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道法自然”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 最早出自春秋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強字之曰: 道, 強為之名曰: 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保?]79其中的“道”, 揭示了天地人乃至萬物運行所遵循的規(guī)則, “自然” 則意為“道” 的本質和品性, 即道是自然而然的。 人之所以要效仿“道” 的法則特性, 是因為“自然無為” 體現(xiàn)了宇宙周而復始的運作秩序, 且不可違背和逆轉。
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學中的最核心的精神思想, 也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哲學觀內容。 這一美學思想認為自然便是事物的終極本質和圓滿狀態(tài), 人和事都理應效法, “無為” 則是保持自然狀態(tài)的基本方式, 意為順其自然的發(fā)展趨勢, 這一觀念指出人從屬于自然而不能違背和凌駕于天道規(guī)律之上。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清凈無為, 自然無為作為道家推崇的基本精神, 以及《莊子·刻意》 中“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詹然無機而眾美之”[2]145, 都提倡美的本源在于寧靜淡泊和純樸本真, 而超功利和物欲。
這一由老子開創(chuàng)并發(fā)展且建立在“道” 論之上的美學思想, 確認了道和自然是美的最終標準, 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美學中的最高法則論。 從老子這一思想延伸, 后有莊子主張“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劉勰認為“自然為宗”, 司空圖推崇“妙造自然”, 唐朝王維則提出了“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 的著名理論[3], 從此中國古典美學一脈相承, 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儉樸、 沖淡清凈、 含蓄內斂的審美價值, 其最高哲學范疇為“道” 及“法自然”, 強調了“美” 與“真” 的統(tǒng)一。
道家這一思想構建了中國美學史上特有的美學意境和美學觀念, 它所衍化出的美學智慧包含著順其自然、 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和諧, 超越了美的一切外在形式, 體現(xiàn)了美的最高價值“真和善”, 也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情趣中的純粹性質和自然屬性, 并構建了關注、 思考美的存在價值和最終的生命意義。 因此可以說, 道法自然的美學觀包含著自然主義和人格主義, 有著和諧境界的生態(tài)之美、 自然之美和大道之美, 有著寧靜致遠、 恬靜凈樸、 幽獨出世的美學意蘊特征。 這種升華和超越, 展示了中國史上具有無限開闊廣袤的美學精神力量。
道法自然這種獨特的東方審美觀曾對中國歷史中的繪畫、 書法、 工藝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南朝畫家謝赫在“六法論” 中認為, 道是藝術的根本和生命。 對于當代廣告設計而言, 它蘊含著自然自在的審美觀, 有著愛人及物的情懷及萬物和諧的倫理觀, 其生態(tài)智慧和生命態(tài)度, 是對當代廣告設計中對人文傳統(tǒng)的回歸, 也是對廣告設計發(fā)展和最終設計歸屬的一種當下思考和探求。 由此我們可以從中衍伸和提煉出其審美表達和精神歸屬, 審美層面的“素樸自然”、 倫理層面的“師法自然” 和精神層面的“自然無為”。
著名設計師趙清說, 一是為設計者對設計的初心, 這種追求不隨物欲橫流而動; 二為文化之根本, 如果以華人文化為靈感之源, 則設計取之不盡。 樹高千尺, 植根厚土; 行萬里路, 勿忘本心, 這也是他對于設計和中國文化的信仰。
設計源于西方視覺藝術土壤的概念, 具有西方特有的發(fā)展邏輯和思維。 目前國內設計應該在此基礎上回歸自己的文化根源, 構建本土設計本源, 能夠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特有東方語境和文化意識, 表達國人文化內涵與美學應該比設計本身更為重要。 本文通過部分具典型性的廣告設計進行相應美學法則的運用探索, 希望達到設計中對東方與西方互融、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生的研究, 以傳承國人這一獨特的哲學和美學觀。
《道德經(jīng)》 所言“萬物之始, 大道至簡”, 又言“少則得, 多則惑”, 提出了寓無窮于有限的這種對比和對立以及相互轉化的道的辯證思想。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保?]23老子反對華美的五色五聲, 指出繁復繽紛色彩會令人目眩神迷, 擾人心智。 圣人不應貪圖華麗追逐聲色, 而應摒棄物欲, 保持儉樸使得內心清凈。 《莊子·山木》 “既雕既琢, 復歸于素樸” 也揭示了道的這種美學法則, 主要體現(xiàn)為無所矯飾、 未經(jīng)裝飾雕鑿的事物固有本色, 以及素樸本質、 自然狀態(tài)。 道家這一理念也是一種克制收斂、 反物欲的精神。
道家“見素抱樸” 思想在當代廣告設計的延伸而言, “素” 指設計中的純粹性, 在設計形態(tài)和色彩上樸實無華, 褪去感觀上的外在浮華的矯飾和束縛, 力求純凈。 “樸” 指設計中的簡化性, 以理性的態(tài)度刪繁就簡, 類似于“減筆法”, 用減少和凈化去除來還原回歸于設計本質。 趙清許多設計中富含了中國道家文化的深刻內涵, 周易和道家哲學, 有著有生于無、 無勝于有的設計境界。 他在作品中的用色不外乎黑白灰單色調, 樸素簡單卻更能賦予設計多元的概念, 在《中國意境》 (圖1) 系列海報設計中, 白底上僅用寥寥數(shù)個黑色塊, 分別將風從、 甘回、 塵去這些富有禪機的文字主題進行了同構, 設計呈現(xiàn)出洗練空無的意向卻有著對中國文字和文化的深刻感悟, 傳遞出了空無寂寥、 可說不可說的特有文化美學意境。 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中的海報設計中(圖2), 整體設計對九、 書設計為構成, 趙清只用了抽象的一個標志語言, 拆分圖形為首寫字母B 和D 的組合, 用阿拉伯數(shù)字9 象征九展, 又象征著九九歸一的生生不息。至簡的圖形呈現(xiàn)了豐富的維度同構, 表達了周而復始和循環(huán), 是對設計本質的最終極簡還原, 體現(xiàn)了道家文化中的辯證思想。 趙清在《未知城市》 邀請展海報中(圖3) 從文化角度出發(fā), 立足社會、 城市和當代藝術, 搭建出空間中漢字未的形態(tài), 給予目前擁堵城市空間未來的哲學思考, 通過極簡化的線條和色塊的無線延伸, 表達了對城市繁復生活的反思, 當代人應該去除浮華, 回歸和構建簡樸的現(xiàn)代生活。 在看似簡約的平面中構建了無限豐富的延伸空間, 同時映射呈現(xiàn)了對過去、 現(xiàn)在和未來設計的反思。
臺灣《見山》 茶葉包裝(圖4) 2018 年獲得被譽為設計界“奧斯卡” 的德國iF 設計獎, 造型簡單色彩寡淡, 沒有任何過多圖形和裝飾元素, 類似山脈輪廓形狀概括為兩個不對稱的三角形, 又如同中國道教哲學的陰陽符號, 兩個部分可以獨立分離, 也可以無縫連接。 然而這種包裝在視覺上的極簡化卻同時具有實用性, 可作為書夾或手機、 平板等支撐物, 將包裝設計達到了物盡其用的效果。
中國道家文化對日本民眾生活和設計的影響深遠, 佐藤晃一說自己“一直在逐漸減少畫面中的物體,在追求無狀態(tài)的風格”, 正是暗合了道家簡樸美學理念。 在招貼《黃昏》 海報中他將設計簡淡到空無一物, 空曠的畫面中沒有任何物象, 在空無中卻有著大音無希、 大象無形的包羅萬象意境。 畫面僅有暗淡色彩的變化和過渡, 在相互融合交錯中展現(xiàn)暗含著自然的無窮力量。 佐藤晃一在設計中鮮用喧囂繁雜的色彩, 卻善于用最少的元素滲透和蔓延出無窮的境界。 宣傳招貼作品《冬》 (圖5) 從看似異常簡化和素凈的畫面, 卻有著一種淡泊悠遠的內在張力。 富士山、 月等這些自然物體題材被極度概括的方式提煉和簡化成幾何形象出現(xiàn), 卻能讓人感受到蘊含的深邃空間, 設計語言簡潔而準確地表達出了設計者對道的空靈意境理解, 是最自然的本然。
設計師朱贏椿在評為“中國最美的書” 《空度》 (圖6) 的封面裝幀設計中, 就用省略的方式徹底去除了設計, 從而傳達出了純度最高的極簡之美, 有著對生活的哲學思辨。 封面除了標題文字沒有任何設計語言和圖形形態(tài)。 他用書籍記錄一天內的變化也是一生的描繪, 光明和黑暗的交替有如萬物負陰而抱陽, 黑白二色傳達了陰跟陽的轉換, 人生循環(huán)反復, 終歸回到原點萬物歸于無; 體現(xiàn)了有如中國畫中的以白計黑、 黑白相生相克、 虛實和有無的道家概念美學。 朱贏椿另一作品《不裁》 書籍設計將質樸和無設計發(fā)揮到了極致, 不裁切不設計, 書籍的三面邊緣任其自然不予加工, 參差不齊地保留最原始的手造質感, 以及毛邊紙這一普通價廉的材質中沒有上漿的原生態(tài)質地, 有著獨特觸摸感, 因為沒有任何設計和加工痕跡反而有了強烈辨識度, 同時讀者在自己裁切過程中與書產生情感交流和互動。 此書獨特的設計之道在展會上受到了高度評價, 對平面廣告設計界有著觀念性的啟示。
靳埭強在《紀念田中一光》 的招貼(圖7) 中, 沒有其他設計元素, 用了文字“一” 代表一流設計大師, 且只運用了最基礎的宋體字體, 將一字進行上下的翻轉, 傳達了蓋棺論定的設計意向也表達了對大師的尊重和懷念之情。 同時這也是靳埭強對道家思想“道生一, 一生二, 三生萬物” 萬物生命循環(huán)往復“周行而不殆”, 復歸于道的深刻體驗和領悟, 素樸簡潔中極具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宗白華說: “中國人對‘道’ 的體驗, 是于空寂出見流行, 于流行出見空寂, 唯道集虛, 這構成中國人的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保?]道法自然這一美學觀有無相生、 超然物外, 崇尚“素” “樸” “淡”“拙”。 道法自然的美學思想抑奢崇簡, 以儉樸和節(jié)制為境界, 反對繁華的色彩和多元素的裝飾堆砌, 追求純粹和自然真性, 體現(xiàn)了在質樸本真的觀照中契悟本質追求, 這種樸素美學觀呈現(xiàn)了低調內斂的特征, 并有著沉穩(wěn)的安定感以及淡泊的精神性, 可以在設計視覺形式上自成體系。 最簡單的方式往往卻能深入人心, 這種美學精神也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設計之道的本質思想, “這與強度刺激的設計來沖擊人的感受力不同,要用簡單質樸的方式來喚醒人的觸覺和心靈”。[5]
道法自然的美學觀認為生命來源于自然, 融合于天地萬物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大凡美的東西, 都是自然真性的表達。 “人應法天、 法地、 法自然” 的“天人合一” 理念還原了天地人的本質關系, 指出天地萬物皆與人類同根共生, 天道、 地道、 人道之本是“生態(tài)” 之道, 生命觀的本質意義在于自然生態(tài)和諧統(tǒng)一。 《道德經(jīng)》 說“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強調人要與自然協(xié)調, 以獲得“天人” 之親和。 其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相輔相存、 息息相關的因果關系, 人要遵循著特定的自然法則。
中國古人深諳與自然共處的大和之道, 唐代畫家張璪所說“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的不朽名句即是師法自然之意, 是回歸萬物本性, 和諧共生、 圓融合一的思想體現(xiàn), 這種追求自然天性的美學觀, 與當今推崇仿生態(tài)的設計觀念十分相似, 可見古代哲學智慧的源遠流長。 對現(xiàn)代的廣告設計而言, 設計創(chuàng)作可以浸潤自然, 來源于自然本身的能量和生命張力, 來源于對自然和生命的感受, 應以反璞歸真、 天然本真的純粹本性來創(chuàng)造自然形態(tài)的設計狀態(tài), 對自然要存有崇畏謙和、 悲憫之心, 應正視設計和自然環(huán)境的相生相克的必然因果。
實際上豆莢、 蜂窩、 橘子等天然造物都呈現(xiàn)出了自然中包裝的巧奪天工, 因此就大自然功能而言, 這已被實踐為一個深思熟慮的概念。 獲得2019 年度德國紅點設計獎的GGKOPP 填充材料(圖8) 傳達了可持續(xù)的包裝理念。 這個出色的創(chuàng)意卻又有著簡單之處, 歸根結底源于自然界常見形態(tài)。 這種填充材料具有蜂窩的穩(wěn)定結構兼有蛋殼形狀, 可以有效減輕外界的沖擊, 并且易于折疊或彎曲, 可以靈活包裹任何形狀和大小的商品。 同時該產品可以反復使用以進行再利用, 體現(xiàn)了對未來地球資源日益減少的設計責任感。
獲iF 設計獎的竹葉青白酒品牌包裝設計(圖9), 運用師法自然作為創(chuàng)意源泉, 僅用三張單色紙巧妙地包裹出竹筍的造型, 比喻酒的清淡甘冽口感, 并呈現(xiàn)了雨后春筍般欣欣向榮和強大向上的自然生命力。包裝仿用自然界物象, 形象生動又簡單直接地契合了酒純粹自然的文化內涵。 因為沒有另外過多的印刷和材質運用, 包裝紙的材料非常價廉, 用料節(jié)省, 拆解下來之后還可以另作他用, 這種法自然的設計觀是對目前過度包裝的反思和逆行。
香港設計大師靳埭強, 其許多作品就包含著人生哲學精神和深刻的道家文化內涵。 “鐘情山水, 妙法自然——設計40 周年紀念展” 可以說是他設計生涯的回顧和總結。 他善于從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 在《誕生》 (圖10)、 《漢字》 等等系列海報作品中, 呈現(xiàn)了大自然蓬勃發(fā)展的生命形態(tài), 是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 許多著名作品中的元素都是他平日收藏物件呈現(xiàn)。 石頭, 硯臺、 尺子器物, 呈現(xiàn)了出世而又現(xiàn)世的精神含義。 靳埭強的設計來自生命規(guī)律和自然形態(tài)的運用, 詮釋對自然物象的觀摩和對事理規(guī)律的遵循, 也是他作品成功的淵源, 這種對自然界的循環(huán)往復和天道輪回感悟可以在設計中歷久而彌新。
被譽為“中國書籍設計第一人” 的呂敬人, 一直致力于研究書籍設計的本質和自然之美。 他認為自然世界的生命體是設計的本質, 要有對自然和美的向往和感知力, 并需要存有敬畏之心, 珍視萬物生長的生命力, 材質、 工巧、 天時包括地氣, 都是不可或缺。 其天時、 地氣指的便是“肇自然之性”, 自然材料的美感在他的設計中與文化融為一體, 手工宣紙的仿古紋路, 麻繩的粗糙感, 手撕的植物莖須和纖維, 這種選取和工藝制作形式使他塑造的書籍形態(tài)樸拙天然, 也使得他在書籍設計界具有著獨樹一格的自然語言風格。
自然精神在設計師朱贏椿的作品中有著從始至終的貫徹, 被評為“中國最美書籍” 的《蟲子書》 設計就源于對自然的回應, 繪圖者是隨處可見的蝸牛蚯蚓等昆蟲。 他借鑒了中國畫的章法觀念, 運用昆蟲爬行留下的天然痕跡, 這種軌跡和圖形呈現(xiàn)出奇特的肌理美感, 渾然自成不可復制, 如同中國筆法一樣千變萬化, 體現(xiàn)了自然造物的神奇同時也如同生命力的偈語。 可以說他在書籍設計的自然形態(tài)學領域中做出了開拓性的領先創(chuàng)造, 成功地在設計中發(fā)掘了自然的固有之美, 展現(xiàn)了充滿哲理的隱喻, 彰顯了自然就是一部設計和書寫自身的偉大作品。
這些平面廣告作品里, 設計靈感來源于自然和天地萬物, 融合了許多自然器物的形態(tài)和質感, 有著原生態(tài)的靜默和沉淀, 也有著天人合一思想, 關注宇宙、 自然、 心靈與人性的關系, 有著恬凈和深遠的哲學精神又散發(fā)著生機盎然的生命活力。 發(fā)現(xiàn)自然中的生活智慧, 存有生命力、 自然和諧以及生活的睿智, 就能形成兼具哲思和詩意的觀念性設計格局。
師法自然超越了人工修飾, 是自然生態(tài)中的本色之美, 是至高境界的大美。 師法自然傳達的是寂寥、單純但是深刻的本源之美, 更重要的是傳達真善之美。 唯有這種出于對自然的摯愛, 有著惜物的情懷, 才能隨類賦形, 順手拈來而自然天成。 因此, 平面設計者不但應該有著縱向的文化鏈接、 橫向的設計風格,更應該有著“復得返自然” 的樂趣, 這種設計有著思想上的自由, 以及質樸無華的歡欣。 藝術創(chuàng)造應該來源于自然、 反映自然, 最終復歸自然, 這樣的設計才具有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老子在《道德經(jīng)》 中提出“致虛極, 守靜篤” 的思想, 虛靜指靜觀的精神境界。 “恒德不離, 復歸于嬰兒”, 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來看, 超越物役無欲無求, 純真不受污染的本性是人類美德和境界追求,他倡導由始至終保持純真自然的天性, 以清凈為天下正, 追求個體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 以達到自心本性和天地自然本性的合二為一。 莊子在《齊物論》 中“天地與我并生, 萬物與我為一” 也指明了個人內心與天地自然的高度和諧。
形而上者謂之道, 行而下者謂之器, 形是行的思辨體現(xiàn), 當代平面廣告設計之道場, 其中所含的全息內容, 包含了設計者與其互動的感知, 設計中的文字排列、 圖像呈現(xiàn)、 層次觸感等構建出了全息的空間“道” 場, 包含著設計者自身素養(yǎng)和內涵的影印, 當代廣告的設計之場, 其實就是精神之場, 看似無形,卻匯集了設計師的情致、 人格、 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 設計以外的個人身心修養(yǎng), 技巧以外的覺悟和靈性, 是對設計內容的情感反應和塑造, 是成就動人設計作品的關鍵。 趙清在散文集中的設計理念, 從書名流水中延伸靈感, 運用流水的形態(tài)和流動空間拓展主題, 以清波的視覺呈現(xiàn)書口形狀、 護封, 配以隨意和自在的手寫體, 有著任意自流、 “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 人文精神表達。
靳埭強在《自在行》 海報(圖11) 中回歸到生命里的樸素無華, 設計形態(tài)木訥若拙, 憨態(tài)可掬, 卻有著大智若愚的人生感悟。 儉樸簡陋草履卻能行走遍天下逍遙而游, 漫步繁華凡間市井卻悠然自得。 靳埭強在看似普通的行坐食睡中卻體悟出了平常即是道、 日常即修行的人生真諦, 有著“小隱隱于野, 大隱隱于市” 無拘無束的大自在, 以及為人處世的淡泊之心。 體現(xiàn)了他空靈明覺、 淡然處之的道心, 這是心的自由美學境界, 只有得道具有道家修為的設計者, 才能創(chuàng)造出如此的設計意境。
靳埭強在很多作品中有著朱砂紅點作為視覺焦點, 卻包含了不同意蘊。 《水墨的年代》 用宣紙和硯臺傳遞了中國的文化精神, 紅點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家思想; 《愛大地之母》 表現(xiàn)大地厚德載物, 猶如母親哺乳給予人類生命, 紅點傳遞的是自然生命的起源和愛的源頭, 呈現(xiàn)出人文的意象和真實的感性; 《愛護自然》 則是將他自己生活中收藏的石頭用宣紙包裹, 紅點意為自然的傷口, 并衍伸為愛護萬物的良知之心。
一切法由心造, 因此看來, 靳埭強在設計中常用的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朱砂紅點, 是視覺元素, 也是精神象征, 最終隱含代表設計者的心境。 設計即我心, 設計者即為紅點, 紅點即為設計者。 正如佐藤晃一先生為名古屋國際設計中心所設計的宣傳招貼海報(圖12), 在通篇黑色背景中的白色斑點是人的指印進行曝光掃描留下的痕跡, 猶如黑暗中啟亮的明燈, 也代表了設計是人心智的開啟, 是方向的引領, 契合了道家千年暗室一燈即破的覺悟和智慧。 這是設計者心與物的“合二為一” 的契合, 是當代廣告設計中的明心見性, 是“天和” “人和” 直至“心和” 的和諧大道之美。
莊子提出守道、 坐忘、 以達到“圣人無己, 神人無功, 圣人無名”[2]169。 自心自身的內在和諧是美學的最高自由境界。 “無樂” “至樂無樂” 即是不為身外功名利祿等物所累, 高度恬然自得的境界。 這種美學思想要求在藝術設計的創(chuàng)作中擯除外界欲望雜念、 脫離功利, 領悟虛靜無我的自由心理狀態(tài), 以達到超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所謂“澄懷觀道, 中得心緣” 是對生命的最終理解和設計本質的暗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清明和從容、 釋然和頓悟, 悲天和憫人, 才是道藝合一, 因此可以說, 設計創(chuàng)作的最終本質也是清凈明朗、 去遮浮華的修為和修行, 是得以悟道的智慧。
道亦有道。 道, 是眾妙之門, 道生成自然萬物, 又涵于自然萬物。 道法自然觀中的美學智慧是對自然、 人和世界本質的啟迪和觀照, 蘊含了中國特有的美學思維和人文關懷, 是中國史上卓越的自然美學、生命美學和修養(yǎng)美學。 對平面廣告設計而言, 這種延續(xù)和傳承能夠構成中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覺悟, 對當下來說彌足珍貴。 技可通道, 它的形式法則在當代的實踐和運用將使廣告設計具有中國的哲學思辨和智慧, 將是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源泉和設計歸屬的啟迪。
當代的國內設計歸根結底應該是真、 善、 美的設計, “設計能夠喚起意識的覺醒, 欲望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消費方式及資源利用形式, 甚至生活方式都會改變”[6]。 道法自然的美學思想可以啟示當代的廣告設計師重新審視設計的最終目的和存在價值, 回歸到自然原點的觀念引導, 重新定位設計與人、 設計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以傳達清凈自在的生活觀。 具有這種人文關懷、 符合自然法則的設計, 才是含道應物的設計。 設計即道場, 回歸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 回歸設計的本質, “藝通于道, 道與藝合”, 設計中的探索才能到達豁然開朗的境界, 這和悟道過程異曲同工。 平面廣告設計從來都不能絕對的孤立, 向后是傳承, 往前是探望, 知其根源而道其義, 在探索當下設計的趨勢和格局的同時, 回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 承前和啟后, 才能更好把握能夠設計的未來。
圖1 《中國意境》
圖2 《第九屆書展》
圖3 《城市空間》
圖4 《見山》
圖5 《冬》
圖6 《空度》
圖7 《紀念田中一光》
圖8 《GGKOPP》
圖9 《竹葉青》
圖10 《誕生》
圖11 《自在行》
圖12 《名古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