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宇
中午,學生放學,我下班。我穿過烏泱泱人頭攢動的校門口,走到學校后門的小吃街時,差不多已經十二點。剛拐進街,我就被一抹亮眼的紅奪去了視線,路邊賣烤面筋的小攤邊站著一位穿著紅色襖裙的女孩,老板娘在仔細打量著她胸前的瓔珞。
我走到近前,聽到老板娘在問:“你這穿的是啥啊,怪好看的?”
“我穿的是漢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毙」媚锏穆曇籼鹛鸬摹⒋啻嗟?,很是好聽。
老板娘把烤好的面筋拿給女孩說:“哦哦,還真挺好看的?!?/p>
好看,真的是很好看。
關于漢服,《人民日報》上有這樣一段解釋:漢語、漢字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語言文字,漢服是中國歷朝歷代的主流服飾?!皾h服”雖因漢朝而得名,但它是從黃帝“垂衣裳而治”開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經確定,一直到清朝以前,都是我們民族的主流服飾。中間盡管經歷變化,但是其最主要的形式,“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始終沒有改變。所以,它始終是我國的傳統(tǒng)服飾,而不僅是指漢朝的服裝。
漢服很美,但現(xiàn)在最現(xiàn)實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人把它作為常服來穿,無論是穿漢服者,還是看到穿漢服者,大家似乎都會去思考穿漢服上街是否得體之類的問題。在盛唐時期,中國也像現(xiàn)在的紐約和巴黎一樣,強勢地引領著國際時尚潮流。無論是梳著回鶻的發(fā)髻,還是用著絲路上的胭脂,再或者是穿著漢斯紋樣的唐錦。那時大唐到底是大唐,就算你穿得再花哨,都沒人會指指點點。
有位朋友說,漢族是唯一一個質疑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朋友因為自小接觸國畫、古箏,很是喜歡傳統(tǒng)文化,漢服也在其內。閑暇的時候,她會從頭到腳打扮一新,泡壺茶、畫幅畫,雖不方便,也不日常,但心里很舒服。她的工作是教書,教學生讀詩詞、寫小楷,偶爾也穿漢服游玩。我覺得這很像是更貼合實際的美學教育,因為學生被教育無論穿什么衣服都要干凈得體,只要你的衣服是好看的,言行是文明的,就很好。在日常情境下,既能保留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個性,又可以向周圍環(huán)境留出足夠的尊重余地。
現(xiàn)代人會復原漢服,并不是為了讓大家穿上原來的服裝,而是想要通過深度挖掘和整理這種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服飾,發(fā)現(xiàn)人們對一種高端美的定義與品位,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找到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美。
正所謂,知來處,明去處。
如果關于漢服的討論變成了“山正”價格,聚在一起討論的也不過是哪家的衣服貴,穿一身衣服,拍視頻發(fā)在視頻軟件上,然后說又漲了好多粉絲,美麗和安靜反而變成了浮躁。
楊絳在《將飲茶》中寫道:世態(tài)人情,可作書讀,可當戲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嘴角噙著笑回到學校后門時,前面的學生們齊刷刷地回頭,人群里有壓抑著的驚喜叫喊聲:“你看漢服小姐姐耶!”“哇,羨慕!”“好好看哦!”那個被夸獎的,兀自吃著烤面筋的女孩子回過頭來,粲然一笑。
這樣的美好,真的是很好。