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華
許多一線英語教師常對語法的教學感到頭疼,“苦口婆心”地反復講了多遍,學生各種語法錯誤還是犯了又犯。筆者去年有幸隨江蘇省教育廳學習團赴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QUT)參訪學習。給我們展示語法教學的Heidi老師要求嚴格,她豐富的肢體語言將課堂演繹得生動無比,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沉浸在她的課堂教學中。在她身上,筆者感受到教師的激情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感染學生,播下興趣的種子。她的語法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巧妙利用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在“識錯”“尋錯”“糾錯”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語法知識。
一、合作識錯,溫習舊知
1. 朗讀句子,尋找錯誤。課堂一開始,Heidi老師組織開展雙人小組活動,每組的學習任務都呈現(xiàn)在一張紙上,要求每組組員輪流朗讀紙上的句子,朗讀者在認為句子有錯的地方重讀,同伴認真傾聽,如有不同意見適當做標記。
(1)How to spell the word?
(2)Are you OK?
(3)Can you tell me when is your birthday?
(4)Can you make a sentence about“how long”?
(5)Pay attention the difference.
(6)Together answer.
……
2. 小組合作,改正錯誤。這一環(huán)節(jié)中,Heidi老師改雙人小組學習為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求組內(nèi)交流,依次說出自己在剛才的雙人活動中找到的錯誤。隨后組織各小組分別匯報,提出修改意見由其他組成員進行評價,從而明確如何運用已學過的語法知識修改這些句子。修改情況如下:
(1)How to spell the word?——How do we spell the word?
(2)Are you OK?——Have you finished?
(3)Can you tell me when is your birthday?——Can you tell me when your birthday is ?
(4)Can you make a sentence about“how long”?——Can you make a sentence with“how long”?
(5)Pay attention the differ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6)Together answer. ——Answer the question together.
……
【活動啟示】
這部分活動給我們兩方面的啟示。
1. 細心的重要性。活動中每個人一開始手中都拿到的那張紙,上面印了20個有語法錯誤的句子。這些錯誤看著都似曾相識。原來,為了搜集到真實客觀的第一手資料,Heidi老師前幾天就拜托另一位授課老師給我們布置寫一份教案的作業(yè),大家在書寫時較為隨意,出現(xiàn)了許多語法錯誤,而她就將這些錯誤認真地搜集整理,并羅列在一張紙上作為教學活動的素材。當我們看到自己在書寫時不經(jīng)意犯下的錯誤,深感羞愧,也不禁感嘆Heidi老師的良苦用心。
布魯納說,所有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怎樣才能發(fā)揮出錯誤的最大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處理學生錯誤的策略。實踐證明,如果學生出現(xiàn)錯誤后,教師仔細分析錯誤原因,找出錯誤的共性問題,予以足夠重視,那么在教師的指正下,學生在隨后的練習中此類錯誤會明顯地減少。這表明學生們的共性錯誤是一種可貴的資源,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我們都要允許甚至是“期待”學生出錯,這樣才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語言習得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進而選擇正確的方法帶領學生分析錯誤,并及時解決問題,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
2. 在教學中應因勢利導,展開教學。犯錯的人心中糾結于自己成為了“反面教材”,尤其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課堂上無意中犯語法錯誤會顯得比較尷尬。Heidi老師在講解時貼心提示:“不要糾結慚愧于錯誤或猜測是誰犯的,應該感謝他們?yōu)槲覀兊恼n堂提供了真實的素材。”她的溫和話語緩解了大家的緊張、羞怯心理,自然地更能調(diào)動起我們的興趣,小組活動也順利地展開了。大家各抒己見,共同改錯,在隨后的匯報交流中,每個人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在思維的碰撞中,大家自然而然地習得正確的語法知識。
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由于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在平時的口頭、書面表達中常會出現(xiàn)語法錯誤。甚至可以說,出錯是學生的權利。作為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觀,以寬容情懷善待他們的錯誤,力求營造尊重、理解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來體驗、思考、探討、表達,讓學生真實地、自主地展現(xiàn)自己的學習歷程,從而習得語言。
二、雙人尋錯,學習語法
課堂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Heidi老師讓大家小組合作進行找錯。首先,課堂上設置同桌兩個人,每人各拿一張紙,紙上的句子有細微差別。
隨后,兩人互相聽對方讀紙上的句子,找出同一組中兩句話的不同之處,將認為有語法錯誤的句子畫出來,隨后雙方對比交流,選擇出正確句子(上表斜體的句子),并分析錯誤原因。最后,所有人進行集體交流,各抒己見,明確本課所需重點掌握的語法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的錯誤不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反復的練習來進行糾正,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在Heidi老師設計的這一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中,讓我們在一組對比中找到正確的句子,充分利用了同桌兩人的“觀念沖突”,在找錯、辯論過程中直面錯誤,在主動辨析、探索驗證中發(fā)現(xiàn)句子的語法錯誤,分析錯誤的根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活動融語法教學于聽、讀、說中,調(diào)動我們?nèi)砀泄賲⑴c學習活動,可以說是一舉數(shù)得。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注意體現(xiàn)教學的綜合性,謀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高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個有心人,根據(jù)學生發(fā)生錯誤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預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錯誤;在教學設計時故意設置一些錯誤,激發(fā)學生主動去探究、去懷疑、去發(fā)現(xiàn),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牢固掌握所學語法知識。
正如羅增儒先生所說:糾正錯誤恐怕不能只用提供正確答案的簡單方式來解決,要找原因、挖根源,否則,另外的場合還會冒出來,因為正確與錯誤是可以共存的。教師呈現(xiàn)的這種本不應有卻又極難避免的失誤,往往會在學生的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應當多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錯誤和不足之處,深化學生對語法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和思維能力。
三、競賽糾錯,鞏固語法
最后一個教學活動“Grass Skirt”將課堂推向了高潮。Heidi老師準備好不同顏色的紙分散地貼在教室墻壁上。這些紙被撕成條狀,每條紙上各寫一個錯句,形如一條美麗的夏威夷彩裙。Heidi老師首先公布了游戲規(guī)則:小組競賽,每組派一個代表從屬于自己小組的紙條上撕下一條,獨立思考改正后排隊向老師展示改正后的句子,得到“yes”的回答后視為本題過關,換一名成員繼續(xù)撕下一條,而得到“no”的成員則返回小組進行討論并繼續(xù)修改,答對才可進行下一個小組成員,最先完成彩裙上所有句子改錯任務的小組獲勝。
由于活動環(huán)節(jié)略微復雜,為避免活動中出現(xiàn)差錯影響效果,活動前又抽取部分學員對規(guī)則進行復述并進行活動的演示。最后,教學活動進展得較為順利,Heidi老師能夠將精力集中于各組的答題情況上,第一時間知悉學員對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她特別注意學員所犯的是個性錯誤還是共性錯誤,由于學員個人理解而導致的錯誤,及時進行個別點撥,如是共性問題,就在下一步教學時予以重點關注。
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給我們以下兩方面的啟示。
1. 融合語法教學于游戲中,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進行語法教學時,大多教師采用的是大規(guī)模的習題進行題海集訓,如果學生對一個語言知識點掌握不好,勢必造成練習同類語法“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情形,而學生難免因犯下大量錯誤而產(chǎn)生“失敗者”的心態(tài)。在我們的課堂實施過程中,如果設計類似于“Grass Skirt”這樣的競賽類活動,以競賽的方式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的集體作用,巧妙將語法練習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想必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法學習別樣的魅力。
2. “嘗試錯誤說”的提出者桑代克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lián)結的過程,而其中的聯(lián)結就是指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再次嘗試”而形成的。上述“夏威夷草裙活動”針對學生剛剛習得的語法,讓學生放松思維,在試錯——議錯——改錯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對新學到的知識主動進行“再認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鞏固環(huán)節(jié)所設計的習題要指向語法學習的重點,注意把握好難度。難易不當?shù)脑?,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與此同時,設計的任務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活動中學生面臨困惑、挫折、甚至失敗,或許會耗費一些時間與精力,但是留給學生的是終身有用的知識。由此可見,在語法教學時教師應實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正確引導他們對錯誤的分析,讓學生從錯誤中體會成功,讓學生領略由“失敗者”向“成功者”的轉變,進而明白在語法學習的過程中誰都可能犯錯,但只要努力完全可以自己糾正,從而克服內(nèi)心對語法學習的畏難情緒。
管中窺豹,Heidi老師這一節(jié)語法課為我們展示了澳大利亞教學語法在注重嚴謹時又不失趣味的一面。當我們陷入語法教學的迷茫中時,不要糾結于學生所犯的錯誤,要站在語言學習價值角度上重新審視,發(fā)掘其內(nèi)在的“閃光點”,對其進行新的探究與發(fā)現(xiàn),鼓勵并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修復學生因錯誤帶來的挫折感,巧妙地將錯誤“變廢為寶”,從而在課堂各個階段讓其發(fā)揮不同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三余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