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先生辭世,享年86歲。他一生致力于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zhàn)國文字、簡帛學等領域。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睡虎地秦簡、清華簡等珍貴材料都是他參加或主持整理的,他為中國夏商周斷代史的補充和解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廣博的研究領域中,先生始終以探索中國古代文明"/>
人物時事速遞 >>
2019年2月24日,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先生辭世,享年86歲。他一生致力于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zhàn)國文字、簡帛學等領域。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睡虎地秦簡、清華簡等珍貴材料都是他參加或主持整理的,他為中國夏商周斷代史的補充和解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廣博的研究領域中,先生始終以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奧秘作為研究重心。他常說,更好地把中國文明發(fā)展的歷史展現(xiàn)出來,對那些貶低中國古代文明的說法加以糾正,是我們歷史學者的責任。
人物素描 用學術研究回應質疑,將中國文明向前推進
外國學者認為商代以前只是氏族社會或部落群居,所以商之前根本不屬于國家,這段歷史不能算在中華文明史之內。國家于是實施“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作為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一直處于爭議中。但他從未與批評的聲音對峙,而是用學術研究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考據(jù)研究中,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考證,從文獻記載驗證挖到的文物。比如王城崗遺址,大體和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相對應。這樣一來,不再是考古人自說自話。從王城崗、陽城遺址到新砦遺址,再到二里頭遺址,貫徹夏代早期中期晚期。夏商周斷代工程,將中國有據(jù)可依的歷史年代向前推進兩千多年,一直到夏代初年。
【適用話題】博學 專注 中國歷史 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