的兩個兒子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不同城市上班。他們偶爾也去兒子家小住,但更多的時間是待在自家3層小樓里。后來,老太太突發(fā)腦溢血離世,老先生一個人獨居。有次下樓時老先生摔傷了腿,站不起來,夠不著電話,哭喊好久才被鄰居發(fā)現(xiàn)。
“跛腳娃雖然沒啥出息,但論孝順可是咱這數(shù)得著的?!编従觽冋f。
是的。這人世間,出息的孩子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孩子終其一生也不過平凡又卑微。但他只要心底溫暖,靈魂有光,善待父母,他就是大寫的“人”。
這些年,因為新聞采訪和情感傾聽,我聽過不少父母和子女間相親相愛或相恨相殺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讓我得出這樣的體悟: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面子,而是我們的鏡子。不管他是否優(yōu)秀,是否有出息,是否夠體面,我們都該給予他平等而足夠的愛。
我們的兄妹,不是我們的累贅,而是我們的后背。不管他是否成才,是否有錢,是否顯貴,我們都該放下世俗的評判對他真誠以待。因為,那個看似最沒有出息的孩子,關(guān)鍵時候也能撐起一個家的時運和根脈。替父母,謝謝那個沒有出息卻心懷良善的兄妹。讓自己,接納那個沒有出息卻不離不棄的孩子。
摘自《37°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