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英 古嶺梅 劉麗芬
惠州仲愷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省惠州市 516229
剖宮產為各種難產產婦的重要分娩方式,但也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臨床應用率持續(xù)上升。對剖宮產研究雖然較多,但多集中在手術方式分析,對抗炎、促炎因子分析較少。由于分娩過程中機體應激反應較為突出,同時炎性應激和血流變化之間有密切關系,因此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便十分重要[1]?,F選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分析圍術期干預措施,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按分娩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8.34±2.30)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周,初產婦36例,經產婦24例;觀察組60例,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8.28±2.25)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周,初產婦35例,經產婦25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別于產前和產后12h、24h、72h采集產婦外周靜脈血5ml,采用TD4ZB離心機將血液標本實施離心處理,離心時間控制在5min,速度控制在3 000r/min。多采集的血清部分實施檢測,主要為抗炎因子(TGF-β、IL-4、IL-10、IL-13)、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8)、其他炎癥因子(PCT、hs-CRP、PGE2)指標,以上各種指標檢測方式均采用酶聯免疫法,試劑盒內主要每項指標對應試劑。之后對兩組產前、產后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產前和產后12h、24h、72h時血清促炎因子變化、抗炎因子變化以及其他炎性因子變化。
2.1 兩組產婦產前和產后血清抗炎因子變化對比 產前兩組產婦血清抗炎因子并無較大變化(P>0.05);產后12h、24h、72h觀察組產婦抗炎因子要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前和產后血清抗炎因子變化對比
注:*表示兩組產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產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產前、產后促炎性因子變化對比 產前兩組產婦促炎性因子并無出現較大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12h、24h、72h,觀察組產婦促炎性因子變化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前、產后促炎性因子變化對比
注:*表示兩組產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產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產婦產前、產后血清其他炎性指標變化對比 觀察組PCT、hs-CRP、PGE2等指標在產前并無較大差異,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各時間段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產前、產后血清其他炎性指標變化對比
注:*表示兩組產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產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剖宮產作為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治療方式,在各個方面均有較多研究,但對其中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傷以及創(chuàng)傷不良機體應激研究卻較少,同時對細致性變化研究也較為匱乏[3-5]。研究發(fā)現,創(chuàng)傷會造成機體發(fā)生一定程度炎癥反應,在炎癥反應時,抗炎、促炎因子也會發(fā)生相互作用、影響。TGF-β、IL-4、IL-10、IL-13均為臨床常見抗炎因子,在機體炎性反應時可充分發(fā)揮出自身反饋性抑制作用,同時TNF-α、IL-1β、IL-6、IL-8各促炎因子在此過程中也有較大促炎作用[6-9]。PCT、hs-CRP、PGE2可對機體創(chuàng)傷時的炎癥反應也有較強反映價值。
在對剖宮產產婦進行抗炎、促炎指標實施研究分析,剖宮產產后12h、24h、72h抗炎因子、促炎因子和各炎癥指標相比要顯著低于自然分娩產婦。同時剖宮產產婦產后12h、24h均高于其他時間段。因此可知,剖宮產造成機體內炎性不良應激和其他相比更為突出,同時產婦在一定時間內有較大幅度異常上升,因此說明要強化對剖宮產產婦的炎癥反應控制、干預,主要為產后24h內炎癥反應[10-15]。
綜上所述,剖宮產產婦圍術期炎性應激為先升后降趨勢,同時上述指標波動性變化要顯著高于順產產婦,因此要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